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 靜,楊 瓊,賴平
【導讀】 柑桔產業是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農業支柱產業之一,與農民增收致富密切相關。如何振興柑桔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富順柑桔人有著深入的思考。
富順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南,淺丘地貌,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自然條件優越,是柑桔種植最適宜區,集全國優勢柑桔區域發展規劃的重點縣、四川省現代農業重點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塔羅科血橙、梨橙)標準化生產基地、四川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柑桔)等稱號于一身。柑桔是富順縣現代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高標準、高質量全產業鏈建設對推動全縣農業現代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助農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到2021 年底,富順縣柑桔面積已達1.73萬hm2,集中成片面積約1.0 萬hm2,業主流轉經營面積約0.5 萬hm2,投產面積0.95 萬hm2,總產量約12.4 萬t,總產值約6 億元。全縣柑桔主要分布于永年、板橋、趙化、安溪、兜山、鄧井關、琵琶、童寺、代寺、騎龍、獅市、東湖和富世等13個鄉鎮與街道,主栽品種包括塔羅科血橙、春見、金秋砂糖桔、愛媛、柚、梨橙等。全縣已建成標準化柑桔基地0.37 萬hm2,其中,現代化高標準全程機械化操作基地0.07 萬hm2,安裝節水灌溉設施0.2 萬hm2;建成包裝廠17 700 m2,農產品初加工設施138 座,可貯藏果品1.5 萬t;安裝柑桔商品化處理生產線14 條,年可處理柑桔果品10 萬t;培育橙汁加工企業1 個,年可加工2 萬t 原料果;培育柑桔產業相關農業企業42 個,家庭農場86 家,種植大戶138 個;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血橙、梨橙)基地0.92萬hm2,申報創建綠色食品5 個,培育“川橙王”“丹汁辰”等柑桔商標,正積極打造“富順柑桔”區域公共品牌。
縣委縣府高度重視柑桔產業發展,組建了以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縣委副書記、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縣級相關部門為成員的現代農業重點縣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和指揮現代農業重點縣建設柑桔產業發展工作。2008 年邀請西南大學編制了《富順縣柑桔產業發展規劃》,建成了沿沱江流域鎮鄉及沿代寺、板橋主干公路鎮鄉的兩個柑桔產業帶;建成板橋、安溪、趙化、富世、互助、代寺、獅市和騎龍等8 個億元核心示范區;2017 年根據省政府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要求,結合全縣現有柑桔產業基礎,由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編制了《富順縣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圍繞柑桔產業,規劃建設“小三峽特色柑桔示范園區”“苗仙湖現代農業園區”及“板永種養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先后出臺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土地流轉及金融貸款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等現代農業重點縣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2010 年以來共整合各類涉農資金66 423 萬元用于柑桔產業發展。2017 年與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簽定科技合作協議,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標準化生產管理,示范、引領全縣柑桔現代化發展。
近年來,當地圍繞柑桔產業基地建設,著力打造現代農業園區,初步建成柑桔現代農業園區5 個。2021 年富順縣苗仙湖柑桔現代農業園區被認定為四川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
一是管理不夠規范。柑桔以農戶家庭種植為主,種植規模較小。一些地區因缺勞力、技術,大量柑桔樹管理較差,沒有經濟效益。二是柑桔品牌創建不足。無區域公共品牌,企業沒有自主品牌。主要原因是產業規模不足,產品質量較差、生產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三是基礎設施不完善,影響產業發展。柑桔產業基地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柑桔產業基地電力設施不配套,無法實施農業節水項目及柑桔商品化處理項目,影響產業發展。四是土地流轉困難,產業規模化程度不高。柑桔產業適度規模發展,需要連片種植經營,但由于群眾認識等問題,導致無法集中連片發展,規模化程度較低。五是產業鏈不完善,農戶增收不明顯。柑桔基地集中成片的果園流轉給業主經營后,農戶靠土地出租和為果園業主打工收入;未流轉土地柑桔種植戶,因規模小、分散,缺技術,沒有資金投入,管理粗放,經濟效益較差;柑桔果品加工存在短板,特別是精深加工不足,產業鏈條不完善,產品效益提升不足,農戶增收不明顯。
堅定不移培育柑桔產業發展,把柑桔產業作為鄉村振興主導產業。富順縣是柑桔生產的最適宜區域,是國家級柑桔生產基地。富順錦橙曾獲國家金獎,多次在農產品博覽會上被評為名優產品,表明富順發展柑桔產業具有歷史、經驗和市場前景。應樹立信心,把柑桔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來抓,做成綠色、生態經濟,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調整優化區域布局,適度規模化經營。一是按“五大園區”規劃,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品種結構,培育富順柑桔區域品牌、企業自主品牌。以適度規模化經營解決農戶分散種植效益不高、缺技術、缺市場等難題。二是明確主導品種,搭配差異性品種。依托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四川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確定核心區內柑桔產業發展主導品種2~3 個,每個品種規劃發展0.33 萬hm2(5 萬畝)以上,發揮基地規模效益。三是注重品質提升。制定實施統一的果園建設規范、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強化生產管護水平。在土地非糧化的政策背景下,通過間套作大豆、土豆等糧食作物,提升果園綜合效益。
以市場為導向,培育營銷體系。市場銷售是產業做大的保障。在提高柑桔品質的前提下,實行訂單銷售。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廣泛的營銷體系。通過舉辦柑桔品評、采果節慶活動銷售、電商平臺網銷、凍庫保鮮錯峰銷售等方式,幫助果農銷售。
認真做好招商、暖商工作。加大宣傳和招商力度。做到“用心招商、用情暖商、用心做事”,在政策、項目、技術、融資、土地流轉等方面給予支持幫助。引進一批懂技術、會管理、有市場的人士與企業,來富順參與柑桔產業發展。
建立土地流轉平臺,規范土地流轉,促產業適度規模集中連片發展。搭建縣土地流轉平臺,鎮、村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由農戶委托,將土地集中流轉出來,交給縣土地流轉管理中心,再選擇有實力的業主發包。同時,制定相應的監管、登記、審查、合同管理等制度,確保土地流轉公正、互惠。
加大資金投入,助推柑桔產業發展。一是發揮財政支農導向功能,引導業主積極參與產業建設。落實兌現優惠、鼓勵政策,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二是建立融資平臺。簡化“三農”信貸程序,延長貸款時間、增加信貸額度,解決業主投產前管護資金不足的問題。三是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按項目跟隨產業走的原則,集中向柑桔產業核心區和產業業主傾斜,促使當地高標準建設柑桔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