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繁
(龍巖市永定區林業局西溪林業站,福建龍巖 364100)
毛竹生長快、成材早、產量高、材質好、用途廣,是我國經濟價值高、分布范圍廣的竹種,也是我國許多地區主要栽植的種竹品種之一。近年來,許多地區人工種植毛竹的面積大幅度增加,其中移植母竹造林占人工種植面積的99%。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在母竹移植造林技術方面需進行更多的科學研究,以期從根本上解決母竹移植過程中的技術問題。
龍巖市永定區為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1 ℃;無霜期300 d,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間2 024 h;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約1 647 mm,平均相對濕度81%,具有發展竹產業的獨特自然條件。本文所述示范基地位于西溪鄉四聯村,面積超80 hm2,為山地丘陵地形,海拔560~920 m,坡度26°~34°,土質為紅土,土層厚、腐殖質層中等[1]。
由于部分山區在造竹林時未根據毛竹林學特性和生長規律采取科學的造林技術,導致當前母竹成活率低、竹林生長率低、造林成林慢等問題仍廣泛存在。1)盲目擴大種植面積,未根據適地適樹原則合理選擇栽培地。2)整地質量差,未能創造適宜母竹發鞭長竹的土壤環境。3)選擇和處理不當。選擇的母竹年齡偏大、竹竿太細、節間過密、質量差;運輸過程中對母竹處理不當,導致母竹受損。4)栽植深度不合理。栽植過深會造成根部透氣性較差,影響鞭根生長和竹芽發育,嚴重時導致根部腐爛、母竹死亡;栽培過淺導致母竹生長不牢固,易被風吹倒。5)新造竹林撫育管理不到位。由于造林地每年只劈草撫育1 次,導致林地雜草、灌木大量滋生,消耗了林地大量的水分和養分,影響了孕筍數量和質量,造成新林地土地資源浪費[2]。
人工造林毛竹的立地類型應選Ⅰ、Ⅱ類地,海拔1 000 m 以下的低山區或丘陵中下部地帶,土壤pH 值為4.5~7.0、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透氣性好的紅壤最佳。土壤黏重、瘠薄,易積水的平地和洼地不宜種植毛竹。
移植母竹造林整地工作應在造林前的秋冬季節進行。1)全面整地。對沒有雜草、灌木和地勢平坦的造林地、四旁地進行全面整地,翻土深度超20 cm,去除大石塊、樹樁和樹根。2)水平帶狀整地。在坡度25°~30°的造林地進行水平帶狀整地,整地帶與等高線平行,整地帶的寬度和帶間距約為3 m,劈除林地上的雜草、灌木,然后沿整地帶開墾翻土,翻土深度20 cm。3)塊狀整地。為避免坡度超30°的造林地水土流失,需采用塊狀整地。根據種植密度確定種植點,清除每個種植地點2 m 范圍內的雜草和灌木。整地完成后,根據每667 m2栽植33~42 株的造林密度,以株行距4 m×4 m 或4 m×5 m 的規格挖明穴,明穴長120 cm、寬60 cm、深50 cm。挖穴時將心土與表土分別置于穴兩側[3]。
應選擇1~2 年生,竹竿筆直、枝葉茂密,葉色深綠、生長健壯、無病蟲害,胸徑4~6 cm、枝下高80~150 cm、枝下節數4~12 節、分枝下平均節間長18~20 cm 且靠近林地生長的母竹。
挖母竹時,先根據母竹最下盤枝條的方向判斷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60~100 cm 處用山鋤輕輕挖開土層,找到竹鞭,然后在母竹來鞭和去鞭兩側開溝,在母竹來鞭30 cm 左右、去鞭40~60 cm 處,面向母竹切斷竹鞭,保證切口光滑,竹鞭保留4 個及以上的強壯竹芽。在挖出母竹前,保留4~5 盤枝條,去除竹梢,切口光滑,鞭兜要多留宿土,以保護鞭芽、鞭根,避免運輸過程中母竹受損。
1)短距離運輸母竹可不包扎,隨挖、隨運、隨種,搬運過程中應抬運或挑運,需保持竹竿直立,不可將母竹扛在肩上,防止“螺絲釘”和宿土震落。2)遠距離運輸母竹時必須用稻草或麻袋片等包扎鞭根和宿土,防止在裝卸車時母竹受損。要盡量縮短運輸時間,途中要覆蓋稻草或對母竹竹枝進行噴水,以減少母竹水分蒸發。
1)栽植時間。12 月至次年2 月是種植母竹的最佳季節,此時母竹處于休眠狀態,生理活動少、芽活動微弱、竹液流動少、竹鞭積聚養分多,移植后成活率較高。2)栽植天氣。于陰天或雨后進行栽植,此時母竹水分蒸發量少,易于成活,但霜凍、干冷和強風天氣不適宜種植。3)定植。母竹運到造林地后應及時進行栽植,做到“挖深穴、淺栽竹、下緊圍、上松蓋”。在已挖好的穴底,先墊入表土和施入高15 cm 的肥沃土,再放入母竹,使竹鞭自然舒展,來鞭處的切口緊貼穴壁,竹兜要緊密接觸底土;先填表土,后填心土,由下往上分層填實竹兜周圍;最后將表面做成高于地面15 cm 左右的饅頭形土堆,并保證表層土壤疏松,用雜草覆蓋母竹周圍。定植完成后立即澆足定根水[4]。
全面清除雜草。新生雜草一般在母竹移植后15 d左右開始生長,30 d 左右新苗高度在50~80 cm,是人工除草的最佳時期。機械噴灑除草劑可用于大規模雜草控制,但機械除草應于造林前使用,造林后需人工噴灑進行除草。竹林地除草通常采用300 g(1.0~1.5瓶)草甘膦(加1 袋增效劑)+15 g 鹽+6 g洗衣粉兌水20 kg 噴灑處理。該除草藥劑應在晴天(溫度低于30 ℃)的11:00 前和15:00 后施用,每667 m2用草甘膦6~8 瓶,7~10 d 即可見效。若用藥后12 h內有降水或存在漏噴、劑量不足等現象應及時補噴。
1)苗木選擇。竹筍的幼苗主要是從母竹移植而來的,因此應優先選擇1~4 年生、竹鞭長10 cm、竹芽高10 cm、有2 個及以上的健壯竹芽、徑粗2~4 cm、竹竿直立、竹枝小于2 m、有3~4 個圓盤枝條的母竹進行移植。2)起挖苗木。切割竹鞭時用尖刀等工具從底部傾斜切割竹鞭,避免剩余竹鞭和竹皮斷裂。起挖時母竹應多帶原土或土球,同時確保杠桿與竹鞭連接處的“螺絲釘”不松動。不符合苗木選擇標準的幼苗不得挖掘、運輸、種植[5]。
毛竹移植造林提倡就近原則,隨挖隨種,不隔夜栽植。1)栽植前。當母竹被運送到造林地時,沒有帶土球的母竹應先蘸黃泥漿,同時用濕草、遮陽網、厚膜等保溫保濕措施減少母竹水分蒸發,并做好灌溉補水準備工作。2)定植。種植人員應先將細土倒入種植穴,填至與土球或竹鞭保持水平,再用鐵鏟、棍棒等工具小心移動細土,使細土與母竹的土球或根部緊密接觸。在完成填土工作后,及時澆足定根水,坡地種植母竹需保證母竹50 cm 范圍內的土壤外高內低,便于母竹根部吸水,防止水分流失。3)栽植后。使用防風支架支撐母竹,同時覆蓋稻草以保持土壤的溫度和濕度。加強對母竹移植情況的檢查,在造林完成后30 d 內,每隔7 d 到造林地觀察母竹的生長情況,及時扶正歪斜母竹,防止野生動物入侵。
新造的毛竹林毛竹數量少,郁閉度低,林中光照充足,雜草和灌木生長旺盛,會消耗竹林中的水分和養分、阻礙母竹生長、引發病蟲害,需及時清除。因此,在新造竹林郁閉前的第1 年和第2 年進行2~3 次全面的清除工作,第3 年和第4 年清除1~2 次,第5年和第6 年清除1 次。1)第1 次清除工作是在4—5 月。此時氣候溫暖,雜草、灌木叢生。可在雜草發芽期人工清理或施用除草劑,施用除草劑時避免藥劑接觸母竹。2)第2 次清除工作是在6—7 月。此時為雨季,降水量較大,清除雜草的同時能加快雜草腐爛,形成綠肥,增加土壤肥力,促進竹鞭生長。3)第3 次是在9—10 月。林地內的雜草和灌木生長旺盛,但種子尚未成熟,此時劈除雜草和深翻松土不僅能促進母竹生長,還可以有效降低來年雜草的生長量。4)當竹林開始郁閉后(造林第3 年)必須進行適當的間伐和修剪,按照去小存大、去老存幼、去弱保強、去密保疏的原則,剪除弱密老竹和稀疏弱竹,優化竹林結構[6]。
1)墾覆。全面整地的竹林中可全面除草和松土,松土深度為15~20 cm。帶狀或塊狀整地的竹林可在母竹周圍擴大松土墾覆范圍,深度約30 cm,墾覆時挖掉樹樁、石塊和草根,并在標準范圍內逐漸擴大,以實現連續墾覆。2)施肥。在距毛竹基部20~30 cm處挖1 個洞,并向洞內施1~2 kg 的綠肥或農業肥,避免燒苗。3)翻耕、培土。土壤是促進毛竹生長的關鍵,通過翻耕、培土使土壤疏松、深厚,延長竹筍的地下生長時間,促進竹林良好生長[7]。同時,翻耕、培土與施肥相結合可促進肥料分解,提高肥料利用率。翻耕厚度取決于林地條件和母竹生長條件。貧瘠土壤應厚施,深厚土壤可薄施;生長潛力強的竹林可薄施,生長潛力弱的竹林應厚施。
毛竹造林的撫育管理以保護母竹、松土、施肥和劈除雜草等工作為主。移植第1 年,母竹撫育管理工作每667 m2投工6.5 d,每天工資150 元,每667 m2投資975 元;每667 m2施肥量60 kg,按照單價2 元·kg-1計,每667 m2投資120 元;因此,每667 m2竹林需投資1 095 元。第2~5 年,每年需進行全面劈草、施肥撫育1 次,每年每667 m2需要投資495 元。
幼苗造林每年都需重新種植幼苗,所需植物數量較多,且幼苗造林易出現短竹竿問題,護理成本較高。而母竹造林和養護投資成本低,造林生長效果好。在移植初期母竹的造林投資大于幼苗造林,但后期的養護和補植成本低,造林總成本遠低于幼苗造林。目前,移植母竹人工造林已處于高產狀態,總體應用趨勢良好。
毛竹是一種優良的竹材,廣泛分布于我國亞熱帶地區,是許多地區主要的本土竹種,生長迅速,經濟價值高。為提高母竹移植存活率及毛竹造林效果,種植人員應掌握林地清理、選擇與起挖苗木、栽竹造林、人工撫育、施肥與培土等移植母竹造林技術,為母竹移植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