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靜
近年來,晉城市科協堅持“四服務”工作定位,搭建“政治引領平臺、學術交流平臺、創業創新平臺、人才引進平臺”,營造科技工作者創新生態和建設科技工作者組織之家,凝聚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磅礴力量。
“打鐵先要自身硬”,為給全市科技工作者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政治生態環境,晉城市科協機關首先從“我”做起強身健體。通過加強對機關干部政治理論學習,不斷提高科協系統廣大干部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通過開展“1+3+n”模式科協組織建設,全市84個鄉鎮(街道)、1713個行政村(社區)全部建立了科協組織,實現縱向到底;全市17家企業集團、科技園區先后成立企業科協組織,實現橫向到邊。與市委宣傳部、人才辦、科技局聯合開展兩屆“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選和學習宣傳活動,與市總工會聯合開展五屆“十佳工程師”和“優秀工程技術人員”評選記功、授予“五一勞動獎章”活動,通過弘揚“愛國、奉獻、求實、創新、協同、育人”科學家精神,充分激發了科技工作者的榮譽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全市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鼓舞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始終聽黨話、跟黨走。
圍繞產業轉型,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舉辦高層次科技學術交流研討會是晉城市科協探索學會工作深化改革的重點。圍繞晉城市無煙煤和煤層氣田資源稟賦優勢,舉辦“煤層氣產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學術報告會”。邀請中國工程院彭蘇萍院士與15家煤層氣抽采龍頭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開展學術交流,為全市煤層氣抽采企業和科研機構近200名科技工作者作專題學術報告。爭取到山西省科協年會主會場舉辦地,特邀彭蘇萍、武強兩位工程院院士和16位國家級學會、雙一流大學的教授與晉城市黨政主要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2場座談和4場學術報告,為晉城轉型發展中遇到的技術瓶頸把脈問診、建言獻策。圍繞晉城市陽城縣陶瓷、琉璃和澤州縣冶鑄兩大著名傳統產業,市科協與陽城縣政府、城區政府聯合,分別舉辦了“2020陶瓷、琉璃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和“現代鑄造產業(3D打印)高層論壇”學術研討會,為振興“兩大傳統產業”解決技術創新中的“難點”、“堵點”助力。
重點在四個方面搭建了創業創新平臺。“建功立業臺”:市科協堅持每年與市總工會聯合開展“五小”競賽,榮獲山西省一、二、三等獎655項,申報國家專利并已獲授權的126項,創直接經濟效益近8億元。“成果轉化臺”:2018年底,成立山西江淮重工有限責任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中國工程院丁文江院士及其團隊為企業培訓尖端技術人才408人,現場工藝試驗20次,申報專利18項,已獲授權9項;2020年初,成立晉城光機電產業研究院“院士專家工作站”,中科院范守善院士及其團隊引進科研項目7項;2021年底,市科協與市中小企業局聯合舉辦“長三角科技資源暨轉型項目晉城推介對接會”,中科院林國強院士及其團隊與晉城120家專精特新、小升規科技型中小企業,線上線下達成科研成果轉化意向協議215項。“決策咨詢臺”:圍繞市委、市政府開展新一輪“晉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說、大家干”思想解放大討論活動,市科協邀請中科院宋振騏、趙陽升兩位院士和晉城籍在外工作的科技專家,以及晉城科技高端人才共30人,線上線下為晉城轉型發展蹚新路出謀劃策。“公眾科普臺”:每年“全國科普日”期間邀請中科院老科學家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進機關,舉辦50至100場老科學家科普大講堂活動;每年“科技之春”宣傳月和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期間,組織晉城科普專家團深入廠礦車間、田間地頭為工人、農民“手把手”技術輔導。連續21年與市教育局、科技局聯合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通過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機器人大賽,在全社會營造了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良好氛圍。
針對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十分緊缺的現實,晉城市委、市政府2019年以來先后出臺七條落戶政策、四項引才舉措、五項保障措施。組織專人深入到基層對全市科技工作者狀況開展大調查,對晉城籍在外高端科技人才進行摸底統計。通過調查摸底,建立了1844人的“晉城市中、高端科技人才智庫”和420人的“晉城籍在外工作高端科技人才智庫”。邀請晉城各行各業一線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談,圍繞落實“人才新政”,重點了解各級各類科技工作者繼續教育獎勵金、高端科技人才生活補貼和子女入學、配偶工作、購房補貼,以及創新創業團隊配套獎勵、科研人員股權、期權、分紅等事關切身利益的政策落地情況。“春節”“國慶”長假期間,市科協主動給晉城籍在外科技工作者發函,邀請參加“茶話會”“聯誼會”,重點了解在外科技人員家鄉親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市科協主要領導還主動到北京、深圳等地組織晉城籍科技工作者座談會,及時了解征求他們對家鄉的意見建議。近年來引進各類人才600多名。
晉城市科協全面深化科協系統改革,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團結引領科技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堅持“接長手臂,扎根基層”,把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組織建設優勢有效轉化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新晉城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