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桂艷,梁 翔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三門江林場,廣西柳州 545006)
油茶(Camellia oleiferaAbel.)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8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種植面積超過300 萬hm2,涉及經營農戶2 000 萬人以上,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林業生態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1-2]。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于2022 年3 月印發的《廣西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區實施方案》,廣西將積極構建“一帶、兩鏈、三區、四圈、多點”的現代林業產業發展格局,到2025 年建設500 個油茶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實行良種率、大苗率、花果苗3 個“百分之百”標準,大力發展木本油料產業;到2025年底,高產油茶管護面積達到600 萬hm2,深入實施油茶“雙千”計劃,打響“廣西山茶油”區域公共品牌[3]。實際生產中,選用并堅定不移地推進油茶良種大杯苗進行造林,推動精細化營林管理,不斷優化及改進油茶大杯苗高產林栽培技術和管理措施,可以更快實現油茶速生豐產,持續提高林農的經濟收入。針對當前油茶營造林及管護的經營現狀,結合油茶高產示范林案例,探析油茶大杯苗高產林栽培技術和管理措施。
通過實地考察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三門江林場的北流六靖、馬步大嶺、三江斗江鄉、賀州等油茶造林基地,并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多位工程師的看法,發現油茶營造林經營管護存在以下4 個問題:1)種苗品系引種不適,個體農戶用苗混亂;2)油茶用苗供給不足,小苗上山造林導致成活率低、管護成本過高;3)用苗計劃性不強、栽培管理技術研究嚴重滯后;4)管護技術不合理[4]。以上問題對各地的油茶造林工作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茶農種植油茶的積極性。因此,必須對油茶栽培核心技術及管理措施進行探析,以快速提高單產,高效助推“三農”建設。
油茶高產林的營造,除必須嚴格遵循一般性的技術規程及基本要求外,還應嚴格遵循以下5 點原則。
1.2.1 種源地域適應性原則
1)嚴格種源追溯制度,規范種源引種途徑。我國幅員遼闊,油茶在各地均有一定的適生性,根據各地的氣候類型,正確優選種苗來源是確保油茶大杯苗造林高產、穩產、優質的關鍵。因此,應選擇當地適應性和適栽性都好的良種油茶進行苗木繁育,所用種源必須是通過國家或自治區審(認)定的油茶良種,并通過正規渠道調撥。
2)嚴格執行良種制度,種證嚴格相符。與普通油茶相比,良種油茶具有生長快、結果早、油質好、高產穩產、適應性廣和抗逆性強等優勢。目前,適宜在廣西大規模推廣種植的國字號和地字號油茶良種有10個,分別為岑軟2 號、3 號、11 號、22 號、24 號,湘林27 號、210 號,長林4 號、40 號,香花油茶義祿和義丹[5]。凡調用種苗,必須取得良種證明,嚴格追溯制度,不得采用無證種苗,杜絕其他渠道種苗進入基地種植。
3)嚴格執行引種制度,區域引種需先馴化。長期在一個栽培區馴化的樹種,在其他區域不一定能充分發揮其原有特性,未經嚴格引種試驗的種苗一律不得采用。此前,從湖南省引種的湘林、長林系列種苗,在三江、賀州基地有一定的適生表現,但在馬步、龍母、北流等基地卻表現極差,主要原因是種源的純度不符合相關要求。
1.2.2 發揮遺傳優勢性原則
油茶產業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優質種源、合理混交、充分有性過程產生足量的油茶種子進行種植,從中提取優質茶油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在油茶林營造過程中,必須按照油茶品系的個體物候差異、花期差別等因素,有效搭配油茶品系植株,或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同株異花,提高有效授粉率。
1.2.3 科學經營管護原則
油茶林屬于綜合型林種,在經濟類型上可以歸為經濟林,在材種上可以歸為果用林,由于生長周期達到百年,還可以歸類為生態林。但不管是何種林種,油茶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對環境的具體要求不同,存在明顯的果花同樹現象,開花量和消耗量較大,只有通過科學精細的經營管理,才有可能大幅提高單產。而油茶在營造林及管護上具有特定規律,必須推行多種管護方式,全面精細化管理,通過高枝換接不同花期單體,豐富樹體品系構成,有效提高開花著果率,才能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主要措施有細化經營管理措施,豐富管護方式;及時精準選肥追肥,做好保花保果;合理培育管理,達到一樹多花。
1.2.4 適度擴張提效原則
三門江林場在油茶經營管理方面歷史悠久,近年來在對油茶產業化及精深加工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應在良種繁育、原料基地擴張、精深加工方面持續推進,充分發揮技術及管理經驗的優勢,全面促進產業發展。
油茶主要依靠風和昆蟲傳播花粉進行授粉,根據實際生產中由于受精不良引起的落花落果、著果率不高的現象,提出單株多花和多花同杯方式培育生產用苗,提高成林的產量。
2.1.1 單株多花方式培育
按照“一干四枝九頭苗”的要求培育,在苗木定植成活并開始抽芽苞前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或捆綁主干,促進抽芽,培育第二層分枝。若需要在第二層搭配其他不同花期的品系,則在二層分枝芽苗長到10 cm左右時用芽砧方式嫁接,雙層培育則在其長到40 cm時打頂,促進分枝,依此類推,在第三層時實施相同操作。多層樹體,最上層必須進行異花品系母體嫁接,并且是有效多品系花期的母本嫁接,方便后期選定。低產林亦可采用此種方法換冠。單株多花方式培育的優點是可以及時調整花期,促使受精時間緊密契合,缺點是定植后分布零散,嫁接及管護用工量大。
1.一定要將國家相關規定作為基礎,對于各項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嚴格監管與控制,構建起適應鄉鎮財政工作的監管機制,確保各項工作的規范化開展;2.要對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開展持續性的、時效性的廉潔教育,從而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保證各項資金的安全應用;3.要結合鄉鎮的發展情況構建起資金的使用與監管制度,使得國家各項財政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2.1.2 多花同杯方式培育
多花同杯方式培育是在油茶進行芽砧苗嫁接移植至輕基質杯時,嚴格區分不同花期的品系,將3~5株嫁接好的苗木同時定植在一個培育杯體中,按照兩兩對稱分枝的原則構成層塔狀樹體,具體培育方法與單株“一干四枝九頭苗”的要求相同。多花同杯方式培育的優點是可以一次性定型,后期嫁接及管護人工成本較低,缺點是用苗量成倍增加,苗期管護要求高。
按照單株多花或多花同杯的方式進行育苗定植后,要做到精心細致管護,分層規劃各層分枝,形成層塔狀主要枝干,同時保證頂層分枝是正處于花期、受精有效率、抗性較強的品系。
油茶高產的要素是花肥、果肥分配合理,分配越合理,產量越高,反之則容易減產。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油茶肥料的施加必須準確及時,綜合運用多種方式。1)因樹追肥,精準管理,抓好冬夏兩次追肥。2)測土配方,合理追肥。通過測土,有效掌握立地營養元素成分及含量,合理調配肥料。3)創新管理,有效追肥。通過與科研院校合作或創新工作機制,采用緩釋肥技術或結合滴灌,實現油茶網格化追肥,不間斷地保障油茶開花坐果基礎。4)在油茶林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除了及時追肥以外,每年還必須根據樹體水平、經營水平、花果量等,在每年8—9 月噴施5~7次保花授粉葉面肥,有效補充微量元素。
實際生產中常常會因為修剪不好,造成油茶低產或不掛果。因此,必須在充分掌握林地條件的前提下,進行瘦地輕剪或密林重剪。在前期培育的基礎上,做好精細化管理并細心修剪,必須嚴格保持原有主干及分枝,非目標枝條合理剪除,遵循有效掛果枝最合理的原則,同時合理保留一定數量次年可以掛果的枝條。
油茶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習性不一致。幼苗及幼林時期的油茶,喜歡中性偏陰的環境,生長量較大;進入掛果期的油茶喜歡陽性環境,容易掛果穩產。在造林初期,按照油茶特點,營造最適合油茶生長的環境,套種其他經濟作物或利用營養空間發展林下經濟,達到以短養長的目的,提高綜合經濟效益,增加林農對油茶經營的信心。例如,適合在油茶林地間作套種的農作物有花生、綠豆、菜豆、蠶豆、地瓜、黑麥草及各種蔬菜等,此類農作物生長期間可以減少林地水分蒸發,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待其成熟后可直接翻入土壤中作為綠肥,且產量高的還可以使林農獲得額外的收入。
根據油茶大杯苗出圃達到“一干四枝九頭苗”的要求,在移杯后的油茶苗長到40 cm 左右時,采取技術措施,促進側芽生長,分4 個方向保留4 個分枝和1 個主干,等到主干和側枝再生長到40~50 cm 時,進行二次分支處理。或在油茶大田管理時期,適時采取措施,促進側枝分生,形成第2~4 層側干,多余側枝及時清理,并進一步培育第5 層異花授粉側干。在培育各層主干時,按照有效授粉的目的,采取45°或者90°倒相原則配置立體空間,使各層能最有效地接受上一層的異花花粉。
要實現油茶林高效發展,良種是前提,大苗是捷徑,大坑是基礎,精準施肥是關鍵。自2018 年廣西啟動實施“千萬畝面積、千億元產值”的油茶“雙千”計劃以來,廣西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提出新造林良種率、大苗率、花果苗3 個“百分之百”的發展目標,多渠道扶持2~3 年生油茶大苗培育,積極鼓勵林農使用大杯苗造林,廣西油茶種植全面進入大苗時代,油茶產業在八桂大地煥發出蓬勃生機。因此,必須根據實際發展需要,在油茶營林造林時,采取強效有力措施,適度合理營林造林,科學搭配不同品系植株,以提高油茶開花著果率。
良種壯苗是油茶高產林栽培的必要前提,因此油茶營林造林要根據實際發展需要,按照地域差異原則,多品系繁育良種壯苗。尤其是已通過審核的岑軟2 號、3 號、11 號、22 號、24 號,香花油茶義祿和義丹,應大力繁育,并適度培育湘林、長林等系列品系,以滿足不同區域的造林需要。
油茶大杯苗上山造林是實現油茶速產高產穩產的重要捷徑,能有效幫助廣西部分落后地區發展經濟,提高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筆者認為,在油茶營林造林過程中,需根據廣西的實際情況,在遵循油茶營林造林多項原則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提升油茶大杯苗栽培技術和管理措施,縮短油茶成林的時間,提高油茶產量,從整體上推進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