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沈陽科技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7
“以物抵債”是我國傳統的償債方式之一,但是我國并未在立法中確定。甚至在我國立法中明確規定了“流押”條款,以防止“以物抵債”行為的發生。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我國實踐中卻出現了大量的“以物抵債”的行為。在司法實踐中所指的“以物抵債”行為是指債務人為保障債務得以實現,債務人與債權人約定,以債務人所有的財產替代原債權債務合同中的給付標的,使債權債務歸于消滅的行為。由此概念可知,“以物抵債”行為是為了保障債權債務實現而設立的契約行為。就其雙方所達成的協議而言,是符合我國《民法典》中關于合同效力的規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以物抵債”行為卻又帶有了擔保的色彩,這也是造成理論分歧的主要原因。
1.契約說
2.合同變更說
所謂的合同變更是指當債務人無法清償到期債務時,債務人以自己所有的財產清償債務,以使債權債務消滅。筆者認為雖然我國《民法典》保護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允許當事人變更合同的內容,當債務人無法履行到期債務而變更合同內容即“以物抵債”,其實質仍然是用物抵做債務的行為。筆者認為,我國《民法典》所允許的內容的變更是以保障當事人的合法債務積極地履行,使債務更好地履行完畢。而“以物抵債”協議的締結并未對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積極地履行,而是對原債權債務順利履行的一種保證行為或者視為一種債務履行的附加行為。筆者認為該合同內容的修改違反了我國《民法典》的立法宗旨,有悖于法益的保護。
3.代物清償說
在我國有大量的學者以及實務工作者將“以物代償”行為視同為“代物清償”行為。持本學說觀點的學者認為,無論是“代物清償”還是“以物抵債”其實質均是用實物清償到期債務之行為,即債務人通過他種給付替代合同中所約定的原給付行為,使其債權債務予以消滅。雖然我國法律中并未對“代物清償”行為做明確的規定,但是依據我國相關司法解釋以及實踐可知,代物清償行為成立的基礎必須是債務人通過不同于原給付行為代替原合同中的給付行為,且債務人需實際履行他種給付。也就是意味著,代物清償行為是實踐性行為,需以當事人的履行為合同的生效要件。由此可見,“代物清償”與“以物抵債”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而就我國司法實踐中所存在的“以物抵債”行為而言,“以物抵債”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成立生效要件的,并不以是否完成交付為合同生效前提。因此,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將“以物抵債”行為界定為“新債”更加符合立法目的以及公眾對立法的預期。“新債”行為又與上文中所提“變更說”相區別,根據我國《民法典》的規定,當事人在履約的過程中可以基于合意變更合同的內容。合同其本質屬于債之屬性,合同的變更只要合同當事人達成合意且無法律法規禁止性規定即可,因此筆者認為“以物抵債”行為無需以債務人無法履行到期債務為前提。只要雙方達成合意就可以變更合同履約的標的,變更后的合同即“以物抵債”的合同其性質可以比照“以物易物”的合同加以指導實踐。
1.“舊債”依法成立有效
無論是“以物抵債”還是“以物代償”行為,均是為了履行債務人無法履行的到期債務而進行的進一步行為。因此,“以物抵債”行為存在的前提必須是原債權債務合法成立并有效[1],如果原債因欠缺生效的構成要件或者原債根本無法成立,“以物抵債”行為無其成立之意義。因此,筆者認為“以物抵債”行為存在的前提必須是有依法成立并生效的債權債務關系。
在細節描寫中,我們要選擇恰當的詞語,做到用詞精準傳神。如《地震中的父子》中的句子: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到處”“都是”這兩個詞寫出了父親為了救兒子所經歷的艱難險阻;從“滿臉灰塵”“布滿血絲”等詞可以體會到這是一位堅忍不拔、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父親。
2.“以物抵債”行為需滿足合同生效的構成要件
如上文所述,“以物抵債”行為視為“新債”行為,即債務人與債權人因簽訂“以物抵債”合同負擔新的給付內容的債務之行為,以達到債權人債權實現之目的。所以,“以物抵債”合同更多的是為債務人設定負擔的行為,而且債務人履行給付的標的是物之所有權,因此“以物抵債”的行為必須以當事人合意為前提且滿足合同成立生效的要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合同的相對人簽訂“以物抵債”合同后,依我國《民法典》變動規定及時變更物之所有權,以保證債權得以實現。
3.“以物抵債”的合同目的必須是清償債務即消滅舊債
在上文“以物抵債”的性質中,筆者認為“以物抵債”行為屬于“新債”,屬于當事人對原債的履約標的進行變更,所形成的新債可視為“以物易物”之規定,同時當事人簽訂“以物抵債”的合同的目的是清償債務,而不是為了舊債承擔擔保責任。所以,“以物抵債”行為的目的是使債權債務歸于消滅,而不是為了保證債務人履行到期債務。這也是“以物抵債”不同于擔保物權的根本原因。筆者認為,“以物抵債”行為的發生必須以消滅原債為前提,否則屬于惡意負債,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4.“以物抵債”的“物”的價值須與“原債”價值相當
“以物抵債”合同締結的目的是債的消滅,由于“以物抵債”行為具有“新債”的性質。因此,債權人與債務人就“舊債”所簽訂的“新債”合同,新債之物必須具有市場價值即須進行市場估價并且與原債具有相同的估值,如果新債之物高于原債價值,高出的價值應當給付相應的對價予以返還,否則構成不當得利;而低于原債價值則債務人具有補足義務。所以,筆者認為界定“以物抵債”行為必須要求給付對價,否則有悖于公平。
在近些年來,“以物抵債”行為大量地存在,往往伴隨著民間借貸合同、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等糾紛一并出現,由于缺乏統一的裁量標準,使得在司法實踐中出現了大量的“同案不同判”的情形。筆者通過查閱資料以及在中國裁判網查閱相關數據發現,據統計自2010年至2019年3月呈逐年遞增的趨勢,通過分析可知“以物抵債”糾紛以基層法院和中級人民法院審結居多。通過以上數據的分析,可見在我國“以物抵債”糾紛已經不再是突發性案件,“以物抵債”行為已經成為我國清償債務的主要途徑,但是“以物抵債”行為卻在實踐中暴露出大量的問題。
1.“以物抵債”缺乏有效的立法
眾所周知,“以物抵債”行為是我國傳統的償債方式之一,只是在我國并未在立法層面加以規定[2]。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體制多元化,人們選擇償債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這也是時代發展給我們立法工作所帶來挑戰。首先,筆者認為,法律是規范人們行為的規范性文件,雖然法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伴隨社會的發展立法工作者要不斷地完善立法。因此,當“以物抵債”糾紛呈逐年遞增的狀態,“以物抵債”行為已經成為立法趨勢。其次,雖然我國規定了“流押”條款,但是如上文所述“以物抵債”行為與“流押”有其本質的不同;最后,雖然我國并沒有立法規定,但是在實踐中存在大量的“以物抵債”行為,無論是基層法院還是中級人民法院甚至高級人民法均有審結該糾紛的裁判,可見,在我國“以物抵債”行為已經越來越普遍化,立法者不應在面對此種社會現象予以抵制或者禁止,而應當順應社會發展需要對該行為予以規定,明確在“以物抵債”行為中主體的權利義務。只有不斷地完善立法,才能使我國司法裁量有統一的標準。
2.建立司法估價制度
“以物抵債”行為制度存在的前提是為了消滅債權債務,“以物抵債”的“物”必須具有可現金估價的性質,且其價值不得低于原債所負擔的價值。而“以物抵債”行為屬于私法調整行為,需要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往往在司法實踐中會出現債權債務人直接轉移物所有權以消滅債權的行為。此行為雖然尊重了當事人的意思,但是在實踐中往往會出現低值高估或者高值低估的現象,損害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導致糾紛隱患。因此筆者認為,以物抵債行為,必須以物進行現金估價為前提,必須將物放入市場中由權威機構加以現金估價,才可真正實現根本的消滅債務的目的。
3.缺乏公示預警機制
在我國目前司法實踐所審結的案件中,有很多當事人簽訂“以股抵債”“以車抵債”“以房抵債”為內容的“以物抵債”合同,并且完成交付。但是由于我國《民法典》的規定房屋所有權變動以登記為生效要件,而股權變動、汽車的所有權變動需要履行登記手續,否則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而在實踐中,由于債權人與債務人用物的所有權以抵消債權,并未發生真正的交易行為,因此往往會出現當事人怠于辦理登記手續,產生大量的交易隱患。甚至在實務中出現了債務人轉賣“物”的行為,使得債權人“賠了夫人又折兵”。
建立法治國家,立法先行。當社會生活中出現新的事物或者新的問題時,立法工作者應當適時調整立法計劃。如上文所述,“以物抵債”的現象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因“以物抵債”行為所產生的糾紛大量的存在,而在司法實踐中我國缺乏統一的立法出現了“同案不同判”的現狀,造成司法不公。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應當結合司法實踐加強立法。通過立法明確“以物抵債”的界定標準以及法律效力。通過完善立法,規范司法工作的裁量權,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濫用,通過立法規范債權人與債務人“以物抵債”合同的權利義務,規范當事人的行為,明確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及責任。
如上文所述,“以物抵債”需以對物進行現金估價為前提,以防止無休止的糾紛發生。因此,估價機構所做之估價必須為司法機關所認可。筆者認為,在我國應當建立司法估價機制,由專業的人員所組成,依據市場規則,對“物”進行估價,用市場標準衡量“物”之價值,所做估價被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所承認。而司法估價機構可以由中級以上法院在本區內指定或者由司法機關聘請會計師、評估師等專業人員,以此為制定收費標準的專門的評價機構,評價費用由債務人負擔。通過專門的估計機制不僅提高了訴訟效率,更有利于糾紛的解決,防止相關當事人濫用司法資源。
1.建立糾紛中的公示預警機制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出現大量債務人事后處分“物”之行為,由于缺乏法律意識以及未履行公示行為,造成債權人利益無法得到相應的保障。筆者認為,我國司法機關應當與房產部門、機動車管理部門、股權交易等部門建立公示聯動機制,當司法機關受理“以物抵債”糾紛時,應當及時將相關糾紛的標的“物”通知公示部門,以防止當事人在糾紛尚未審結前發生所有權變動情形,損害當事人合法權利的行為發生。
2.建立“以物抵債”登記機制[3]
“以物抵債”行為其實質是處分物權的行為,當債權人與債務人簽訂“以物抵債”合同或者協議時,物之所有權并未發生變動。為防止當事人擅自處分財產行為,筆者認為應當建立合同登記制度,將合同中的“物”加以公示,保護相對債權人的合法權利,防止債務人惡意處分財產行為的發生。
“以物抵債”行為,是我國近些年來經濟發展的產物,司法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復雜案件發生,為了更好地規范市場經濟、統一司法裁量標準,“以物抵債”行為入法應當成為我國立法的首要工作。本文由于時間原因,較為倉促,請各位專家予以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