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欣欣
(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陜西西安 710038)
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迅速,形成了服務多樣化的層次格局,但傳統的農村金融發展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農業農村的發展要求,阻礙了鄉村振興的步伐[1]。理論和實踐證明,數字金融能有效解決傳統農村金融發展模式存在的約束問題,為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提供新思路[2]。但現階段我國農村數字金融面臨著農業生產風險高、產業規模有限、產品競爭力弱等發展問題,導致農業領域的金融投資收益低、周期長,而農民數字化和信息化知識掌握不足、農村數字金融監管存在缺漏等問題,又進一步增加了農民借貸成本、阻礙了農村數字金融的應用和發展。
數字金融可以通過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農民的生產經營進行分析,對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預判和等級劃分,并預估農民收益狀況,以此作為農民信用指標的參考依據。例如,農村金融機構對一些生產養殖大戶、農民合作社等個人或集體的農產品存貨、預售合同簽訂情況及畜禽、農作物生長周期等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借助大數據技術對農戶的農產品庫存、農畜產物收益權、生產工具、生產資料、商業保險等多樣化的資產進行整合、鑒定,客觀評估農民金融信貸資質,拓寬農民貸款或融資渠道[3]。一些互聯網平臺企業從物聯網角度開展合作,通過參考核心企業的信用來提高供應鏈上游農戶的信用等級,打造“數字金融+農業供應鏈”模式。這些舉措可以更全面地評估農民資產,提高農民信貸資質和信貸額度。
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金融機構和政府可以將消費數據、交通數據等信息納入數據庫,通過分析農戶的個人信用情況、承包和經營農業生產情況、宅基地和其他收入信息,構建立體數據模型,形成對農民消費情況、資產狀況、信用等級的判斷。大數據平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準則與金融機構進行安全有效的信息共享,以更好地消除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農村金融信貸障礙[4]。大數據技術和數字金融的結合有利于提高農民信息及個人信用評估的準確率和效率,為農村金融提供更加公平的信貸環境,且有助于金融機構作出更合理的貸款決策。
數字征信的發展完善了征信體系,使征信評分模式更加多元,推動了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和信用環境的優化,推動了數字金融的發展。例如,金融機構可以與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平臺合作,將農民的信用分納入征信體系,作為信用評估參考;對農民使用移動支付產生的消費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形成行為結構導圖,并作出風險預測;綜合評價其信用等級,客觀甄別其信用能力。實際操作中,一些金融機構依托數字化分析,將信用評估結果較為優質的農民列入“白名單”,降低其借貸門檻;同時設置“黑名單”,對被列入“黑名單”農民的借貸行為進行嚴格審批,以做好風險防范。
數字金融背景下,農村金融貸款服務從“線下”拓展到“線上”。與傳統線下服務相比,線上的數字金融服務借貸額度更高、計息方式更靈活、還款期限更多樣,且在非工作時間段也可以辦理金融業務,節省農民的借貸時間和借貸成本,使農民在最佳周期內籌集到農業生產經營所需資金。同時,線上貸款服務還實現了隨時借款還款,降低利息支出,有效避免“線下”服務帶來的人為主觀阻礙或人情操作現象。數字化時代不僅意味著金融數字化,也意味著農民生產資料數字化,數字化建設有利于推動農村資產的資本化處理,有利于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價格評估和處置流轉。
1)由于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制度建設不完善,導致了農村固定資產估值低、變現難,價值增長空間有限。2)農業領域的生產機械專業性強,流通范圍較小,市場價值低,抵押價格低。3)我國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土地這種具有較高抵押價值的物品在農村金融活動中有效性低,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在“三權分置”的背景下,農村地區開展了土地經營權的抵押試點,但現階段抵押處置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4)房產是農戶的基礎生活資料,但由于農村特殊的管理體系,宅基地的權屬變更受制約影響較大,無法有效抵押。
1)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起步晚,信用披露制度不完善,缺乏專業平臺記錄和分析農民信用情況。2)農村的金融工作需金融機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搜集農民信用信息,且金融機構的信息整合很可能會產生漏洞[5]。3)由于大部分農民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識,對信貸政策不了解,可能引發逆向選擇風險,金融機構為避免損失只能被迫縮小信貸覆蓋范圍、降低農民信貸額度、提高信貸門檻。
1)農村金融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信息化和數字化程度較低。許多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設施老化、管理落后,且大量金融人才集中在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缺少人才支持。2)農民總體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法律意識淡薄,金融知識儲備較少,部分農民認為農業普惠金融是一筆可以不用歸還的救助金。同時,部分借款人在貸款前缺乏對自身還款能力的客觀考量、擔保人缺乏對自身責任的認識,導致農村銀行貸款出現逃廢債及不規范擔保現象[6]。3)農村信貸保障制度未建立完善,一些擔保人員鉆制度空子,不履行還款和擔保責任。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金融改革滯后,信貸資金配置比例有限[7]。1)從宏觀角度分析。我國基層政府,尤其是縣、鄉政府普遍面臨財政緊缺問題,且地方金融存在一定的財政化趨勢。2)從改革角度分析。農村金融改革以消化存量為主,對市場的開拓和挖掘不夠深入,在面向農村地區進行金融改革時往往更關注“三農”等政策。3)從改革思維角度分析。金融改革思維較為單一,在農村地區應用城市金融改革思維,不符合農村具體實際,未能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對農村金融造成的束縛。4)與國際農村金融改革相比,我國還存在風險補償、稅收減免等體制建設不完善的問題,需進一步加強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
土地信息是農村重要的資產數據,也是對農民進行信用等級評定的重要考量依據。加強農村土地數據的整理與核實,及時維護與更新數據,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發揮土地數據對農村數字金融規范化發展的促進作用。對此,相關部門要加強合作,梳理農村地區土地產權證明的數據信息,針對登記程序不規范、登記內容不準確、登記信息不完整等問題做好補充完善。金融機構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已有土地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健全市場化的農村土地抵押交易平臺,以數據技術為手段實現交易和金融業務信息化,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農村土地數據評估體系。
數字經濟背景下,數據實現了較大程度的開發、開放和共享,并驅動金融和經濟找到新的增長點。數據的價值只有在充分利用和流轉過程中才能發揮出來,因此金融機構要善于挖掘數據庫的內在價值,加強與各平臺數據共通共享,建設數據互聯共享平臺,完善數據管理和開發利用體系[8]。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分析電子商務平臺的交易信息為農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銀行、保險等機構要加快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建立對農民貸款資金周轉走向的立體監測網絡,提高資金安全性和利用率。在此基礎上,金融機構可將監測數據網絡拓展到社保、司法、醫療、交通等行業,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化數據分析合作機制,與農業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建立合作,對合同等重要信息進行整合,補充完善數字金融要素。
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完善和人才隊伍的建設。1)加強對數字金融普惠性政策、數字金融服務優勢和風險的解讀、宣傳,提高農民對數字金融的認識,增強農民使用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的意愿,幫助農民利用數字金融解決生產經營中出現的金融問題,從而擴大生產規模、提升農業經營效率[9]。2)為加快農村數字金融發展,需細化農村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模式,培養有農業科學、基層治理、經濟管理等多重學科背景的金融人才,建設有良好數據獲取、流通及分析利用能力的人才隊伍,強化對農村金融服務人員的業務能力培養和專業技能培訓,提升其業務水平,優化人才評價與選拔方案,充分挖掘農村數字金融的人才潛力。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推進,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都在尋求新的發展機遇,農村經濟需要更多的經濟增長點,這些都離不開資金投入。進一步統籌農村金融改革,建立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村金融格局,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推動商業金融、政策類金融及其他金融形式共同發展,建立功能完備的金融服務框架,多渠道、多方位發展農村金融市場,形成信貸、期貨、保險相互補充、良性競爭的農村金融體系。完善政策法規,對農村公共財政做好科學規劃與引導,實現資金回流利用。完善財稅補償制度,發揮中小銀行和金融機構服務農村市場的優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完善農戶的金融信息,推動數字金融發展。改善農村金融的市場發展環境,從技術扶持、監管控制等方面做好風險防控與平衡,為農村數字金融發展提供保障。
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農村數字金融的發展是在我國農村金融現有發展基礎上的又一次改革,要對農村土地等基礎信息進行梳理,完善農村各類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培養,統籌推進農村數字金融改革,為鄉村振興注入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