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研,袁 征
地質災害是對人類較具危害性的一種災害,因此有必要對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有效防治。地質災害有很多種,引起地質災害的成因也很多,比如水文地質問題、環境地質問題等。加之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各種活動對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也會提高。鑒于此,相關部門應該對我國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深入分析,加大對水文地質以及環境地質問題的研究,進一步提升防治地質災害的能力以及減災水平,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地質災害的發生不僅對自然資源會造成較大的破壞,而且還會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安全,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會產生很大的制約。地質災害按照成因來分可以大致分為人為地質災害和自然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按照地質環境的差異性,還可以分為緩變性地質災害和突發性地質災害,突發性地質災害相比緩變性地質災害危害性更大。鑒于我國地質地貌復雜,地質災害種類較多,而且不同地質災害其發生的成因也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現代社會加快了發展的步伐,人類對自然環境以及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對它們產生了很大的不利影響,這也是我國地質災害加劇的一個重要因素。地質災害的發生通常不是單純的自然因素或者是人為因素,而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地質災害既屬于自然災害,也屬于人為災害。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這些地質災害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地質結構劇烈變化,突發性強,對人類傷害性大等。面對地質災害我們不僅是預防、躲避、治理,而且還要在社會意識方面加以提升,通過提高人們的素質約束人們的行為,增強保護地質環境的力度,最大化的減少或者是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近些年來我國一些地區的地質災害發育程度以及破壞力越來越大,因此如何更好的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地質災害的預防是相關部門及人員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水文地質從屬于地質學,是其中的一個分支學科。水文地質主要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變化以及運動。水文地質作為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以及形成規律,地下水所具有的物理性質以及其所含有的化學成分等。水文地質與人類的各種活動有密切的聯系,比如工程建設或者是礦山開采等都會對地下水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進行此類活動時要做好相關的水文地質勘測,提前做好防治工作,以免對水文地質產生不利影響。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水文地質的研究內容有了一定的增加,逐漸形成了更多的分支學科,比如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等。水文地質學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還與其他方面的研究互相滲透,比如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這樣就會形成更多新的研究領域,使我國的相關研究逐步細化和深入。由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水文地質與地質災害的發生有很大的聯系,加強對水文地質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掌握水文地質對地質災害的影響,從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提前做好防治。
由于水文地質引起的各種問題會產生很多危害,這些危害在一定條件下會引起地質災害,因此加強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相關部門及人員只有從思想上認識到水文地質問題的重要性,才能把具體的研究工作落到實處。
2.2.1 由于地下水位頻繁升降所造成的水文地質危害
水文地質危害有很多種,其中由于地下水位的頻繁升降所產生的地質危害是一個主要方面。我國一些地區廣泛分布著膨脹性土體、巖體,在這種情況下地下水大多為裂隙水、上層滯水,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地下水位的不穩定,出現頻繁升降的現象。這種區域的地下水對大自然的雨季或者旱季反應比較敏感,同時也會對水文地質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在這種區域如果地下水的水位根據季節的變化出現頻繁升降,那么很容易對膨脹性土體或者是巖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漲縮,同時還會對土體或者是巖體的物理性質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還會降低土體、巖體的承載力,進而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在雨季地下水位容易上升,上升的地下水會不斷浸潤膨脹性土體或者是巖體,土體或者是巖體會出現膨脹、水解的現象,同時在結構以及強度方面也會發生變化。如果一定區域內的水位變化幅度較大,而且變化周期較短,那這個區域內的土體、巖體就會頻繁的膨脹或者是收縮。在這樣的巖體、土體變動下其穩定性必然會大大下降,這也是很多地質災害發生的誘因。
2.2.2 由于地下水位上升所造成的水文地質危害
一定區域內地下水位出現明顯的上升也會對地質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相關部門要認真對待地下水位上升問題。地下水位出現上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由于含水層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這樣的基礎上水文條件的變化又引發了大量的降雨;一定區域內氣候溫度降低或是人類灌溉田地的規模擴大等。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定區域內的地下水位會出現明顯上升的問題。地下水位上升的過程中,會對周邊的土壤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土壤的沼澤化或者是鹽漬化等。同時,地下水位上升還會改變巖土結構的變化,繼而造成地質土壤的疏松,降低巖土強度。在這樣的水文地質條件下土層很容易發生滑移,甚至產生崩塌,如果其上有建筑物將會危及建筑物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區域內的地下水位如果出現明顯的上升將會產生一系列的危害,相關部門及人員應該加強對地下水位的監測。
2.2.3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所造成的水文地質危害
地下水位上升對水文地質會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樣地下水位的下降也會對水文地質產生一些影響。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也有很多種,但是大部分原因是人為造成的,比如水庫的建設會對下游地下水進行一定的攔截,這樣就會降低下游的地下水位;如果區域內有大規模的采礦在疏干礦床的過程中也會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等。地下水位的下降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通過地面表現就能有所了解,比如土地干旱、土壤疏松、地面塌陷、裂縫等。另外,我們還應該看到,地下水位的下降還會造成更嚴重的問題,即地下水的枯竭。這對人類正常生活將會產生較大影響。同時,地下水枯竭還會破壞水循環體系,進而會促使更嚴重的環境問題產生。不論是地下水位的上升還是下降都會影響建筑以及土層的穩定性,降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質量,會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
環境地質這個詞語是從西方國家引進的,最早出現于20世紀的60年代、70年代。當時的一些西方國家已經明顯感受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環境治理的迫切性,因而對一些常見的地質災害,比如滑坡、泥石流、城市地質等問題進行研究,并把這些問題劃歸環境地質的研究范圍。關于環境地質在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環境地質,即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環境產生影響的地質或者是地質問題,并針對這些影響環境的地質問題及其變化進行信息的搜集等。我國對環境地質的研究從時間上來說相對較晚,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不斷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我國相關部門對這方面的研究愈加重視。環境地質與地質環境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不能混淆。環境地質主要研究人類各種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并把地質環境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地質環境在實際的研究中體現出了一定的空間性,但是環境地質卻沒有這個特點,這也是兩者的區別之一。
如果環境地質出現問題,將會產生很大的危害性。相關部門及人員要重視環境地質問題,對其所產生的危害進行深入分析,為后期制定有效的解決措施打好基礎。
3.2.1 環境地質問題引起的地震危害
地震是對人類危害較大的一種地質災害。地震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地球內部應力的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需要通過地震的形式進行調整。地震有時發生在海洋底部,有時發生在人群密集的大陸,這樣就會對人類的生命安全產生較大威脅。我國基于自身的地理位置,處在三大版塊的交匯處,地殼運動相對頻繁,容易引起環境地質問題,進而容易發生地震這種地質災害。除此之外,引發地震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地下水的過度開采;水庫蓄水;石油開采、地下核爆等。因此,人類在開展各種活動時也要盡量避免對環境地質造成不良影響,最大化的避免地震等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
3.2.2 環境地質問題引起的滑坡及崩塌危害
滑坡和崩塌也是由于環境地質問題引起的一種危害形式,對人類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滑坡主要出現在斜坡上。斜坡的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會沿著斜坡的軟弱結構出現整體下滑的現象。這種地貌現象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量土方的位移,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另外,崩坍這種環境地質災害容易發生在陡坡上,陡坡的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會在短時間內脫離本體發生滾動或者是崩落,從而使大量的土方堆積到坡腳處。無論是滑坡還是崩塌都屬于嚴重的地質災害。基于這兩種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在我國西北部等山區發生的較為頻繁,應該引起該地區相關部門的重視。
3.2.3 環境地質問題引起的泥石流危害
泥石流這種地質災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環境地質遭到破壞引起的,它主要發生在山區或者是溝谷,特別是在暴雨或者是暴雪等外在環境的影響下更容易引發。泥石流是一種特殊的洪流,在引起區域內山體滑坡的過程中會伴有泥沙或者是石塊。泥石流具有巨大的危害性,主要是因為它的發生具有突然性,而且流速很快,物質容量大等。泥石流在我國具有很廣泛的分布,大約有一萬多條泥石流溝,主要集中在西藏、四川、云南、甘肅等。泥石流按物質狀態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粘性泥石流,一種是稀性泥石流。所謂粘性泥石流是指含有大量黏性土的泥石流,這種泥石流的搬運介質是各種組成物,具有持續時間短的特點。稀性泥石流中粘性物相對較少,水是主要的成分,起著搬運介質的作用。稀性泥石流在發生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下切作用,因此堆積物容易形成扇形。3.2.4 環境地質問題引起的地下水問題
環境地質問題還會對地下水造成一定的影響,比如地下水位下降或者是水環境污染等。由于人口的增多以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有了明顯的提升,而開采地下水成了滿足人們對水資源需求的一種主要方式。長期以來我國對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導致地下水下水位出現了明顯的下降,為了控制這種情況的繼續發展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開采地下水時調整開采含水層的層次;進一步控制對地下水的開采量;采取人工回灌的方式等。這樣可以最大化的避免地下水位繼續下降產生更大的不良影響。基于目前各個行業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水資源,而這些水資源在使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廢水。有些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往往不對這些廢水進行徹底處理就排放,這樣對地下水會造成一定的污染,影響了人們的用水安全。除此之外,一些城市對地下水的管理缺乏力度,出現了對地下水超強度開采的現象。這種現象很容易導致地表的土地進一步壓縮,進而出現地面下沉的問題,所產生的破壞影響進一步擴大。
3.2.5 環境地質問題引起的地面塌陷
由于人類相關活動對環境地質的影響,在一些條件下還會導致地面塌陷。一般來說,地面塌陷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非巖溶性塌陷,一種是巖溶性塌陷。非巖溶性塌陷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塌陷所處的地表土層正好位于礦山的采空區 ,而對巖溶性塌陷來說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的各種活動或者是氣候等自然條件對可溶巖地區的巖溶洞隙造成了不良影響,進而導致該地區地質的形變,最終會出現地面塌陷的問題。巖溶性塌陷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巖性構造、巖溶發育、松散層的厚度等。當區域內出現巖溶性塌陷時相關人員要對發生的原因進行具體分析,這樣才能在后期采取針對性措施提升防治效果。
由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地質災害有很多類型,每種地質災害都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較大的危害,還會在一定程度制約我國經濟的發展。那么如何做好地質災害隱患的防治呢?這是問題的關鍵。筆者基于自身的工作經驗以及對相關資料的調查研究,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地質災害的危害性不言而喻。相關部門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做好地質災害隱患工作的重要性,并針對地質災害的隱患進行深入分析,明確不同地質災害在分布以及發展規律等方面的特點,進而科學的做好工作計劃。相關部門及人員要重視前期的調查工作,在掌握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預報系統或重點區域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這樣有利于相關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相關信息并高質量的開展工作。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需要全社會參與,這樣才能最大化的提升防治效果,切實為人民提供一個安全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相關部門要把提升社會減災意識的工作落到實處,充分借助網絡的力量擴大宣傳范圍,提升宣傳力度,把我國減災工作的社會化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為了使這項工作順利開展,各部門及人員要做好協調和配合工作,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共享,把防災減災的工作落到實處,發揮出實效。只有在全社會做好減災的宣傳工作,才能為整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相關部門對土地的科學規劃也會對地質災害隱患的防治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各個地區的相關部門應該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做好本區域的土地規劃工作,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加強對規劃審批工作的管理。相關部門在做好這些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和地質災害隱患的防治工作進行有效融合,使土地規劃工作更好發揮出對地質災害隱患的防治作用。各個地區的土地規劃工作難免會涉及一些歷史遺留問題,要以正確的方法妥善解決這些問題,避免對整個土地規劃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進行建筑工程的審批過程中,尤其需要做好規劃的管理工作,借助專業機構以及專業技術人員對所處區域的水文地質以及環境地質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監測,最大化的為建筑施工以及后期人們的居住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從源頭杜絕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社會要發展,必然離不開人類各種活動的參與,而有些人類活動會對水文地質以及環境地質產生深刻影響。為了更好的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要實現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這樣既能確保社會經濟的發展,還能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新形勢下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自覺地遵循地球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進行各種開發活動時一方面要確保地質條件符合相應的開發要求,另一方面在開發的過程中還要注意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相關部門要做好地質環境的保護工作,切實把保護措施落實到位,逐步改善區域內的地質環境條件,為防治地質災害隱患提供可靠保障。
我國的地質環境相對來說較為復雜,加之地質災害的巨大危害性,所以做好地質災害隱患的防治工作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基于目前我國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情況,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治工作質量。另外,我們還要看到地質災害隱患的防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而且具有一定的難度,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協調,使各項工作高質高效開展。相關部門還要在人民群眾中間做好防災減災的宣傳工作,進一步推動該項工作的社會化程度。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共同參與到防災減災中,為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提供安全的地質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