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璟
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上海 201112
《公司法》在修訂以后賦予了公司章程更大的自由空間,使得公司章程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且具有可預見性,但涉及違反公司章程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方面,仍然存在規定上的局部性,因此對違反公司章程的法律后果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公司法》的修訂使得公司章程在內容上變得復雜化和多樣化,加上公司章程的制約范圍廣、制約對象多,不同的應用對象主體在違反公司章程后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也各不相同、標準不一。[1]所以,我們應當針對公司章程的性質特點、條款內容、應用效力及制約范圍等加以認真梳理,然后結合多種主體的違章法律后果進行深入探討。
公司章程是由設立公司的股東制定,對公司、股東、經營管理人員具有約束力。公司章程是建立公司的基礎要素之一,是公司制定經營管理規章制度的準則和依據。所以,公司章程直接影響到公司的設立質量和運營成效,對公司的高效穩定發展具有關鍵決定作用。其主要法律特征如下:1.法定性。其制定過程、條款內容、效力及修改依據等都在《公司法》的規范指導下進行。制定法定性;內容法定性,《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對于公司章程內容違反法律或行政法規的部分,登記機關有權要求其進行修改;效力法定性;修改權限、程序法定性,其修改行為必須經由股東大會或股東大會特別決議來確定;公司章程必須經登記。2.自治性。3.公開性。[2]
關于公司章程性質中的自治性,公司章程的性質存在多種理論觀點闡釋,日韓等大陸法系國家的研究者將其定義為公司內部自治法規;英美法系國家的研究者則將其闡釋為股東間的契約。但有一點共識:公司章程是由公司發起人及公司股東制定的、對公司運營及重大事務具有長期規范作用的治理準則,呈現出較強的自治性特征。[3]那么,這里強調的自治是不是說公司股東和發起人可以完全自主地安排公司章程呢,是一種私人秩序?
筆者經過研究認為,公司章程應當是國家意志和股東意志充分結合的運行管理準則。
第一,公司章程的性質就體現了自治性與法定性這一特性。法定性這一特點已經體現了公司章程的制定不是完全的自治,因為前提就是內容必須合法。
第二,如果公司章程完全自治,必然引起股東產生利益沖突。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盈利,而公司股東也必然是為了自身利益,如果公司的章程全然自治,那么股東為了獲得自己更多的利益,必然會在制定公司章程時設定不平等條款,從而為自己謀求更多利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公司無法正常運行,甚至危害國家經濟的安全穩定的發展。
第三,涉他性。公司章程在對內部管理加以規范制約的同時,對于第三方也具有制約作用。章程內容涉及公司分立、合并、對外擔保、清算、交易等行為時,具體章程內容也會影響到第三方主體的利益。另外,公司的設立條件中要求公司章程必須進行登記,我認為這就是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因此公司章程不僅僅涉及股東利益,還有第三人的利益。而對于涉他性,法律總是會有所管制的。
所以公司章程必然不是完全的私人秩序,但也不能否認其具有自治性,這畢竟還是不同于強制性的。
《公司法》對于違反公司章程行為所應承擔的實際法律后果缺乏明確具體的規定。[4]特別是當違反章程行為影響到第三人利益時,未能明確規定相應的法律后果。例如公司未經決議流程或不按章程辦事,向第三人提供擔保或超限額擔保,這種擔保屬于有效擔保還是屬于可撤銷行為或無效擔保行為?如果第三人利益沒有受損,是否只需由公司相關人員來承擔后果?公司對于章程里涉及到職工利益的內容并未落實執行,職工是否有權對公司提出糾正履行要求并要求公司承擔相應不利后果等等,《公司法》并未對這些實際問題加以明確規定,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
第一,公司違反公司章程的法律后果分析。公司是一個組織體,系擬制人,公司意志綜合涵蓋著股東、董事、高管人員等公司經營主體的意志。因此,如果公司內部出現了違反公司章程的行為,那就意味著有一些股東、董事或高管人員的管理意志和經營行為違反了章程規定。但我們在對這種違章行為所造成的法律后果進行分析總結時,常常針對公司所應承擔的違章行為相關法律責任進行整體評判,而對涉事股東、董事、高管人員的經營管理行為及對應法律責任不加考慮、不予評判,由公司對這些人的決策失誤或管理錯誤來買單。
公司行為如果對公司股東、公司董事、管理人員及職工等造成了不利影響的話,公司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首先是對公司股東造成影響的法律后果。股東作為投資者依法享有公司決策權、管理權及投資收益權等合法權益,如果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違背了公司章程規定,通常會對股東權益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而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需要公司如何承擔,修改后的《公司法》在第二十二條對此進行了明確規定:公司股東會、董事會所作出的違反法律法規的決議是無效的,股東可以申請撤銷。如果股東會和董事會的議事方式及決議內容存在違法違規之處,而股東并不存在不當行為,那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需要公司來承擔。由此可以歸納出兩種法律后果信息:一是董事會、股東會的決議行為違反法律法規或公司章程強制性條款的,其決議內容及相關行為視為無效;二是股東可以對違法違規決議程序或違反公司章程規定的決議內容提出撤銷申請。
公司章程包含強制性條款、指引性條款、授權性條款和任意性條款。《公司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了公司違反章程規定而引發特定法律后果的情形,而對于其他問題則無明確說明。而且這項規定只是針對公司積極行為所帶來的違反法律后果進行了規定與闡釋,而對于那些違規召開董事會、違背章程規定損害股東知情權等消極行為所造成的相關法律后果則未做明確規定,也未對這些消極行為的整體評判標準及公司對此應擔負的賠償責任等作出具體規定。綜上,筆者認為應當深刻把握《公司法》第二十二條的法律精神及相應法律后果,將違反章程規定的公司行為按照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這兩類來對相應法律后果加以區別對待,對其進行客觀真實的評判,對公司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予以明確規定。
第二,公司內部主體如果違反了公司章程的法律后果。新《公司法》明確規定,公司股東會、董事會所作出的違反法律法規的決議內容是無效的,股東可以對這種決議內容提出撤銷申請。如果股東會和董事會的議事方式及決議內容存在違法違規之處,而股東并不存在違法違章行為,那此行為就屬于公司行為,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需要公司來承擔。這項規定傳達出兩方面的法律后果信息:一是董事會、股東會的決議行為違反法律法規或公司章程強制性條款的,其決議內容及相關行為視為無效;二是股東可以對違法違規決議程序或違反公司章程規定的決議內容提出撤銷申請。這種規定內容容易導致出現多種理解問題。
第三,公司職工違反公司章程的法律后果。《公司法》規定,公司章程對股東、公司、公司經營管理人員具有約束力,但是并沒有說對于公司職工同樣具有約束力,因此,探討這個問題似乎就缺乏法律依據了,可是在現實中,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而公司的管理者大多數都會以公司章程對職工進行約束。因此,筆者認為《公司法》應當對此做出明確規定,只有經過職工代表大會進行民主評議后的相關章程條款才能對廣大職工產生約束效力,才能寫入公司章程中。唯有如此,公司職工才會愿意為自身的違章行為買單。但《公司法》在立法過程中,并未對公司由于違反章程規定而對廣大職工利益造成損害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做出明確規定,存在一定的立法缺陷。根據《公司法》第十八條之規定:公司民主管理工作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其他形式進行,涉及到公司經營決策、公司改制轉型、重要規章制度制定等重大問題時,需要綜合考慮工會意見及職工意見,并通過職工代表大會。這項規定明確體現了《公司法》對于公司治理工作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廣泛聽取意見、關注職工利益。這是一項極其正確的決定,因為雖然股東們是公司的投資者和創始人,是重要的投資主體,但公司的日常經營和發展卻離不開廣大職工的辛勤付出,他們的能力素養及工作態度等直接決定著公司的運營效率和發展效益,他們是公司發展“主人翁”。因此需要公司完善治理措施、加大培訓力度、優化管理機制,并在公司章程中對此予以突出體現,以此充分發揮公司章程的約束規范作用和行動指南功效。由于“勞資”關系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矛盾統一體,因此公司與職工的利益對抗關系貫穿整個運營管理過程,但這種沖突關系可以在推動治理結構優化、維護雙方利益實現共贏發展等方面產生著積極而重大的作用。所以,公司章程必須基于維護公司利益和維護職工利益的雙重基礎而建立,以實現雙方的利益共贏為目標,一旦公司違背章程中的職工管理制度或者對章程中規定的職工權利進行了侵害,公司就應當擔負起相應的法律后果。但《公司法》對于這些實際問題只在第十八條第三款進行了籠統規定,將其納入公司章程的任意記載事項和任意記載條款中,而各種公司章程在此規定上版本不同、內容各異,因此不能針對相關違章行為進行統一具體的規定。對此,筆者認為,應當確立清晰明確的法律原則來體現公司章程的權威性和約束力,將其列入法律規定之中,規定對于公司違反章程中的職工管理制度或對章程規定的職工權利產生侵害行為的,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可以對此行為提出無效申請(章程中強制性條款,如《公司法》十八條),也可以提出撤銷申請(公司章程其他條款)。
第四,一人公司的公司章程的規定。所謂一人公司指的是只有一個自然人或法人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法》第六十條: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章程由股東制定。而一人公司的機構設置是所有公司中最簡單的,那就是這個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監事全都是公司的發起人一人獨立擔當。所以說是否一人公司的公司章程只對一人有約束力呢?
第五,股東違反章程規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法律后果的問題。如果公司股東因為違反公司章程中的對外擔保規定、出資規定、公司財產處置規定及關聯交易規定等而對債權人合法權益產生損害時,筆者認為應當采取區分化責任認定方式來確定相關損害責任問題。當股東因為無視公司章程、違反出資規定而導致出現公司出資低于最低法定注冊資本的情況時,應當遵循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來進行責任認定,由股東們直接承擔對于債權人債務的無限連帶責任;當股東違背了出資規定但其出資部分達到了注冊資本的最低法定要求時,債權人可以提出如下要求:未出資股東在未出資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同時要求其他股東對這種補充責任負連帶責任。涉及到股東在其他規定事項上違反章程規定的行為,筆者認為需要謹慎對待,至于是否要對債權人因此受到的利益損害承擔責任,就按照慣常做法由公司直接承擔這些責任。除去法律明文規定和授權、指引的條款外,應當將公司章程視作股東意志的集合,而第三者由于不屬于股東范圍,通常不能援引公司章程來主張權利。
綜上所述,對于公司章程的性質我認為《公司法》在公司章程適用情況等相關規定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不足。這些問題還需要在立法和司法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