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加柱
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天津 301600
1.自然人
本罪的主體為自然人,犯罪必須達到《刑法》規定的具有刑事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從事生產、作業的一般主體即可。2015年1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若干問題的解釋》①《危害安全生產司法解釋》第一條規定,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的犯罪主體,包括生產作業負有組織、指揮或者管理職責的負責人、管理人員、實際控制人、投資人員,以及直接從事生產、作業的人員。(簡稱《危害安全生產司法解釋》)明確了本罪的犯罪主體,均是自然人,這也是在《刑法修正案(六)》頒布之后,實現了從特殊主體到一般主體的轉型,并且呈現出逐漸擴大的特點,但是本罪的犯罪主體仍然是自然人主體。
2.單位不構成重大責任事故罪
罪刑法定原則是《刑法》的鐵則,也是《刑法》的生命。[1]單位實施的犯罪行為必須是我國法律明文禁止的那些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定性是單位犯罪罪名具有的特征。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實施的犯罪行為才屬于單位犯罪范疇,單位只能作為《刑法》明確規定范圍內罪名的犯罪主體,但不能作為只能由自然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兩高《危害安全生產司法解釋》第一條已經明確地提出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體是自然人而非單位,所以單位顯然不構成重大責任事故罪。
3.個人能否成為本罪的主體?
本罪的行為主體是自然人,包括對生產作業負有組織指揮或者管理職責的負責人、管理人員、實際控制人、投資人等人員,以及直接從事生產作業的人員,至于企業的性質并不影響犯罪的成立。例如缺乏施工資質的經營者,以及合作經營組織或者個體經營戶的從業人員,無證開采的小煤礦從業人員均可成為本罪的行為主體,個人當然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司法實踐中,重大責任事故案件中往往涉案人員較多,犯罪主體相對復雜,應當堅持區分責任、主體平等、力求公正的原則辦理,做到罪責刑相適應。
犯罪過失,行為人應當知道自己違反安全管理規定生產、作業可能會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后果,因疏忽大意而未預見;或者雖然已經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因而發生重大事故的主觀心理態度。本罪過失的預見能力在認識因素上應當主要參照業務過失標準去考量,以崗位職責、安全準則、規章制度等對行為人業務能力的要求來確定可預見的圍度;意志因素上,兩種過失都對重大責任事故的結果保持反對心態,都不希望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后果。如果意志因素表現為聽之任之或者放任態度,即重大責任事故的危害結果發生也罷,不發生也罷,主觀方面屬于間接故意,不成立本罪,可能成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①2011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危害安全生產刑事案件審判工作意見》第九條之規定:“嚴格把握生產安全犯罪與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不應將生產經營中違章違規的故意不加區分地視為對危害后果發生的故意”。。司法實踐中應注意區分違反安全管理方面的主觀方面不一定是發生重大責任事故時的態度,不以行為人對相關規章制度是否明知為要求,對違反安全管理規定的行為往往出于故意,并不影響判定行為人在發生重大責任事故時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放任或者已預見輕信能夠避免的心態。
1.生產、作業
《刑法》并未規定生產、作業的范疇,字面意思“生產意為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和過程”,“作業”表示生產單位給工人或者工作人員布置的一種生產活動。實證解釋如:某大型連鎖超市在雙十一現場促銷活動過程中,因工作疏忽導致1死,3人受傷的后果,是否屬于《刑法》一百三十四條的生產、作業?本案中,大型連鎖超市分促銷活動,屬于其日常經營的業務活動,經營活動顯然不屬于“作業”,認定為生產理由如下:第一,應當對生產作合理的解釋,對于大型連鎖超市來說,其經營的業務行為就是提供銷售商品的服務,提供服務本身算是一種生產活動,超市的生產活動就是銷售,促銷當然在銷售之列。第二,根據《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修正的立法主旨來看,理解此處的生產不應當做狹隘解讀,再結合《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條的規定,更應該對生產作較為寬泛的理解,否則規定一百三十五條就無意義。個人贊同上述案例中的超市促銷活動屬于生產活動,其行為構成重大責任事故罪。“生產安全責任事故犯罪是從事生產經營及相關活動中,違反安全管理的規定,因業務過失而導致發生安全責任事故”[2],《刑法》調整犯罪內的生產或作業需要具有業務性屬性,犯罪涵蓋較為廣泛,具有調整生產、作業中的一切行為的可能性。司法實踐中是否屬于在生產、作業中的活動也是區分重大責任事故與其他罪名的關鍵。
2.有關安全管理規定
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如果是強令他人違章冒險作業,則構成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違反有關安全管理規定,法律未明確列舉包含哪些內容,范圍較為寬泛,“法律一定程度上是直率的”[3],但法律也具有滯后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法律很難包羅萬象,一一列舉,由習慣和慣例作為補充,具有正當理由。一般情況是指相關安全生產方面操作規章、安全管理及勞動保護等規定,規定包括法律明確規定以及明確性強的條例、規則、制度,司法實踐中發生的重大責任事故案皆可論證。筆者認為,對相關違反安全管理也應包括對于安全生產方面長期存在的可操作性的習慣和慣例,且能形成行業或者業務領域慣用的方式也應屬于有關安全管理規定,應注意廣度。如某新人慶祝結婚,為了熱鬧燃放煙花爆竹,因為疏忽而沒有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導致3名前來湊熱鬧的兒童炸成重傷。由于燃放煙花爆竹是當地的風俗習慣,筆者認為不能以本罪認定。
司法實踐中,兩罪容易混淆。可能發生既違反安全管理規定,又存在安全生產設施或者安全生產條件不符合規定發生交叉的情形,導致事故發生的情況,具體處理方式法律未明確,是否應區分不同原因在引發事故中所具有作用的大小,如相關的責任人員在收到行政機關或者職工提出的解除隱患的建議后,仍未采取措施解除隱患,理論界存在不同的觀點[4]。觀點一,當事人在此種情形下存在作為與不作為兩種行為模式,認為存在兩個過失的前提;觀點二,不構成數罪并罰,具體行為只有一種,是一個行為觸犯數個罪名的情形,根據刑法理論,應按照想象競合,從一重罪處理;觀點三,一個是不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隱患的不作為,一個強制工人違章冒險作業的作為行為,客觀上表現為兩個行為,但實質上不作為的違法行為只有一個,不符合想象競合條件,直接構成重大勞動安全責任事故罪。筆者認為,兩個法條構成要件本身存在交叉,此種情形下一行為觸犯兩個法條,屬于法條競合,應當按照法條競合的原則處理最佳。
失火罪、過失致人死亡罪是行為人在日常生活過程中由于過失而導致火災發生,兩罪與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體相同,都是一般主體,主觀方面都表現為過失的罪過形態,差異主要是客觀方面。
1.個體在收廢鐵過程中,為方便運輸,用氣焊機切割、拆解廢舊鐵皮房時,不慎引起了火災,是認定重大責任事故罪還是失火罪?
觀點一,行為人以收購廢鐵、廢銅為生,無工商登記,在收購廢棄鐵屋時,為運輸方便,將鐵屋拆解,用氣焊拆解過程中,引發火災,其行為不符合重大責任事故罪所侵犯的客體要件,雖然其拆解鐵屋行為也屬于作業活動,但更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定失火罪更合適;觀點二,本罪要求個體從事的“生產、作業”是一種特定的業務,且具有反復性、持續性、危險性等特征。行為人在收購廢鐵的過程中,經常使用氣焊機切割、拆解廢鐵,最終導致火災發生,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應當認定重大責任事故罪。筆者認為,個體經營戶雖然可以成為重大責任事故的主體,若其只是偶爾使用氣焊機等工具切割廢鐵,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火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構成失火罪。如果個體經營戶違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或作業流程,經常使用氣焊機切割、拆解廢鐵是發生在生產作業過程中,與生產活動有著直接聯系,行為認定為構成重大責任事故罪更妥。
2.本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差異
劉某作為渣土車司機,在一次倒車過程中將工友武某撞倒,劉某隨即下車,并與現場人員撥打110、120進行求助,劉某的行為如何定性?經分析認為,劉某在駕駛過程中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未能盡到觀察周圍行車環境的注意義務造成,如果劉某未違反施工單位制定的相關規章制度以及具體要求,其行為不構成重大責任事故罪,而涉嫌過失致人死亡。
本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危害后果都有可能導致死亡的結果,社會危害性極其嚴重,刑法理論上兩罪可能存在法條競合關系。但本罪侵犯的法益是公共安全,一般具有公共性,過失致人死亡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權利,司法實踐中,應注意行為發生的場所、地點等綜合判斷,對判定構成重大責任事故罪具有重要意義。
1.可行性
筆者認為追究法人的責任是具有可行性的,其一,單位的主體資格具有自然不享有的資格審批、技術資金支持等,單位主體適格是工程開展的前提。其二,單位相對具有較強的賠償能力,只對自然人懲罰,對被害人法益保護欠缺。因此依據《刑法》的平等原則和罪刑法定原則,理論上單位成為本罪的主體具有可行性。
2.必要性
近年來,雖然我國對安全生產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重大責任事故造成的損害也時常發生,其中由于單位的行為造成的安全事故也不在少數。如“8·?12濱海新區大爆炸”特別重大安全事故案,造成165人遇難,事故已核定的直接經濟損失68.66億元。涉案公司違規辦理港口危化品經營資質,違規堆放危險化學品,違反安全生產規程是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此類事故中,往往是企業或者領導階層代表單位意志以謀求單位利益為中心,違反安全生產規定,造成重大傷亡事故。因此單位具有獨立的財產和人格性,將單位納入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犯罪構成,對于加強安全生產作業,防止企業再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增設刑檔
《刑法》一百三十四條配置兩檔法定刑,最高刑七年,但對于特別重大的安全事故,造成多人死亡時,侵犯的是生命權。本罪往往侵害的是多數不確定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實踐中在往往因數罪并罰等情形才被判處七年以上,與造成的危害后果相比有所失衡,起不到很好的威懾作用,不利于發揮《刑法》的功能作用。筆者認為,適當增設第三檔法定刑,做到罰當其罪。
2.附加罰金刑
罰金刑不但可以提高犯罪成本,使其不得不考慮犯罪行為的代價,同時對部分犯罪分子的犯罪能力進行剝奪,降低再犯罪風險。本罪法定刑刑種單一,《刑法》采取自由刑原則,僅限于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通過剝奪被告人相應的人身自由的方式懲處,沒有附加刑,如罰金、剝奪政治權利等。通過前文論述,增加單位主體,即可判處罰金,以剝奪財產的方式來實施,對于為金錢而追求高額利益的企業,違反安全生產造成事故發生的,判處罰金,更能彰顯正義,發揮懲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