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尉亞妮
【導讀】 果業生產經常出現“多了砍、少了趕、價格大起大落”等情況,果農利益難以得到保證,問題的根源在于相關果業產業化程度低。只有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命運共同體,果業生產才能真正實現全產業鏈發展。
梨肉質脆、汁液多、酸甜適口、氣味芳香、營養價值高,具有潤肺、止咳、化痰的作用,是人們熟悉且喜愛的水果之一。山西省栽培梨樹約有1 600 年以上的歷史,面積和產量僅次于蘋果,經濟效益比較高,是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果樹之一。
山西省梨屬樹種資源豐富,品種來源主要有3 種方式:第一種是固有的老品種,由所屬原種實生苗用無性繁殖的方法形成,如大黃梨、夏梨、笨梨等;第二種是當地科技人員選擇育成的特色優良品種,如晉酥梨、晉蜜梨、玉露香梨、晉早酥梨、碩豐梨等;第三種是引種,這是當地梨樹品種來源的主要途徑,如酥梨是從安徽碭山引入,鴨梨、雪花梨是從河北引入,紅香酥梨是從河南引入,蘋果梨是從吉林引入。據統計,全省梨樹栽植規模保持穩定,約10 萬hm2,正常年份年產量137 萬t,栽植規模僅次于河北省。山西梨樹從南到北均有栽培,已形成了以原平、代縣、忻府區、定襄等縣區為主的忻定梨優勢區,祁縣、平遙、文水、壽陽等縣區為主的晉中梨優勢區,長子、高平等縣區為主的晉東南梨優勢區,鹽湖區、臨猗、芮城、萬榮、隰縣、蒲縣、平陸等縣區為主的晉南梨優勢區。四大優勢區的面積8.13 萬hm2、產量121.87 萬t,分別占全省梨總面積、總產量的80.4%、88.6%。
通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山西省梨產業發展呈現出“四新”局面:一是新品種優化結構。山西省梨樹品種比較豐富,各地原有栽培品種達50多個,經過多年調整,笨梨、油梨等品質較差的品種逐漸被玉露香梨、晉蜜梨、紅香酥梨、七月紅、金冠酥梨(酥梨芽變系列)等新優品種取代。特別是近年來,中熟品種玉露香梨作為全省果樹發展的主推品種,發展勢頭強勁,栽植規模約3.10 萬hm2,約占全省梨樹總規模的30.67%。二是新技術提高質量安全。近年來,全省各梨區采用“落頭開心”“提干”“去大枝”等措施進行高光效樹形改造,秋季適時增施羊糞和蚯蚓肥等有機肥,應用梨園大型高效彌霧劑、“飛保”等專業化綠色安全防控措施預防各種病蟲害,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大大減少,梨果品質得到提升,助推了山西梨果產業的綠色發展。通過推廣梨樹標準化生產集成技術,隰縣、鹽湖、祁縣等梨果生產重點縣的優果率達85%以上,每667 m2產值達9 000 元以上,經濟效益顯著。三是新模式帶領果農增收。首先,推廣應用梨樹雙臂順行棚架栽培新模式,配套應用地面鋪反光膜、人工授粉等集成技術,大幅度地提高了果品的商品率和果實品質,同時該栽培模式抗風能力較強,操作方便,便于機械化作業,能夠有效解決果園通風透光不良、農村勞動力缺乏、果品質量不一致等問題。據統計,太谷縣采用該模式栽培玉露香梨,每667 m2效益達2 萬元,比其他栽培模式提高了25%以上。其次,引進和推廣了“中農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農樂”互聯網技術服務平臺,吸納省果樹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山西農業大學、各級果業技術推廣部門的專家。通過“中農樂”互聯網技術服務平臺隨時隨地為果農提供技術咨詢和指導,打破了時空限制,解決了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最后,在營銷模式上,不斷創新和推廣水果電商園區建設,引導和服務果農、合作社、水果銷售企業開展果品電子商務,如2018 年運城通過互聯網銷售果品1 029.45 萬件、5 000 萬kg。四是新業態推動產業發展。近年來,隰縣、祁縣等梨果生產縣不斷探索梨產業與旅游、采摘、果樹認領等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以花、果為媒,春天賞花、秋季采果,盡享梨鄉風情,催生農商直供、加工體驗、鄉村旅游、生態康養等新業態,帶動了全省水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通過品牌打造和強勢宣傳,山西梨果表現出強勁的口勢頭。近年來,全省打造了“隰縣玉露香梨”“祁縣酥梨”“鹽湖紅香酥梨”“鹽湖酥梨”等多個區域公用品牌。各級果業部門加強與太原、候馬、運城等海關部門協作,服務和推進“晉果”走出去。以隰縣廣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隰州野里垣土特產開發有限公司、祁縣麒麟果業有限公司、祁縣鑫農源農業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多家梨果出口企業或合作社,年出口量約8 萬t 以上,主要出口到加拿大、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出口到歐洲的山西酥梨被當地人稱為脆梨,深受消費者喜愛。2014 年隰縣10萬kg 玉露香梨首次出口美國,特別是2020 年在全球新冠疫情影響下,隰縣2.5 萬kg 精品玉露香梨出口到加拿大,連續多年將這一品牌特色農產品銷往國外高端水果市場。
一是結構性矛盾突出。品種熟期不合理,酥梨作為主栽品種,種植規模占全省梨總規模的50%左右,果品上市期集中,出現局部性或季節性經營風險和果品價格大幅波動,影響了果品市場競爭力。果品質量結構性差異性較大。近年來果價整體低迷,多數果農沒有認識到決定果價高低的關鍵因素是果實品質,仍然只重視產量,不重視質量,中低檔果品約占80%左右,果品售價不高,出現結構性的經營風險。
二是果園基礎設施差,單產低。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約80%的梨園沒有灌溉條件,抗旱能力差,果園基礎設施如田間道路、防雹防鳥防蟲、防護林等配套不足,抵御春季晚霜凍害能力差,90%的果園有機質含量不足1%,和全國發達省份相比差距很大。以平均每667 m2梨果產量為例,河北省為1 924.78 kg,而山西省僅為907 kg,只占前者的47%。
三是果園裝備現代化水平低。當前全省機械中耕除草率、機械施肥率僅為25%左右,機械采收率幾乎為零,平均每667 m2勞動力需求0.3人以上,果園勞動強度高效率低,梨果生產成本在2 元/kg 以上且逐年增長,果業生產利潤空間逐年收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效率不高,市場競爭力下降。
四是產業化發展程度低。調研發現,很多果農只關注果品產量的增減和價格的高低,對果品采后預冷、分級、包裝等不夠重視,沒有全產業鏈發展的理念。據統計,全省約有5%左右的梨果用于初加工,缺乏精深加工,嚴重影響了果品市場競爭力,導致果品采后附加值低。
根據山西省資源環境條件和果業發展基礎,按照《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農產發〔2021〕2 號),建議今后要在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果園裝備、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示范推廣、果品精深加工、創新營銷模式等方面統籌推進,促進全省水果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一是培育良種良砧良苗。良種良砧良苗是梨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首先要加強對梨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廣闊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砧木),加快傳統名優品種的提純復壯和老、劣低效品種的淘汰更新。其次是在自然環境優越、基礎設施完善、無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區域加快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建設,確保良種良砧良苗的快速推廣應用,為全省梨樹品種結構調整提供支撐。
二是進一步優化梨產業結構。要持續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在耕地面積紅線不可突破和近年來自然災害尤其是春季晚霜凍害頻發的前提下,要科學統籌糧果用地、合理布局。對占用耕地的老、劣果園進行淘汰,同時大力提升蒲縣、永和、大寧等脫貧縣區梨果產業。要進一步優化品種熟期結構,重點推廣玉露香梨、紅香酥梨、新梨7 號、丹霞紅、秋月等特色新優品種,由晚熟變多熟,熟期結構更加合理。
三是推廣現代栽培模式和標準化集成技術體系。科技是水果產業發展的引擎,要加強現代栽培模式和標準化集成技術的示范推廣,實現果業提質增效。在平川縣區建設以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為核心的高效果業示范園區,配套土壤改良培肥、搭建防雹網、果實無套袋、精準施肥、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機械化作業等技術,形成矮化栽培+果園機械化+集成技術模式。在丘陵干旱地區建設以起壟覆蓋集雨保墑為核心的高效果業示范園區,采取生物覆蓋、地膜覆蓋、園藝地布覆蓋等保墑措施,修建集雨窖、穴貯肥水、起壟覆膜等集水措施,配套增施有機肥、搭建防雹網、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體系,示范推廣梨園有機旱作標準化集成技術體系及管理模式。
四是提升梨園裝備水平。首先是提升果園機械裝備水平。支持企業、新型果業經營主體多渠道籌集資金,購置先進適用、低耗高效、安全可靠的果園作業機械,重點支持果園割草機、開溝施肥機、噴藥彌霧機、采果升降機等果品種植、中耕、植保等環節的農機具,促進梨果生產技術與先進農機裝備融合,提升全省果園機械化作業率。其次是進行信息監測預警。要積極利用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廣應用定位系統、視頻監控等智能化設備和數據平臺,對果園土壤墑情、氣象、蟲情等進行實時環境信息監測,全程用數字化科技手段精準施肥、灌水、用藥。同時對各種自然災害進行預測預警,及時采取精準防護措施,在晚霜凍多發區通過安裝大功率鼓風機、加熱器等措施改變果園小氣候,在冰雹多發區域建設果園防雹網,改造防雹增雨設施,聯合科研院所開展防災減災研究。再次是加大梨產業綠色發展,推行梨園化肥、農藥“雙減”增效技術。推行精準施肥、改進施肥方式,有機肥替代化肥,減少化肥施用量。支持病蟲害統防統治隊伍建設,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對果農使用農藥提供指導和服務,推廣殺蟲燈、黏蟲板、誘蟲帶、釋放天敵等技術,提高病蟲無害化防控技術水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
五是延伸產業鏈,實現采后增值增收。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建設、運城(臨汾)果業出口平臺建設,鼓勵果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果品加工企業及關聯產業發展精細化綜合加工,優化產業鏈體系,實現采后增值增收。鼓勵和支持果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上游經營主體發展梨果采后的清洗分揀、預冷保鮮、冷藏冷運等初加工生產線,實現減損增效;鼓勵、支持、引導梨果加工企業改進加工工藝,提升果品精深加工技術水平和能力,重點研發低糖果脯蜜餞系列產品、梨醋、梨膏及低糖型、多維型、功能型果汁等各類精深加工的系列化,提升果品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鼓勵支持果品包裝業、網套生產企業等引進先進技術、設備,使用可回收、無污染的材料,向綠色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生產精巧、透明等包裝物,提升果品包裝檔次。
六是創新營銷模式。加強零售店與電商融合發展。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整合果業發展中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和商流等資源,積極構建“實體店+電商”“超市+電商”等雙流通模式,將零售果品店和電商平臺結合起來,根據不同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提供差異化價格、個性化渠道、精準化營銷,滿足消費者對口感、果型、價格、包裝等全方位的需求,可以采取線上下單送貨上門,實現水果銷售“線上”+“線下”模式的完美融合。強化品牌營銷。要加強梨果生產“三品一標”建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以山西省 梨產業協會和果品龍頭企業為依托,打造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通過博覽會、交易會、展銷會等平臺,以及網絡視頻、直播帶貨等形式,線下、線上同步發力,加大品牌的宣傳推廣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實現優質優價。開展果旅文化。結合農村風情風貌和鄉土民俗文化,舉辦各類梨果文化節慶祝活動,形成集水果生產、采摘體驗、文化娛樂、科普展示、美食品賞、產品定制于一體的多元化果業,促進當地果業發展。培育新型果業經營主體。以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專家團隊、項目工隊、營銷戰隊”為契機,加強果品貯藏銷售及出口類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引進相關人才,加強果品營銷隊伍建設,促進果品銷售,提升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