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輕
(東明縣三春集鎮人民政府,山東東明 274500)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更是實施鄉村振興的基本要素。第十四個五年規劃落實期間,山東省積極部署鄉鎮現代化建設計劃,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呈現出新的面貌。探究農業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農業農村新型基礎設施是相較于傳統基礎設施的一個概念,傳統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多為公路、農產品加工基地、電力、水利等設施,而農業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則是在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驅動下的基礎設施。農業農村新型基礎設施涵蓋了農業農村融合基礎設施、農業創新基礎設施、信息化基礎設施等類別,其中農業農村融合基礎設施包括智慧水利設施、智慧倉儲物流設施、智慧生鮮冷鏈設施、智慧農田設施等,農業創新基礎設施包括農業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農業科技教育基礎設施等,信息化基礎設施包括數據存儲與挖掘設備(存儲器、數據庫)、數據收集感知設施(傳感器)、網絡通信設施(交換機、網橋)、信息應用終端等。
1.2.1 建設內容多
農業農村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內容較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全部生產、管理、經營、服務類基礎設施。同時,在農業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需推進冷鏈物流設施、水利灌溉設施、公路交通設施與農產品加工基地等傳統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最終實現農業農村全產業鏈的智能升級。
1.2.2 發展內涵豐富
農業農村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內涵較為豐富,不僅需要瞄準新興領域,借助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農業物聯網、數字電視網等新型設施,而且需要經互聯網空間連接傳統基礎設施,刺激農業農村經濟增長[1]。
1.2.3 投資渠道廣
農業農村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主要為政府,公益性投資特征較為突出。而農業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要借助政府、科研機構及其他市場主體的力量,公益性特征逐步減弱,經濟性投資特征更加突出。
近幾年,山東省關于農業農村融合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以農田智慧節水灌溉設施為例,山東省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303 億m3,每667 m2水資源占有量307 m3,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近幾年,山東省立足干旱缺水實際,將節水灌溉作為鄉鎮建設的革命性措施,以提高灌溉率、綜合效益為核心,結合不同鄉鎮特點,推出了不同類型的農田智慧節水灌溉設施,緩解了鄉鎮水資源緊缺突出問題,為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充足支持。
特別是膠東半島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資源性缺水區,也是高產優質高效農業集中區,山東省堅持節水補源方針,從糧田管灌化、果樹微灌化、渠道防滲化、灌溉科學化等層面出發,大力建設農田智慧節水灌溉設施,目前已形成以滴灌、管灌為主的葡田灌溉模式,以噴灌為主的苗木灌溉模式,以管灌為主的糧田灌溉模式。如蓬萊市根據普通農戶種植區灌溉需要,建成基地型節水灌溉工程6 667 hm2,并在葡萄基地建設200 hm2新型儲水自壓重力滴灌系統和1 座鋼筋混凝土蓄水池;魯中南山區立足復雜地形條件基礎,利用濟南市章丘區垛莊水庫灌區天然水位差,發展自壓管道灌溉代替渠灌,共鋪設8 000 m 管道,灌溉覆蓋面積達2 000 hm2,改變了“順坡滿地流水”的局面,實現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但是,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山東省鄉鎮地區智慧倉儲物流設施、智慧生鮮冷鏈設施、智慧農田設施建設基礎薄弱,無法滿足數字鄉村建設要求。
近幾年,山東省圍繞黨中央、國務院農業農村工作重點部署意見,以先進實用技術為依托,建設了一大批創新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以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向農業注入創新要素,進一步延長了農業產業鏈,促使鄉村振興迸發出新的生機。
如鄒城國家農業科技園蘑菇工廠車間在架子上自動碼放菌棒,智能化控制光照、溫度、濕度,物聯網管理代替傳統大棚管理,突破了夏季高溫限制,滿足了全年供應新鮮蘑菇的市場要求。蘑菇工廠全年可實現12 次循環種植,在占地面積為72 m2的菇房內生產168 t 的新鮮蘑菇。從2022 年7 月7 日山東省政府舉辦的新聞發布會可知,山東省積極推動食品精深加工,在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業高新區、省級農業高新區、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等科技園區打造公共研發平臺,吸引30 余家科研院所參與,基本實現了全部涉農縣區農業科技園區廣泛覆蓋,科技園區每年研發的農業高新技術產值超百億元,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動力,打造了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但是,魯中南偏遠山區農業創新基礎設施仍然存在不足,農業科技教育基礎設施整體建設格局較為狹窄,亟待進一步探索基于齊魯特色的農業科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新途徑。
近幾年,山東省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范圍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鄉鎮初步構建了數字經濟體系及適應城鄉融合發展的數字治理體系[2]。同時山東省將借助數字鄉村建設契機,深入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公共服務數字化升級、生活服務智能化升級,有條件的地區實現千兆光纖網絡覆蓋。由山東省通信管理局在2022 年6 月公布的數據可知,全省累計開通5G 基站12.3 萬個,縣城城區全部實現5G 網絡覆蓋,并借助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程建設契機,完成包括濰坊市臨朐縣辛寨鎮東岳莊4G 基站在內的自然村電信基站建設,實現20 戶以上自然村4G 網絡全覆蓋。
但是,山東省行政村5G 網絡基礎設施覆蓋率仍然較低,信息應用終端與數據采集、挖掘分析設施仍然較少,數字鄉村背景下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農業農村融合基礎設施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農業農村融合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生產的效率,特別是農田智慧水利灌溉設施[3]。
1)農田智慧水利灌溉基礎設施是保證糧食量足價穩的關鍵,可以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質加速提供充足的驅動力。因此,在未來農田水利灌溉設施建設過程中,山東省要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聚焦重點區域,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強化智慧水利灌溉設施建設,形成更加完善的農田智慧水利工程設施體系[4]。在此基礎上,以《山東省“十四五”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規劃》為指導,加強農田智慧水利灌溉設施建設項目管理,統籌推進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智慧節水改造實施。同時,依據灌區動態名錄,深入推進農田水利灌溉設施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管理,充分發揮農田智慧水利灌溉設施節水控水功效,奠定農業農村集約式生產基礎。
2)智慧倉儲物流設施是打通鄉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鑰匙,在城鎮電子商務發展的推動下,未來山東省農村地區可以建設智能無人驛站、低空索道線路,形成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的智慧物流運輸快線,破除農村點多、面廣、業務分散的困境。在《山東省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工作指引(2021—2025 年)》中關于鄉村物流智慧化政策推動下,未來現代物流網絡將進一步完善,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態勢,整合物流運輸資源、站點資源與供應商、商貿終端資源,延伸農業生產產業鏈。
3)智慧生鮮冷鏈設施是生鮮農產品銷售的重要一環,隸屬于智慧物流,兼具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的特點。在未來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與云計算、大數據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山東省鄉鎮智慧生鮮冷鏈設施將再次升級,形成鄉村冷鏈物流倉儲一體化機制,生鮮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能力顯著提高,生鮮農產品產后損失率進一步降低,暢通生鮮農產品產銷對接體系,為“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提供充足支持。
4)智慧農田設施是科技興農的典型表現,在設施蔬菜、設施水果種植技術等的支持下,未來山東省農村智慧農田設施建設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在實時采集農田數據并穩定傳輸的基礎上,將智能軟件終端與農田氣象站緊密結合,使氣象局、種植戶、農林科研機構實現數據共享,為農業生產、作物改良、農業環境研究、農作物物候期監測與病蟲害防治提供充足數據支持。例如,借助農田智能控制設備,結合氣象局資料及農林科研機構監測數據,指導農戶調整風扇,強化通風,為農作物生長提供足夠的氧氣和二氧化碳。
農業創新基礎設施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未來農業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應根據《山東省“十四五”種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落實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育繁推一體化的原則,在農村建設國家級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包括農業科學觀測實驗室、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區域產業共性技術公共研發基地等。同時,從寵物營養與飼料、林源蛋白資源、功能農業、種業、作物健康與人工智能、特色雜糧與畜禽綠色健康養殖、食藥同源植物資源出發,在農村組建農業科學院,形成協同創新、輻射帶動的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發展格局,重點發展生物技術試驗、種質資源存儲、科研管理與現代農業。對接國家級、省級重大農業科研項目,驅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鄉村宜居宜業目標盡快達成[5]。
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基礎上,未來山東省農業農村應以科教興農為中心,以重振特色產業為突破口,大力建設農業科技教育基礎設施。以農業科技教育基礎設施為主導,提高農業工作者、農村居民的科學素養,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提供充足人力資源支持。同時,在借鑒涉農設施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瞄準國際前沿科技,發掘當地農業科教人才優勢,匯集山東省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與農業企業資源,分系統培養農業技術人員,夯實智慧農業人才隊伍基礎;進一步面向鄉鎮,以構建學科齊全的自主研發人才團隊為中心,建立由重點農業科技教育基地組成的作物表型戰略聯盟,為設施農業發展夯實人才基礎。例如,從育種環節著手,借助農業科技教育設施指導人員分析農作物表型特征、基因型,為農業育種效率提升提供依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根據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未來的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應以數字技術為支撐持續推進,確保5G 網絡覆蓋全部鄉鎮和行政村,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超過60%,為農產品電商等網絡零售行業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同時,以數字鄉村建設為抓手,擴展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格局,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制度體系與責任機制,為農業農村全面振興提供網絡力量。
在網絡通信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未來山東省農業農村還應加快數據存儲與挖掘設備、數據收集感知設施、信息應用終端等的建設,形成基于分布式架構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或云監控平臺,面對海量農業大數據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時,以縣或鄉為行政單元,從土地、人口、氣候、農業等維度,整合空間地理數據、視頻數據、衛星遙感影像數據、智能物聯網傳感數據等信息,為智慧農業資源管理、智慧農業供應鏈管理、智慧農業生產管理提供堅實支撐。
農業農村新型基礎設施是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技術創新驅動下的智能升級基礎設施,具有建設內容多、發展內涵豐富、投資渠道廣的特點。因此,在明確現有農業農村融合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成就的基礎上,山東省應根據政府政策指導,統籌優勢因素,擴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充分發揮新型基礎設施在鄉村振興方面的優勢,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深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