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瑩
1.青島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061;2.淄博市技師學院,山東 淄博 255030
現在,法治教育已然納入我國國民教育體系,要求我國公民不但要在社會生活中做到知法守法,還能夠具備正確的法治理念、良好的法律意識、崇高的法律信仰并因此積極用法和信法。所以法治教育是以服務人民為出發點積極引導人民主動認識學習和理解運用法律的教育活動。
社區兒童法治教育需要以我國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合制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為參照標準,首先,社區兒童法治教育要使得兒童認識其作為國家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和應盡的基本義務以及重要法治理念與原則,并且初步了解個人成長和參與社會生活必需的基本法律常識。幫助兒童培養規則意識和遵法守法的行為習慣,樹立法治信仰,提高其依照法律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社區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銜接和重要補充。一定領域內產生相互關聯的人們之間其生活有機融合即構成具有共同維系力的社區,而社區自身發展以及社區內成員發展的內在要求意味著必須存在良好的社區教育。社區教育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定義為標準,是指:為了提升社區全體成員文化素質、提高生活質量、鼓勵和引導社區成員全面發展以及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而開發和利用社區范圍內全部教育資源,所積極開展的多元化教育活動。我們都知道社區使人們生活相互關聯、有機融合。
現如今,我國社區教育主要存在三種基本模式:一是由縣區、街道、鄉鎮政府主導,社會教育等相關機構參與所形成的地域統籌型社區教育模式;二是以學校為中心聯系社區教育委員會家庭教育聯合會等教育機構共同參與管理所形成的中心輻射型社區教育模式;三是由社區主導融合眾多教育資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共同治理、共同享有所構建的互惠組合型社區教育模式。
對于兒童發展教育,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提出:人的道德發展存在前習俗水平(10歲之前的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和相對功利定向階段)、習俗水平(10~16歲的尋求認可定向階段和法律與秩序定向階段)、后習俗水平(16歲后的法定的社會契約定向階段和普遍的倫理原則定向階段)三水平六階段。而我國則根據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劃分為嬰兒期(0~1歲)、幼兒期(1~5歲)和學齡期(6~14歲)三個階段。綜合參照二者理論所涉及的兒童心理特點與現實生活兒童本身的生理特征,將本文所需兒童發展教育研究對象限縮為6~14歲的學齡期兒童,其已具備對懲罰與服從、權利與義務的辨識能力,也能夠對法律和秩序進行理解和學習。
兒童發展教育不同于成人教育,不過分強調系統性的學習內容與科學性的學習方法,而是以趣味性的知識為導向,注重激發兒童學習興趣,通過教授適合兒童認知辨識的學習內容提升兒童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構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1]
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逐漸展開和深入,其內在要求我國公民人人須具備法治思維,兒童作為國家的未來,其知法、懂法、守法、會用法,對于“法治中國”“法治社會”的建成尤為重要。近幾年對于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權利被侵犯的問題日漸凸顯,人們開始反思對于兒童進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兒童個人成長迫切需要提高法治素養。[2]所以社區作為我國基層一線組織須承擔起對兒童進行法治教育的責任,通過開展法治課堂、模擬法庭等活動普及法律知識,幫助兒童培養法治思維。一方面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自我保護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兒童感受到法律至上的權威性以及違反法律遭受懲罰的嚴重性。讓每一個孩子走進校園和接觸社會,認識到自我保護和有法可依,確保他們健康快樂安全成長,未來也能夠做好一位新時代公民。
現階段我國培養兒童社會認知主要是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種模式,這兩個模式一方面受限于家庭和學校教育體系注重對于兒童行為習慣和知識方面的培養,而對于認識危險、安全教育和自我保護方面的教育資源匱乏且具有忽視態度;另一方面受限于家長和老師對于法律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對于兒童進行言傳身教的影響力較弱。但是近年來,兒童違法犯罪和遭受侵害以及自殺的問題較之以往多發,大部分兒童對于家暴、虐待以及性侵等違法犯罪行為缺乏認識。這就要求社區法治教育必須注重豐富兒童社會認知,從而提高兒童自我保護的能力。通過法治類繪本以及相關法治活動的角色扮演等實踐教學來幫助兒童認識社會的多樣性,辨別違法犯罪行為,區分侵害行為,更重要的是讓兒童如果遭遇危險學會使用自保的相關技能。
隨著我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家庭教育納入法治發展的板塊之內。這意味著引導家庭教育重視法治教育是未來社區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一直以來家庭教育主要是圍繞兒童認知發展、行為習慣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等生活技能開展,一方面受全社會開展法治工作的影響,另一方面互聯網發展帶來的信息爆炸,使得家長認識到對于兒童進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受制于自身法律知識的局限性,往往對于兒童的法治教育存在片面性。因此社區必須要承擔起對兒童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務,通過尋求專業人士滿足家長法治需求,也幫助家長掌握運用兒童化語言講解法律。通過家長教育兒童如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和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識,既做到對家長進行普及法律知識,也能夠讓兒童更好的學習和認識法律。
根據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內在要求,社區工作需以法治為本,營造社區法治氛圍,引導社區管理法治化離不開法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但是目前社區法治工作內容開展極少涉及專門針對兒童開展法治教育。同時對于社區內兒童開展社區教育工作,其內容對于法治教育雖有涉及但重視程度明顯不足。按照當前實際情況,社區兒童教育重點在于安全教育和行為習慣教育,社區法治教育主要針對成年居民進行法治宣傳,但是社區兒童法治教育處于忽視地位。而且當地民政部門和教育系統內,對于社區教育工作也缺乏相應的指導,大部分地區政府教育部門工作重心均放在學校教育,對于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一般混淆開展,將社區教育工作放置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輔助地位,這種監管和引導缺位的情況,同樣導致了社區工作忽視對社區兒童開展法治教育的結果。
社區法治教育是社區法治建設工作的關鍵一步,但是在社區建設法治化的道路中最主要的問題便是“人”的問題:社區法治建設工作具體實踐過程中,簡單的宣傳工作可以很快實施并能夠見到成效,但是一旦涉及向社區群眾進一步普及法律知識,社區工作人員往往很難繼續開展工作,容易讓社區群眾對此產生形式化感受。對于兒童法治教育工作的人員配備更是等同虛設。一方面,社區工作人員受限于自身有限的法律知識,無法對法治教育工作進行計劃和設計;另一方面,具備法律背景的工作人員很難做到對法律條文與兒童認知相結合進行解釋教育,更無法對與兒童所相關的法律問題進行解答和開展整理匯總宣傳工作,也因為很難符合兒童法治教育的內涵。所以,基本上社區法治教育的主要障礙就是社區工作者掌握法律知識程度不足而難以開展法治教育。
良好的法治環境會對兒童的成長形成潛移默化的正向影響,對于培養兒童法治思維和行為習慣都具有積極作用。[3]但是經過實際調查發現社區法治工作并沒有做到深入開展,僅停留在形式化宣傳的表面階段:一方面是宣傳手段單一且過時,一味地使用宣傳欄板報、橫幅、宣傳單頁、展板等老式做法,忽略對于網絡手段的運用,僅僅是將宣傳工作完成,而不能使得社區內群眾對此感興趣和進行學習。另一方面是開展法治教育僅僅追求人員參加數量,不考慮宣傳教育效果,使得社區群眾對于法治教育互動敷衍式參加,對于社區的法治教育活動愈加不信任,而且對此類社區教育活動產生抗拒不滿情緒。這兩方面問題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形成良好的社區法治教育環境,不僅使得工作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更無法開展兒童法治教育工作。
結合上面社區工作忽視法治工作,社區工作人員缺乏法律知識等問題,社區法治教育環境氛圍不佳,不僅不利于社區群眾養成良好的法治精神和行為習慣,也嚴重阻礙了社區兒童法治教育工作的進展。
社區開展兒童法治教育工作要端正態度,真正做到以兒童為本開展法治教育活動,咨詢法律及教育專業人士,并從兒童理解和看待問題的視角去挖掘和設計教育方案和活動,讓每一次社區法治教育活動,能夠吸引兒童積極參加,熱衷學習法律知識,真正做到法入童心。通過結合國內外成功案例有以下三種方式值得借鑒與推廣:
第一,設立社區模擬法庭。利用兒童的好奇心,通過讓兒童觀察法庭對法律產生興趣,再由專業的講解員根據法庭內部位置設計等講解法官、被告人、原告、律師等角色,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為兒童進行法律啟蒙,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這種模擬情景沉浸觀察體驗,使得孩子們認識到法律的權威性,激發他們對法律的興趣。
第二,聯合政府部門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與公安局合作,實際體驗警察日常訓練,學習認識警察裝備,并開展警察角色扮演的情景劇;也可以聯系司法局,由司法人員講解學習法律知識,并進行理解和記錄等等。讓孩子們認識到社會中多種行業與法律之間的聯系,認識到法律對人們生活的規范性。
第三,宣發專業兒童法言法語繪本以及開展知識競賽活動。豐富法律表達形式,選擇兒童容易接納和理解的方式開展活動事半功倍。兒童繪本能更好的符合兒童的表達習慣,更容易記憶理解。
當前社區法治教育工作處于我國普及法律知識一線,因此社區工作人員法律知識水平的提高對社區法治教育工作能夠產生深遠影響。目前社區開展法治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自身內部社區工作人員,應主動與社區內專業法律機構進行合作,選擇具有法律學習背景的大學生志愿者或者家長志愿者參與社區法治教育;還可以與司法局、法院、律師事務所等機構合作,對社區工作人員展開基礎法律知識培訓;還需要在對社區工作人員招聘中,有選擇地要求具備法律學習背景。社區需要培養自己的法治教育工作人員,提高法學人才畢業質量,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更好地為大學生法治教育服務。
社區治理注重依法辦事,讓社區內其他成員感受到法治精神,形成以法治思維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不斷提升法治觀念;積極在社區內開展法治宣傳,引導社區成員遵守法律法規,形成法治意識,共建法治化社區;社區內制定符合法治精神,遵循法律法規的社區制度規約,構建良好的社區秩序;社區注重對于兒童開展法治教育,針對社區內公共場所內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注重對于兒童法治思維的培養,重點構建良好的家庭法治教育環境,社區法治環境影響父母,父母對子女言傳身教,影響子女法治觀念,父母必須以實際行動對子女進行法治教育,引導子女從小樹立法治觀念。
城鄉社區兒童法治教育成效的好壞,關系到依法治國的順利實施。讓法治思維在兒童心中萌芽,讓法治理念在兒童心中駐扎,在城鄉社區中進行法治體系化建設,使尊崇法律、學習法律、遵守法律落到實處,無疑是城鄉社區兒童法治教育的必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