李佳憶
古箏作為我國傳統漢民族樂器,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多樣化的演奏技法,音域寬廣且聲音優美,是深受民眾喜愛的一件民族樂器。每一首古箏曲中都展現了創作者的思想境界,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文化發展表現出多元化,古箏創作者受到新思想、新事物的影響,使之擁有更加寬闊的思維,創作出更多豐富多樣的新古箏曲目。王中山先生作為新時代古箏作曲家中比較代表性的一位,其通過有效融合傳統古箏演奏與西方音樂特色,進一步細化了古箏演奏技巧,并有效結合古箏傳統技法和現代的思想,創作出了更多具有時代特點的代表性作品,其中以《曉霧》最具代表性,該古箏曲不僅傳承了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又加以創新,對于古箏學習者來說非常具有研究價值,有利于提升古箏曲演奏水平和音樂修養。
從該箏曲的曲式結構及其內容來看,其具有較多獨特之處。與一般箏曲存在不同,該箏曲采用持續變化的方式,讓主題音調形象逐漸得到明晰,并將多樣化的插段融入到不同變奏之間,變化幅度比較大,但銜接自然流暢,十分靈活,不同插斷之間均具有鮮明的比較,卻又互相銜接,生動自然[1]。《曉霧》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來對現實生活中的一幅幅畫面進行描繪,就是北京城的曉霧。古箏曲《曉霧》中的每一個音符都展現著一個有內涵、生動的形象,讓聽者仿佛置身于整個北京城的曉霧中,紫禁城的角樓展現出飄忽之感,這也是該箏曲創作過程中的特殊之處,其中融入較多的北京城中的現實生活,曲子中也淋漓盡致的展現出馬路上匆忙趕路的行人的形象,作品中偶爾體現出京腔京調的元素,也是整個古箏曲創作的高明之處,通過京劇藝術元素的合理利用,更好的突出與強化了音樂主體,進而讓整個作品更加貼近于北京城的味道[2]。
對于古箏曲《曉霧》的演奏,要求演奏者將自己沉浸到音樂與現實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夠對樂曲中眾多的音樂形象進行生動的刻畫,更加充分地表達出創作者賦予的音樂形象。即演奏者在具體演奏過程中,必須時刻告訴自己,自己就是北京城中那些匆忙趕路的人影,既是京城中的一份子,也是柳色下的名角,從而將自己的內心和音樂形象融合成一個整體,且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表情術語及演奏技巧[3]。由此可知,該箏曲具有較為豐富的藝術形象,融入較多藝術性思維,塑造較為鮮活的藝術形象,從而讓箏曲帶給人更為深刻的感受,也可以讓演奏者在演奏時既是一種藝術形象的展現,還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對于古箏曲的演奏,對演奏者快速指序對手指獨立性有著很高的要求,且要對連續、運指、過弦與變化指序之間的聯系進行恰當處理。在古箏曲《曉霧》引子部分的十六分音演奏過程中,要求演奏者必須確保彈奏的連貫性與協調性,又要注意不可過于規整,從而讓節奏更加靈動有條理,還能夠讓曲子依托漸變的線條型旋律獲得發展。如:對于第一小節的演奏,需要選擇不規則的重音演奏技法,利用二度模式來實現旋律線條的并上下環繞,5、#4、3、#4為重音,這種均衡模進且存在音色區別的音效,可以更好地呈現出薄霧中紫禁城角樓若隱若現的場景。在演奏前,演奏者應自然下垂肩部與手臂,放松手腕,微微彎起手指,在彈奏時,用手指指尖觸弦,注意不可過深,不然會對音色產生影響,選擇“離弦摸彈”的形式演奏。在這一過程中運用提彈法,先是用手指撥動琴弦,隨后義甲要離開,最后指尖向著掌心方向延展,借助提彈減少一些雜音。對于“摸彈”,應注意控制手指幅度,不可過小,應主動發力,通過氣息的作用,而宛如撫弦般彈奏出旋律音,在這一過程中也要注意控制手掌幅度,不可太大,如:跳動與翻轉等,手掌應始終處于穩定狀態,保證氣息與旋律的相匹配。在古箏曲《曉霧》第三部分中雙聲部旋律演奏過程中,需選擇“復調”演奏技法,這也是整個作品的亮點之一,該樂段變奏建立在主題音調基礎上,能夠將作品主題發展至高潮,要求演奏者雙手均運用“快速指序技法”,在旋律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進行重音轉換,要求演奏者雙手力度與速度相統一,通過平穩的狀態來提高音樂作品的張力[4]。在古箏曲《曉霧》演奏過程中,可通過快速指序來烘托北京都市熱鬧的生活氣氛,通過重音讓整個音樂作品更具表現力,增強作品的旋律性。賦予音樂激昂熱烈之感。
在古箏彈奏過程中,為能夠發出更加干凈的聲音,通常會選擇“止音”這一人為制止琴弦振動發聲的演奏方式,該演奏方式的方法很多,包括:義甲正面止音、按壓止音及手掌止音等。古箏曲《曉霧》演奏中就多次運用了止音技巧,如:當右手觸及琴弦時,左手小指側面使用刮奏止音或是按壓止音。在上下刮奏過程中,彈奏者的左手必須快速止音,從而彈奏出短促且空靈的聲音。通過刮奏止音的運用,能夠賦予《曉霧》京劇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止音之前,必須先彈奏后通過按壓琴弦的方式來讓琴弦停止振動,避免同時彈奏和按壓,還需對彈奏與按壓出現的時間進行有效協調[5]。通過止音的運用,能夠讓古箏曲格外清晰干凈,讓曲子節奏更加悅耳動聽,烘托出空靈和歡快的氛圍,讓《曉霧》演奏更具感染力。
古箏演奏中運用的輪指包括:短輪與長輪。對于短輪技法的應用,主要是用中指、食指、大指結合相應的順序進行依次彈弦;對于長輪技法的應用,主要是用無名指、中指、食指、大指結合相應的順序,且通過手指高密度、不間斷的進行來回彈奏。古箏曲《曉霧》演奏中多次使用了輪指技法,不僅有借鑒“搖指”的持續長輪,還使用了三指輪,從而彈奏出溫和細膩、悅耳動人的音色,讓曲子音效更加悠揚。對于輪指演奏技法的運用,要求演奏者必須自然放松手腕和肩部,手指要均衡平穩,以手指為發力點,將力量注入到指尖,有效結合旋律點和線,注意不可搶拍或是拖拍,突出曲子的層次感,從而讓《曉霧》演奏更具靈動性。
對于“反輪技法”的應用,演奏者需要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應用手指進行彈敲,這種演奏方式主要參考和借鑒“打擊樂”伴奏。在《曉霧》演奏過程中,主要是在曲子的中板段運用輪指技法,旨在讓奏出的音色更加明亮、清脆,進一步加強后半拍的重音,從而讓曲子更具顆粒感,增加曲子的靈動性和柔美感。
一直以來,《曉霧》都受到音樂學習者尤其是古箏學習者的喜歡和追捧,主要因為該樂曲音樂結構非常巧妙,具有很大的音樂張力。同時,《曉霧》中完美融入了京劇元素,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了京劇的意蘊。王中山先生通過不斷創新演奏技法,在《曉霧》中運用了諸多新的音效,如:通過長輪、拍板等京腔格調的音效的應用,賦予《曉霧》新鮮感,讓聽者產生了無限遐想。
該箏曲中有效融入和借鑒傳統京曲中的曲調形式,使得樂曲在演奏過程中表現出較深的的文化性,同時促進演奏中情感的展現。王中山先生非常細致地處理了《曉霧》中的音樂演奏,進一步豐富了樂曲的音樂色彩與氣韻上美學要求[7]。在具體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應重點對曲子中速度和力度之間的變化、音樂音色與音樂氣韻等進行綜合運用,從而淋漓盡致地呈現出古箏曲《曉霧》演奏美學內涵與音樂風格[8]。針對《曉霧》的創作風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古箏曲《曉霧》的引子部分,先是緩慢地彈出一連串十六分音符,且隱藏著一條二度級進環繞的旋律線條,宛如清晨朦朧的薄霧圍繞著人的四周。對于這一部分的演奏,需要對彈奏力度中所有細微的層次變化進行合理控制,把握好手指觸弦的角度與深淺變化,確保音色在弱的同時,能夠不飄不虛,緩慢地提高速度,且不停滯。
《曉霧》中的第二部分屬于樂曲的首次變奏,同時在該部分中也首次進行情感方面的升華,要求在實際演奏旋律方面作出一定的調整變化,通過左手來奏出主題旋律,宛如早上薄霧中透露出來的光亮,在霧氣環境中帶給人一種朦朧感。隨后,樂曲的旋律線條開始漸漸明晰,演奏者通過右手再次奏出《曉霧》的主題旋律,左手需要交替變換十六分音符,好似晨光漸漸從暗至亮,從朦朧的霧氣中展現出淡淡的微弱光芒。在這一部分演奏過程中,需要左右手同時奏出3個不同的聲部,持續拓展曲子音區的中音聲部,使之發展到更加寬闊的高低聲部,從而實現高低聲部的交錯重疊,讓音樂色彩產生從暗到名、從淡到弄的改變。
在《曉霧》的第二部分彈奏過程中,需要用右手來變奏式的奏出該樂曲的主題旋律,相較于上述部分的曲子,該部分的音色色彩更加明亮,音域跨度也更加寬廣,采用了較為自由慢-快-慢的輪指演奏技法,能夠奏出清脆的聲響。同時,在表演過程中左手聲部需改變十六分音符,選擇八分音符,好像早上薄霧開始散去直至消失,在右手部分的演奏中需營造出一種獨特的音樂色彩,好像晨光穿透朦朧的霧氣,逐漸照入到人們的眼睛中。
在樂曲的第三次變奏中,開始展現出豐滿的音樂主題形象,其這部分的后半拍運用了中輪指技法,使得整個曲子更加生動、靈活。同時,通過巧妙運用重音、按滑音及點按技法,使得整個曲子更具律動性,并呈現出更加鮮明的旋律特點,風格變換更加富有韻味。對于這一部分的演奏,演奏者必須特別注意音樂速度的快慢與彈性的變化,既要區別音色,還要實現音色的交融,從而讓《曉霧》的音樂形象更具活力。
在樂曲的第四次變奏中,側重于對音樂速度變化張力的運用,將左手止音、拍擊琴弦與琴板的技法運用到變奏中,從而讓古箏曲《曉霧》具有更加豐富的音樂張力和表現力,呈現出更加多樣的樂曲音效,增強和豐富了音樂語言的表達能力,為古箏曲《曉霧》的旋律變化增加了更多的音樂活力。
在樂曲的第五次變奏中,主要是利用對雙聲部旋律復調的技法,來進一步豐富古箏曲《曉霧》的核心音樂主題。同時,通過音樂旋律的不斷變換,充分體現出京劇中“緊打慢唱”的音樂特色,讓樂曲的音樂情緒開始從熱情奔放轉變到清晰明快,從而將整個音樂曲子推向高超。古箏曲《曉霧》的尾聲部分,是對樂曲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在演奏這段曲譜時,需要對彈奏力度的強弱變化進行合理控制,確保奏出音色的自然流暢,音樂色彩的細膩柔和,讓聽者仿佛置身于朦朧夢幻、寧靜清新的濃霧美景之中。
綜上所述,通過深入分析古箏曲《曉霧》的演奏技法與創作風格可知,該樂曲最獨特的地方在于:王中山先生以新的思維,對古箏演奏技法、古箏曲進行不斷創新,不僅融入了中國傳統京劇的音樂文化,還增添了西方音樂的特色,讓古箏曲的演奏技法、創編思路等更加多樣化,從而為聽者帶來獨具魅力的視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