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醫技術質控中心
本共識規定了溫和灸意外情況的相關術語及其定義、處理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項。本標準適用于北京地區實施艾灸操作的機構及個人。
本共識為溫和灸意外情況處理的專家共識,艾炷灸、隔物灸、瘢痕灸、溫灸器灸等其他艾灸方法的意外情況及處理不在本共識的討論范圍內。
下列文件對于本標準的應用必不可少。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標準。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標準。具體如下:
GB/T16751.3-199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治法部分》;
GB/T21709.1-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第1部分:艾灸》;
GB/T 30232-20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針灸學通用術語》;
GB/T 33415-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針灸異常情況處理》;
GB/T 12346-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
暈灸指患者在接受溫和灸過程中或施灸后10 min內發生暈厥的現象,表現為頭暈、目眩、胸悶、憋氣、惡心、嘔吐、心慌、四肢發涼等癥狀體征和不適感,嚴重者可出現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脈微欲絕。嚴重的暈灸者極為罕見。
燙傷是指由無火焰的高溫液體(沸水、熱油、鋼水)、高溫固體(燒熱的金屬等)或高溫蒸氣等所致的組織損傷。溫和灸導致的燙傷指的是在施灸過程中,因操作不慎導致局部皮膚燙傷。溫和灸導致的燙傷多為一度燙傷和二度燙傷。一度燙傷表現為燙傷只損傷皮膚表層,局部輕度紅腫,無水泡,疼痛明顯。二度燙傷表現為真皮損傷,局部紅腫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
3.2.1 刺痛: 溫和灸后,被施灸部位感覺到刺痛等不適感,通常情況來講,刺痛可能是二度燙傷中起泡的前兆。
3.2.2 水泡: 溫和灸引起的水泡又稱為灸瘡,是指在施灸過程中因施灸時間過長或其他原因,在施灸中、或施灸后數小時,或施灸后第2天,在施灸部位出現的水泡,屬于二度燙傷的一種表現。
需要說明的是,本共識是針對溫和灸發生的意外情況而討論的。溫和灸是將艾條燃著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保持一定距離,使患者有溫熱而無灼痛的一種方法。所以,溫和灸不應引起水泡,這與瘢痕灸、發泡灸等引起的皮膚損傷、水泡等有本質區別。
溫和灸引起的過敏絕大多數因艾煙而起。艾煙引起的相關過敏癥狀及不良反應主要有皮膚瘙癢和皮疹,扁桃體腫大、咽癢、目痛、咽鼓管癢及昏睡,有時還伴有胸中發熱或煩躁等癥狀。
立即停止溫和灸,讓受術者平臥于空氣流通處,松開領口,給予溫白糖水(糖尿病者慎用)或溫開水,閉目休息即可。對于猝倒神昏者,可以針刺水溝、十宣、中沖、涌泉、百會、氣海、關元、太沖、合谷等穴以急救,同時可配合西醫急救措施。若患者暈灸的表現為胸悶,應立刻停止艾灸,請患者平臥,觀察患者狀態和皮膚情況,做心電圖等相關檢查,嚴重者建議患者前往心內科就診。
根據燙傷的面積和程度,按照一般燙傷處理。對于一度燙傷應立即脫去衣物后,將無破損創面放入冷水中浸洗半小時。對于刺痛,一般無需處理。對于二度燙傷中的水泡:若水泡較小,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泡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從從水泡的基底部刺破水泡,放出泡液,注意不要撕掉泡皮,以保護創面。也可用注射器抽出液體,并預防感染,數日內可痊愈,1個月內局部可能留有色素沉著。
對于過敏患者,立即中止溫和灸治療或離開艾煙環境后過敏癥狀消失。若日后患者還需進行艾灸治療,則應選用無煙艾條。對于溫和灸導致的皮膚瘙癢,一般無需處理,嚴重者可根據情況應用外用藥物。
附錄A 預防溫和灸意外情況發生的注意事項
溫和灸雖然是一項以防病保健為主的中醫技術,但是艾葉辛溫苦燥,灸法溫通活絡,并非是在不區分人群、時間、部位、疾病及體質狀態情況下即可普遍適用的。在臨床應用溫和灸時,施術者需要注意艾灸的操作方法、操作時機、操作部位及受術者的疾病及體質狀態,謹防患者出現溫和灸相關的意外情況。
A.1 溫和灸的操作方法
嚴格執行溫和灸操作規程,特別是用火的操作,避免燙傷。
A.2 溫和灸的操作時機
對以下時機應當慎重施灸:生氣、情緒劇烈波動后,強烈的冷熱刺激后,過饑及過飽時,食用辛辣油膩之物后,極度疲勞、大汗淋漓時。
A.3 溫和灸的操作部位
對以下部位應當慎重施灸:頭面部、乳頭、黏膜及黏膜交界處(如眼耳口鼻)以及大血管神經所在部位。
A.4 溫和灸的施灸對象
對以下對象應當慎重施灸:對艾灸煙霧過敏者、新生兒、幼兒、孕期婦女和陽盛體質的青壯年男子,以及神志不清者、糖尿病患者、皮膚感覺障礙的患者。
A.5 慎用溫和灸的病證
對以下病證應當慎重施灸:易出血疾病,凝血功能障礙類疾病,中醫證候中的實熱證等,以及臨床醫生認為其他不適合接受溫和灸治療的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