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忠,鄂世元,賈彥蓉,馬新忠,謝斌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 100191;2.洛陽軸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 471039;3.高性能軸承數字化設計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河南 洛陽 471039;4.河南省高性能軸承技術重點實驗室,河南 洛陽 471039)
滾動軸承是機械領域廣泛應用的基礎零部件,角接觸球軸承能同時承受徑向、軸向載荷,且剛性及高速性能優越,在各類精密機械上廣泛應用,其性能將直接影響主機的性能[1]。
國內外學者均采用擬靜力學分析軸承的變形及載荷分布等[2-6]:文獻[7]最先提出球軸承擬靜力學模型,將溝道控制理論作為球運動的邊界條件,使軸承運動非線性方程組存在唯一解,但模型求解速度慢,且計算結果存在一定的誤差;文獻[8]基于經驗拖動力計算公式取代溝道控制理論改進擬靜力學模型,計算結果誤差較小,但模型求解速度慢。擬靜力學模型多采用牛頓-拉弗森迭代法求解,迭代初值選取不當易導致計算結果收斂困難。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文獻[9]基于迭代變量之間的幾何約束關系,由程序計算出合理的迭代初值,避免了迭代初值選取的盲目性;文獻[10]提出了一種牛頓-拉弗森迭代法的改進算法,引入中間變量,減少了未知量數目,提高了計算速度;但上述模型均未考慮軸承內圈偏移對其受力平衡的影響。
針對上述模型的不足,考慮軸承內圈偏移對其受力平衡的影響,建立角接觸球軸承擬靜力學模型,在傳統牛頓-拉弗森迭代求解的基礎上引入對迭代初值的幾何約束,并與傳統算法對比驗證優化算法的正確性。
傳統角接觸球軸承擬靜力學分析方法是在軸承靜力學基礎上,考慮球的離心效應、陀螺力矩和接觸變形,計算得到某一瞬時軸承內部載荷分布、球轉速、內圈位移等。由于軸承運動狀態復雜,為簡化計算,建立擬靜力學分析模型時通常做以下假設:1)球軸承符合剛性套圈假設;2)可以采用溝道控制理論建立球與內、外圈之間的運動關系;3)忽略球沿運動方向的作用力以及內圈、球與保持架之間的相互作用;4)不考慮球與內、外圈之間的潤滑。
軸向載荷一般通過套圈或與軸承相連的軸的軸肩周向施加,理論計算中將其等效為軸向載荷Fa、徑向載荷Fr(通過軸傳遞給內圈的徑向載荷)以及傾覆力矩M(軸向載荷施加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心現象而產生的力矩),如圖1所示。

Δij=Dw(fi-0.5)+δij,
(1)
Δej=Dw(fe-0.5)+δej,
(2)
式中:fi,fe分別為內、外圈溝曲率半徑系數;Dw為球直徑;δij,δej分別為球與內、外圈的接觸變形量;ri,re分別為內、外圈溝道半徑。
內、外圈溝曲率中心的軸向、徑向距離分別為
A1j=Asinα0+δa+risinθcosφj,
(3)
A2j=Acosα0+δrcosφj-Ri(1-cosθ)cosφj,
(4)
A=ri-re-Dw,
α0=arccos(1-Gr/2A),
Gr=Di-De-2Dw,
φj=2π(j-1)/Z,
式中:A為內、外圈溝曲率中心距;α0為初始接觸角;δa,δr,θ分別為內圈的軸向位移、徑向位移和傾角;Gr為徑向游隙;Di,De分別為內、外圈溝底直徑;φj為第j個球方位角;Z為球數。
根據幾何關系可知,第j個球與內、外圈的接觸角可表示為
(5)
(6)
(7)
(8)
式中:X1j,X2j分別為球與外圈溝曲率中心的軸向距離和徑向距離。
由(1)~(8)式可得單個球的幾何變形協調方程為
(9)
(A1j-X1j)2+(A2j-X2j)2-
[Dw(fi-0.5)+δij]2=0。
(10)
根據溝道控制理論,當軸承高速運轉時,球受離心力作用會與內圈分離,陀螺力矩完全由球與外圈的摩擦力平衡。球受力示意圖如圖4所示,受力平衡方程為
(11)
式中:Qij,Qej分別為球與內、外圈的接觸載荷;Mg j為球所受陀螺力矩;Fcj為球所受離心力;λij,λej為修正系數,隨載荷變化,且λij+λej=2;ωm為球公轉角速度;ωR為球自轉角速度;ω為內圈角速度;Dpw為球組節圓直徑;J為球轉動慣量;m為球質量;β為球姿態角。

xwj=X1j-Dw(fe-0.5)sinα0,
(12)
(13)
考慮內圈質心從(0,0)移動至(δa,δrcosφj),球與內圈接觸點的坐標為
(14)
(15)
第j個球對內圈的作用力矩對應的力臂hj為
(xij-δa)tanαijsinαij,
(16)
內圈受力平衡方程組為
(17)
上述模型通常采用牛頓-拉弗森(N-L)迭代法求解,但易因迭代初值選取不當導致計算結果收斂困難,在此基于軸承幾何關系約束初值[10]。該算法迭代包括δa,δr,θ和球心與外圈溝曲率中心的位置關系X1j,X2j。由圖2幾何關系可知,球與內、外圈的接觸變形量δij,δej均為正值,以此約束X1j,X2j初值,X1j,X2j初值應滿足Δij>Dw(fi-0.5),Δej>Dw(fe-0.5),即球心位于以外圈溝曲率中心為圓心,半徑為Dw(fe-0.5)的圓和以內圈溝曲率中心(A1j,A2j)為圓心,半徑為Dw(fi-0.5)的圓之外,如圖6所示。
以(0.5A1j,0.5A2j)為初始點,上述兩圓會出現相交的情況,將初始點沿與內、外圈溝曲率中心連線的垂直方向向上平移,得到新的初始點,判斷其是否在兩圓內,并循環直至得到合適的初始點。軸承擬靜力學分析模型算法流程圖如圖7所示。
以NSK 7016A5角接觸球軸承為例進行分析,其主要結構參數見表1。軸向載荷為3 500 N,徑向載荷為88.5 N[11]。

表1 7016A5角接觸球軸承主要結構參數
當轉速為8 000 r/min時,收斂精度相同的情況下,優化前、后的算法計算結果見表2,優化后的算法迭代次數少,且規避了因初值選取不當而導致算法收斂困難的問題,使角接觸球軸承非線性方程組的求解速度進一步加快。

表2 優化前、后的算法對比
在Fa=3 500 N,Fr=88.5 N的聯合載荷下,不同方位角的球與溝道的接觸角、接觸載荷隨轉速的變化分別如圖8、圖9所示:1)隨轉速升高,內圈接觸角增大,外圈接觸角減小;2)不同方位角的球與套圈的接觸載荷不同,方位角為0°的球與套圈的接觸載荷最大;3)隨轉速升高,內圈接觸載荷減小,外圈接觸載荷增大。
針對傳統角接觸球軸承擬靜力學分析模型的不足,考慮軸承內圈偏移對其力學平衡的影響,建立軸承擬靜力學分析模型,在牛頓-拉弗森迭代法求解的基礎上引入了對迭代初值的幾何約束,選取合適的初值,解決了因初值不當導致算法收斂困難的問題,并提高了計算速度。文中方法可為該類軸承的設計和分析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