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塵
山東圣義律師事務所,山東 濟南 250031
工會持股是國有公司或大型民營公司中常見的持股形式,例如某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就是某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基層工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和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經上級工會批準、登記后,取得社會團體法人資格,可以依法持有公司股權。
工會持股體現了工人階級國家主人翁的地位,讓職工更好地參與公司經營,維護職工權益。筆者認為,工會持股是將《工會法》關于工會和職工的各項權利與《公司法》股東各項權利結合起來,對于國有公司符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加快國有企業建立以公司制和股份制為代表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對于民營公司工會持股可以完善公司管理制度,加強民主決策,也從另外一個維度加強了黨的領導。
具有社團法人資格的基層工會,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其與職工之間的持股關系并不是代持或間接持有,而是作為工會資產的方式持有標的公司股權。職工自愿加入工會后,若發生勞動關系變動,根據《中國工會章程》的規定,會員組織關系隨勞動(工作)關系也發生變動。這就從法律和工會章程上明確了職工與工會的關系,除本單位持股規則有特殊規定外,職工勞動關系變動,不影響工會持股。工會持股大部分情況下,職工只有分紅權而無其他股東權利。職工離職、退休等終止勞動關系的情況,都無需辦理工商登記變更,也無需履行有限合伙企業、公司等退伙或退股的手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實施細則》《中國工會章程》等相關法律、章程和文件規定,上級工會組織領導下級工會組織。中國工會實行產業和地方相結合的組織領導原則。除少數行政管理體制實行垂直管理的產業,其產業工會實行產業工會和地方工會雙重領導,以產業工會領導為主外,其他產業工會均實行以地方工會領導為主,同時接受上級產業工會領導的體制。基層工會對本級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負責,同時接受上級地方工會和上級產業工會(如有)領導。因此,工會的決策流程比較復雜,首先要提請上級工會批準召開本級工會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其次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決議也需上級工會備案獲批。
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工會企事業單位資產監督管理的暫行規定》《工會企事業單位資產處置暫行辦法》之規定,工會資產是屬于工會所有的社團財產,其不動產和動產受法律保護。中華全國總工會(以下簡稱全總)對各級地方工會、產業工會和基層工會(以下簡稱各級工會)的資產擁有終極所有權。各級工會1000萬元以上的資產轉讓需要報全總審批,無需全總審批的需要由省級總工會審批。《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工會企事業單位資產監督管理的暫行規定》(以下合稱《資產管理規定》)是全總2006年發布的,《工會企事業單位資產處置暫行辦法》(以下合稱《資產管理規定》)是全總2009年發布的,至今尚未更新。《資產管理規定》中的標準有些落后于時代了。
鑒于現在混改、并購、重組、上市、掛牌、股權融資等公司治理結構調整方式的多樣性和股權交易的頻繁性,工會持股的最大優勢是穩定,最大劣勢是過于穩定。筆者個人理解全總制定《資產管理規定》的初衷應為規范和管理以不動產和土地使用權為主要資產的工會資產。但在沒有工會持股的相關規定出臺前,工會持有股權應納入《資產管理規定》管理范圍,不僅決策流程和股權轉讓獲批手續復雜,其所有權歸屬仍有異議。《資產管理規定》是依據原《物權法》《工會法》和《中國工會章程》①《中國工會章程》第十六條:成立或者撤銷工會組織,必須經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通過,并報上一級工會批準。工會基層組織所在的企業終止,或者所在的事業單位、機關和其他社會組織被撤銷,該工會組織相應撤銷,并報上級工會備案。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隨意撤銷工會組織,也不得把工會組織的機構撤銷、合并或者歸屬其他工作部門。制定的。筆者認為,所有權應為專有名詞,僅指《民法典》第二分編第四章第二百四十條②《民法典》第二百四十條: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的定義,屬于物權范疇。而股權是一種基于股東特有權利,是一種人身和財產綜合性權利,兩者不能混同。但《資產管理規定》中明確工會資產定義為各級工會對工會企事業單位各種形式的投資、撥款所形成的資產和權益,工會所持股權應屬于工會資產。筆者個人認為,根據現行全總文件規定,各級工會所持股權應屬于各級工會,但是資產轉讓確需履行《資產管理規定》中的手續。關于各級工會依法登記不動產的所有權與全總之間的關系,筆者專業領域有限,本文不做探討。
綜上,筆者認為工會持股形式法律上存在決策流程復雜,股權轉讓獲批手續復雜等問題,制作職工持股方案時建議謹慎選擇。
根據山東省總工會制定的《山東省職工持股會管理試行辦法》,山東省所屬公司(企業)職工持股會系依照前述管理辦法由工會設立的,從事內部職工股管理,代表持有內部職工股的職工行使股東權利,并以工會社團法人名義承擔民事責任的組織。因此職工持股會方案與工會是緊密聯系的。持股會以工會的名義持有公司股權。
根據山東省總工會對于職工持股會定義,持股會應該不具有法人地位,無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需要通過工會的名義。筆者認為,持股會是持股職工自治組織,雖然經過市級以上工會登記,但根據《民法典》《公司法》等法律,持股會與工會之間應該是股權代持關系。持股會所持股權應該屬于會員所有,并不屬于工會資產,持股會以工會名義對外行使權利。
持股會持股名義上使用了工會名義,享受工會在稅收上的優勢。其決策流程按照持股會章程的約定相對于工會決策流程更加簡單高效。持股會所持股權不屬于工會資產,無需按《資產管理規定》要求履行資產轉讓審批手續,更加靈活,更適應市場需求。
設立持股會需要經過市級以上工會批準,需要以有社會團體法人資格的工會的名義持有股權。若擬設持股會的公司沒有工會、工會沒有社會團體法人資格或無法取得市級以上工會的批準,持股會無法設立。
持股會與工會之間法律關系是否屬于代持沒有明確法律法規或文件規定,僅是筆者個人分析結論。如持股會以工會名義持有股權,發生股權轉讓、增資、合并、重組、清算等需要股東行使權利時,是單獨履行持股會內部決策流程還是需要同時履行工會決策流程沒有明確規定。登記機關是否需要工會獲批文件,實踐中各地登記機關無統一標準,客觀上增加了持股會行使股東權利的難度。
實務上,持股會賬戶實質上多為公司賬戶的內設賬戶方便結算,為區分工會資產很少使用公司工會賬戶。但是如遇對外股權轉讓、合并、清算等需要發生股權變更業務時,交易相對方往往為規避本方風險,要求與工會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并向工會支付轉讓對價。這就使工會資產與持股會股權轉讓款可能發生混同。工會賬戶交付股權轉讓款是否需要履行工會資產轉讓獲批手續,實務上也有爭議,即使新設工會賬戶專門用于接收、交付股權轉讓款,也不能完全規避法律和審計風險。筆者建議,這種情況最好履行持股會獲批手續和工會獲批手續,以防范可能發生的法律風險。
持股平臺指設立一種特殊目的的企業,由該企業持有目標公司股權,職工通過持有持股平臺的股權或合伙份額,間接持有目標公司股權。常見的持股平臺方式為有限合伙企業和有限公司。普通合伙企業合伙人承擔無限責任,股份有限公司設立和決策流程比較復雜,上述兩種企業類型一般不推薦作為持股平臺的形式,因此我們著重討論以下兩種持股平臺形式的優劣。
根據有限合伙企業的特性,普通合伙人擔任執行事務合伙人,對外執行合伙事務,對有限合伙企業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有限合伙人不能擔任執行事務合伙人,不得對外代表有限合伙企業,以出資額為限對有限合伙企業承擔有限責任。因此,普通合伙人可以以極低的出資控制有限合伙企業的大部分事務,尤其是對外投資事項。決策流程特別簡化,有助于集中表決權。實務中,先設立一家有限公司擔任普通合伙人,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間接控制了普通合伙人無限連帶責任的風險,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搭建持股平臺的方式。
有限合伙企業以每一個合伙人為納稅義務人,合伙企業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繳納個人所得稅。合伙企業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采取“先分后稅”的原則。簡單說,合伙企業不是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主體,這樣就無需繳納25%(一般納稅人)、15%(高新技術企業)、10%(小規模納稅人)的企業所得稅,僅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這樣有限合伙企業合伙人就比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在股權同等收益情況下,凈收益要高。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有限合伙企業持有股權退出階段,有可能會被認定為“生產經營所得”納稅,適應5%~35%的超額累進稅率。
有限合伙企業采用職工間接持股的方式,有效應對了職工離職、退休等勞動關系終止而導致目標公司股權架構不穩定的問題,但對比工會和持股會,有限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人退伙手續比較復雜。
相對于有限公司方案,合伙企業法律法規不健全,各地對于“先分后稅”理解也不盡相同,退出時可能會觸發35%稅率,稅負和法律風險較大。筆者建議,設立有限合伙企業持股平臺應優先選擇稅務規范的地區,了解稅務政策。部分以核定征收為主的“稅收洼地”,法律風險較大,應謹慎選擇。
持股平臺持股方案是本文所述4種持股方式中法律最健全、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公司法》2018年進行修正,2020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對原有司法解釋進行大幅修訂,更適應現今的經濟發展形勢,選擇有限公司方案應該是法律風險最小、最易操作的方案。
有限公司可以不設董事會,采用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兼法定代表人的方式有利于簡化決策流程,雖然從理論上仍比有限合伙企業復雜,但是從實務上不設董事會的有限公司決策流程已經和有限合伙企業無異。
有限公司稅率固定,稅務相關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健全,稅負爭議較小,多數涉稅財務人員均熟知相關規定。
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或其代表)需認繳出資比例較大。實務上,為實現持股平臺目的統一表決權以應對外部風險,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或其代表)需要認繳超過一半以上的股權。而如果有限公司其他股東均是實繳出資,根據《公司法》規定其他股東有可能要求按實繳資本分配利潤,除非實際控制人認繳出資比例超過三分之二或匹配實繳出資,否則無法參與有限公司利潤分配。
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或其代表)認繳出資比例不足一半以上,有可能會導致喪失實際控制權使設立持股平臺目的不能實現。鑒于有限公司股東人數不能超過50人,對于大型企業需要設立多個持股平臺,如都采用有限公司方式,需要實繳出資額較大,如采用認繳出資的方式面臨的風險較大。
有限公司股東退出方式有限,雖然《公司法》規定了多種有限公司股東退出機制,真正符合持股平臺的退出方式只有股權轉讓。有限公司回購股權法定情形較少,真正符合持股平臺的回購方式,僅有《公司法》第七十四條第一款所述情形。有限公司股權法定繼承可能觸發公司股權架構不穩定等。
筆者探討了工會持股、職工持股會持股、有限合伙企業持股平臺持股和有限公司持股平臺持股4種持股方式的優劣。筆者認為,4種方式各有優劣,需要根據擬制作職工持股方案的公司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公司情況的一種方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制作職工持股方案應充分考慮是否能充分激勵職工、持股方案是否符合公司發展戰略,如公司有上市、掛牌、股權融資等計劃,持股方案除應考慮激勵因素外,還應符合資本市場規則。筆者建議公司在制作持股方案時應聘請專業機構,充分統籌公司戰略、職工激勵、合法合規、稅務籌劃等方面,制定符合公司實際情況,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優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