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冰
(江西財經大學 藝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設計,作為文化的有效載體之一。在滿足人們審美和需求的同時,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傳達出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將禪宗美學思想與當代設計相結合,通過設計這個載體來傳承和發揚禪宗文化,與此同時又能夠讓設計帶有自己本土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這樣的實踐為禪宗美學和當代設計都注入了新的力量,設計也因此獲得了更高層面的精神文化內涵,進入了一個更高的藝術境界之中。
在禪宗美學思想方面,張節末教授的《禪宗美學》一書從最基礎的禪的感性經驗入手,勾畫了禪宗現象“空”觀的哲學史、美學史,闡述了禪的感性經驗及其背后的哲學思辨、價值體系和心理特征之關系。劉方教授則在《詩性棲居的冥思:中國禪宗美學思想研究》一書中提出禪宗美學是對生命存在、價值、意義的詩性之思,是對于存在的本體論層面的審美之思[1]。在設計實踐應用上,我國國內也有許多設計作品體現了禪宗美學。洛可可設計公司所設計的“上上禪品”系列產品設計就將禪文化融入設計之中,賦予了設計禪意之美。
日本的禪宗文化普遍根植于日本社會,并且影響著日本社會文化。在日本,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設計師推出了不少關于禪宗文化及禪宗美學的相關作品。在禪宗文化的相關著作上,包括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的《白》,日本著名建筑設計大師黑川雅之的《設計之死》等[2]。在設計實踐應用上,日本的設計師也非常注重禪宗文化的運用,他們有意識地將禪宗文化融入到現代設計之中,比如安藤忠雄、深澤直人等。他們已經能夠非常熟練地利用當代設計的手法,將禪宗文化融入到建筑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產品設計等設計中去,并且設計出了一批具有日本本土深厚文化內涵的作品。
我國禪宗文化起源于漢代,是由印度佛教傳入我國的,在我國漢傳佛教的發展下逐漸形成的一個佛教宗派。其實禪宗本身并沒有專門去對其美學思想和美學問題來進行探討,但是由于禪宗思想的影響較大,這便使得當時古代的藝術領域也深受其影響。
我國禪宗美學經歷了中國美學的兩個突破,才最終得以形成其成熟的形態。第一次突破是莊子打破了當時儒家以教化為基本的救世主張,他主張更注重人的審美、人的潛能以及自由,他親近自然,疏遠權利、技術以及道德審美,形成了忘我的自由主張。莊子思想對我國傳統審美體驗影響重大,形成了中國傳統審美的各個基本要素。中國美學史上的第二個突破則分為兩個部分,且這兩個部分是密切連續的。第二個突破的第一個部分是在老莊玄學思想影響下的美學變革,玄學美學的特點是把儒家思想融入其中,形成道儒結合的美學理念,它重視人和自然,擁有人格美和自由。第二個突破的第二個部分是佛教影響下的中國文化,佛教的出現給我國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出現了新的觀念。
禪宗的“空”觀認為自然是人心理上的反應,一切自然事物都是內心的映射。禪宗美學通過人的心性將各種自然現象和景象進行自由的組合,從而達到了一種超越時空和思維的廣闊,形成了中國傳統審美中最重要的美學品質——“意境”。它從唐代才正式成立,在禪宗文化出現之前中國思想哲學中從來沒有出現過。“意境”的出現使中國的審美更趨于內心,我國的山水畫和寫意畫就展現了“意境”之美。中國的審美也在禪宗出現之后得到確立和完善,禪宗美學也漸漸被大眾廣泛接受和應用。
禪宗美學十分重視意境的表現,它是哲學和美學的完美結合,它否定審美人為化,否定表面的美,追求來自人內心本質的美以及人精神的美。禪宗思想對于揭示藝術審美的特性及規律具有巨大的啟發意義。對于禪宗美學來說,它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這幾個方面。
2.2.1 禪宗美學擁有獨特的自然觀
中國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支點就是自然,我國美學史的發展圍繞著“自然”展開。禪宗美學對于“自然”的理解,在經歷過玄學思想之后,認為世間的一切萬物都是心性的映像,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心生。它主張的自然觀認為人的心性是一切的本體和存在,把自然看空,使得自然變成了心境中的意象。禪宗美學的出現使得人們看待自然萬物有了新的視角,中國審美主體的構建也漸漸得到完善,變得更加成熟。
2.2.2 禪宗美學追求生命之美與“心性之悟”
在禪宗文化中,對于生命的自由極為關注。禪宗美學中主張人的心性就是人性的靈光,心性作為禪宗美學的本體之物,包含自然萬物,也能創造自然萬境,同時也是生命之美的最高體現。禪宗也因此被稱為“心宗”。它所追求的人的內心自由,一切隨心的生活方式,是絕對和諧的理想境界,也是自然與人產生審美關系的關鍵要素。禪宗的心性論強調人對于本心的認識,也就是人對于自己內心的了解和感受。本心是所有事物回歸至原始的根本途徑,藝術和設計也是如此,它們的本質都是追求個體心靈上的自由。而“悟”是禪宗美學的精髓,也是人化為佛的標志,離開了“心性之悟”,禪宗美學乃至禪宗便失去了它的價值和意義。在創作和鑒賞藝術時,“心性之悟”給予了一種積極的借鑒意義。設計靈感的出現,其實就是在經歷“悟”的過程。在頓悟中得到靈感來源,在漸悟中突破尋找。
2.2.3 禪宗美學追求意境之美與“空”觀
禪宗美學中“意境”的形成,是由禪宗思想中主空的自然觀與看空的人格觀,相互結合而得到的,禪宗美學獨特的自然觀使得“意境”這種獨特的審美體驗得以形成。人的審美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變化讓中國傳統審美開始偏向境界化。“意境”自唐代以來便根植于我國的藝術文化之中,深深地影響著我國的傳統美學思想,中國美學也因此有了更深刻、更堅實的思想根基和文化內涵。禪宗美學中所主張的“空觀”使得自然被空化和心化,它對我國傳統審美的構建在本質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得中國的審美變得更加心靈化。
禪宗美學思想在當代包裝設計中被廣泛地運用,尤其是在茶品的包裝設計上,它的美學觀對喜茶人士產生了極大影響。禪宗所主張的“動中靜、實中虛,有中無、色中空”的理念,與喜愛茶的人士向往與追求的寧靜致遠的心境相符。禪宗提倡簡約、樸素,在設計上就表現為要追求簡約、減少繁雜,用最簡約的形式來表達設計師的創作意圖。而禪宗美學思想中提到的“心性之悟”中的頓悟,運用到實際設計之中就是要設計師尊重內心靈感的閃現,在設計上突出設計本質,并將自己的靈感通過最簡單的方式最大化地展現出來,而不是盲目的用華麗的包裝去裝飾自己的設計。國內洛可可公司設計的“少林禪茶”茶品牌包裝中的“少林禪食”系列包裝(圖1)就很好地將禪宗文化融入到了設計之中,該設計將少林寺禪宗文化作為文化依托,健康的產品和人性化的服務作為載體,以簡單樸素為產品理念,打造了一款能夠貼合當代人快節奏生活,同時又蘊含了少林文化的產品。設計師將禪宗美學與茶道相融合,通過創意去實現和傳承中國少林禪文化中“禪茶一味”文化生活理念。

圖1 “少林禪食”系列包裝
設計內容上,字體的設計選擇了風格簡約且字形端正的字體,水墨風格的筆畫用作底紋來進行裝飾。在主品牌字體上使用了書法字體,剛柔并進,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色彩的設計上選用了貼合佛家的內斂色調,低調又樸素。包裝形式的設計上選擇由衲衣領口抽象出倒三角圖形,作為包裝的輔助圖形,形成視覺記憶點。禪宗美學思想不僅影響了當代國內的包裝設計,國外的包裝設計也在禪宗美學的影響下呈現了新的面貌,日本的無印良品便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品牌。無印良品的產品包裝設計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自然、簡約和樸素,這也正與禪宗美學思想所崇尚的理念保持一致。
禪宗美學思想對于當代產品設計有著極大的影響,禪宗的心性論與產品設計中所強調的人性化設計,都是圍繞“人”來展開的。當代的產品設計運用了現代的設計手法,將禪宗美學融入到設計之中,賦予了產品獨特的禪宗韻味。禪宗美學中萬物皆空的“空”觀、簡素以及自然觀是當代產品設計的靈感來源。產品設計借助空靈的意境來表現禪意中的“空”,在設計中,讓人們通過產品本身來產生聯想。面對禪宗美學中的“簡素”思想,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利用產品的外形來轉變成為意境的表達,讓“簡”充分在作品中得到體現。禪宗美學的自然觀也在許多產品設計中得到體現,設計師們從自然界中發現自然美并通過自己的設計來表現出自然的產品設計形式。國內洛可可公司設計的“上上禪品”系列產品設計便很好地將禪宗美學與產品進行了結合,這一系列產品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又體現了當代設計的創新,同時也得到了大眾和市場的認可和熱捧。
除了這一系列的產品設計以外,洛可可公司為了打造一款屬于當代年輕人禪意生活的產品,設計了一款叫做“大耳有福”的文創產品(圖2),產品名字的含義就是耳朵大的人福氣廣。這款文創產品在設計上,以套盤的形式進行設計,大耳有福套盤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經典的中式傳統耳盤,盤邊有耳,福寓盤中,盤與碗在傳遞中,福氣便散播開來。產品整體的設計以簡約樸素為主,這也正體現了禪宗美學的思想追求。

圖2 “大耳有福”文創產品
從產品的造型設計來看,產品的四種器型樣式雖然相同,但它們從小到大,層層擴展。就如人的生命一樣,只有去嘗試挑戰自己的極限,開闊自己的內心,才能體會更加豁達的人生。大耳有福套盤以現代的設計藝術語言表達呈現,讓更多的人在使用大耳有福套盤的同時也可以切身體會到東方文化的魅力。
禪宗美學思想對當代的設計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為設計師帶來了許多的創作靈感,它也通過設計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但是要想將設計與禪宗美學思想進行更好地結合的話,依舊需要人們不斷通過實踐來進行總結、修改和完善,同時也需要繼續對禪宗文化和禪宗美學進行探索和學習。如何將禪宗美學思想與現代設計進行深層融合和創新,是我們需要不斷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