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偉
(揚州大學 信息化建設與管理處,江蘇 揚州 225012)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信息化應用的廣泛普及,網絡已深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醫療衛生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高等教育領域也不例外。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網絡已經在高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表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高校的網絡安全風險也不斷增加。如何做好網絡安全工作,是眾多高校、信息化部門和工作人員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
筆者在工作中發現,高校的網絡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多種多樣,表現形式也五花八門。有大面積使用弱口令的,有公民個人信息泄露頻發的,有數據庫直接暴露在互聯網上的,如此種種,不一而足。筆者對之前數年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發現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網絡安全責任制落實不到位。近年來,從黨中央,教育部,到省教育廳,學校,各層各級都多次強調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學校層面對網絡安全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升,多數高校都成立了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仍有少數二級單位在思想上對網絡安全不夠重視,認為網絡安全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作為二級單位,只管建設與使用,不用管防護,沒有將其視為重要議事日程[1]。由于網絡安全責任制僅落實到二級單位,單位管理員多為兼職人員,不熟悉本單位的信息系統,給網絡安全應急響應和處置帶來了很多不便,嚴重影響了網絡安全工作效率。
二是部分常見網絡安全問題頻發。筆者對之前數年發生的網絡安全漏洞進行統計,發現整體分布如圖1所示:發生頻次最高的是弱密碼漏洞,占27%;發生頻次第二高的是敏感信息泄露漏洞,占16%;排名第三的是SQL注入漏洞,占12%。排名前五的漏洞(弱密碼漏洞、敏感信息泄露、SQL注入、操作系統漏洞、任意文件上傳)合計占比72%。可以說,解決了弱密碼漏洞、敏感信息泄露等五類漏洞,就解決了72%的網絡安全問題。

圖1 近年網絡安全漏洞統計情況
三是網絡安全防御手段不成體系。隨著技術的發展,網絡安全防護設備的種類和防護功能也不斷增加,新型網絡安全設備層出不窮[2]。很多高校面臨的情況是,學校投入了大量經費,采購了眾多的網絡安全設備。但是這些設備“各自為戰”,沒有建立起網絡安全防護體系,不能發揮出“1+1>2“的效果,甚至有些設備之間還會相互影響,反而降低了各自的性能。
四是關鍵時段安全保障缺乏重點。近年來,在一些關鍵時段,境外非法黑客及組織多次攻擊國內網站,傳播發布非法信息,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這就對關鍵時段的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3]。高校業務復雜且信息系統較多,面對新的形勢,如果不能制定一個完整的防御策略,可能會因為防護力量分散導致各點力量薄弱,防護人員疲于奔命卻無法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五是缺乏網絡安全事后補救措施。雖然已經部署了嚴密的網絡安全防護措施,但是“百密終有一疏“,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安全形勢,多種多樣的網絡安全攻擊,無法預防的設備自身故障,總有被突破防御遭受攻擊的情況[4-5]。筆者曾經遇到某虛擬化集群上的一個數據存儲因故障宕機,數十臺在該存儲上虛擬機及相關業務受到影響,涉及多個二級單位,嚴重影響了工作。
為了解決上述網絡安全問題,從嚴從實做好網絡安全工作,需要建立一套網絡安全防護體系,架構如圖2所示。

圖2 網絡安全防護體系架構
首先制定學校層面的網絡安全責任制考核辦法,從制度層面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制。定期要求二級單位負責人簽訂網絡安全承諾書,以書面形式落實“誰主管誰負責,誰運維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要求[6]。將網絡安全責任制層級拓展,最終落實到信息系統管理員層級。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發現各單位對于網絡安全責任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各二級單位管理員對于本單位的信息系統有了初步了解,出現網絡安全問題時能夠快速定位到責任人,處理問題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在高校內部啟動新建信息系統上線檢測流程,信息系統建設完成需要上線時,由建設單位向信息化部門提出上線申請,信息化部門收到申請后,通過表1所示的標準化表格收集系統信息并提交給安全工程師進行滲透測試、漏洞掃描等一系列安全檢測,經檢測不存在中高危漏洞且基線檢測合格的信息系統才允許上線[7]。據筆者統計,啟動該流程后,弱密碼、SQL注入等漏洞數量從2020年的96起降低到2021年的46起,同比下降52.1%,證明對新建信息系統在上線前進行全方位上線檢測,可以有效減少弱密碼、SQL注入等漏洞。

表1 系統上線檢測基本信息
通過事先在網站系統設定,可以建立一套檢測名單,內容包括身份證號、手機號等敏感信息。工作人員在網站發布文章時,系統會自動對文章內容進行檢測。如果檢測到身份證號等敏感信息,會通過彈窗進行提示,人工復核后可以選擇繼續發布或進行修改后再發布。據統計,自上線敏感信息檢測功能后,敏感信息泄露量從2020年的55起降低到2021年的28起,同比下降49.1%,證明敏感信息檢測功能可以有效降低敏感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學校網絡安全工作,就要建立一張包含網絡防火墻、Web應用防火墻、入侵防御設備等在內的全方位立體化安全防御網,發揮不同設備的長處,為學校網絡提供安全保障。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在校園網出口處部署了防火墻設備,對整個網絡的出入進行管控。在防火墻后方,部署入侵防御設備,對流量的深層行為進行分析判斷,結合特征庫可以有效攔截攻擊,同時增強抗DoS攻擊和抗掃描能力。在入侵防御設備后方,部署Web應用防火墻,對流量進行Web層面的檢測,可以有效抵御遠程代碼執行、SQL注入等攻擊。傳統的網絡安全設備都是基于特征庫進行攔截的,缺乏對模擬合法人行為的自動化工具攻擊,如:撞庫、暴力破解、惡意爬蟲行為的防護能力,本體系引入了動態防護設備,加強對非特征模擬合法人行為攻擊的防護能力。整個體系架構如圖3所示。
高校根據資產的重要程度和業務延續性要求,對所有信息資產實行分級管理。制定 “0+3”級安全策略,在不同時段實施不同的互聯網訪問策略,即:在關鍵時段當天,僅開放一級資產(如學校網站群),保證主站等的正常訪問;在關鍵時段前后數天,僅開放一、二級資產(如智慧校園);其他時段開放三級資產。一旦發生重大網絡安全事件,立即啟動0級安全策略(即一鍵斷網)。
通過數據備份實現網絡安全事后補救,對重要信息系統進行定期備份,實行每周一次完全備份,每天一次增量備份的備份計劃,確保每24小時進行一次備份操作。如因網絡攻擊或故障導致數據丟失,可以確保數據丟失量不超過24小時。在此基礎上,實施數據容災機制,在異地(如高校的不同校區)設置具有信息系統服務功能的備份設備,平時做備份,一旦主系統出現故障,即時切換到備份系統,提供信息化服務。
面臨復雜多變的網絡安全形勢,如何做好網絡安全工作對高校網絡安全管理者而言是一個難題。高校網絡安全管理者應該總結分析網絡安全現狀,剖析問題原因,理清工作思路,制定行之有效的網絡安全工作措施,保障好高校的網絡安全,為教學、管理、科研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