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琳 于海飛
(魯東大學 山東 煙臺 264000)
抗日戰爭初期,國共二次合作拉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序幕。為落實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做好抗戰群眾政治動員和宣傳教育工作的政策,晉察冀軍區組建了首個以表演革命戲劇、音樂、舞蹈等為政治動員載體的新型官方劇社,承擔起動員群眾的重要任務。八年全面抗戰中,抗敵劇社在組織動員群眾參與抗戰、生產、軍民融合中表現出極強的政治性與組織性、大眾性與藝術性、主導性與影響性,在啟迪民智、策反敵軍、促進邊區解放與發展方面展現出強大的文化力量。以史鑒今,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文化越來越成為各國之間競爭的有力武器。本文正是通過對晉察冀抗敵劇社的政治動員功能分析,明確文藝團體“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文化戰線的強大動員與凝聚力量,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發展、政治交流、民族團結等事務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對民眾的組織和動員工作,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之中蘊含的強大力量。他強調,“無產階級、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廣大人民群眾,有待于我們宣傳、鼓動和組織動員”[1]。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他在《論持久戰》中指出:“偏遠地區聽不到炮聲的人民,靜悄悄地在那里過活。”[2]480因此,做好邊區群眾的思想啟蒙工作是根據地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晉察冀軍區是中國共產黨開辟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政治動員思想的指導下,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組織建立了第一支政治宣傳隊,以組織動員群眾進行生產抗戰。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首支政治文藝宣傳隊成立,后經過整理改編更名為抗敵劇社。“1939年初到1945年,晉察冀抗敵劇社在黨的領導下,逐漸成為晉察冀邊區劇社中建制時間最長、活動范圍最廣、陣容最龐大、創作成果最多的一個劇社?!盵3]45
“抗敵劇社自成立那天就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從事宣傳工作的?!盵3]461942年8月,聶榮臻基于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對抗敵劇社的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確立了抗敵劇社創作的工農兵方向。根據聶榮臻司令的指示,抗敵劇社的革命工作者深入群眾,積累素材,寫出了《子弟兵和老百姓》《李國瑞》《戰斗里的成長》等話劇,其中《戰斗里的成長》就是根據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中的講話精神排演的一部話劇。從1939年到1945年,抗敵劇社創作演出一百余部各種形式的戲劇劇本。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抗敵劇社完成了凝聚群眾、抵御外侮的政治動員任務,9月便隨軍進駐張家口繼續從事黨的政策的宣傳教育活動。
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向軍隊提供物資、滿足群眾的生活需要,動員群眾按時按季做好春耕、秋收工作是晉察冀革命根據地各宣傳機構的重要任務之一。1938年5月13日《抗敵報》發表的社論《邊區春耕運動的檢討》中指出,“各地要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春耕宣傳,動員群眾,在一定程度上使群眾明確今年春耕的特殊意義?!盵4]同時,還要組織相當一部分貧困農民,積極動員他們進行春耕生產,為他們的糧食供給提供保障。1938年8月21日,《抗敵報》發表社論《武裝保障秋收》,文章指出要動員、組織一切人民進行秋收,“老年、幼童、婦女,也應該積極參加到秋收中”[5]。為落實我黨關于動員春耕秋收的政策,1938年3月到9月,抗敵劇社積極宣傳,并在聯大文工團《參加八路軍》活報劇的啟示下,醞釀并創作了以動員春耕生產為內容的、歌舞融合的多形式大型活報劇《生產大活報》,該劇成為劇社演出場次最多的劇目,對動員群眾春耕生產,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起到重要作用。
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后,抗敵劇社認識到劇本創作一定要深入群眾,堅持文藝作品的“工農兵”方向。1943年,劇社積極開展“下鄉、入伍”活動,并在實踐中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反映生產運動的話劇《挑渠放水》。在進行文藝創作的同時,為了緩解敵寇封鎖造成的困難,劇社成員積極投入生產活動中,幫助邊區群眾渡過難關。
在動員當地群眾做好春耕秋收生產工作的同時,抗敵劇社積極動員當地兒童、青年、婦女參加到抗戰活動中。以婦救會、兒童團、青年抗戰組織為代表的特殊團體,成為邊區抗擊日寇的新生力量。1938年9月《抗敵報》發表的社論《加緊戰爭動員粉碎敵人圍攻》指出,“我們要勝利地粉碎敵人的進攻必須十倍百倍地加大戰爭動員,邊區的人民應該立即普遍地進行戰時教育,徹底肅清太平觀念。”[6]為解決軍區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加強對邊區民眾和軍隊的形勢教育,加緊戰爭動員,1939年夏,抗敵劇社組織編演了配合時事教育的活報劇《青年進行曲》和《國際風云》等。由劉佳同志創作的抗敵劇社首部獨幕劇《到山的那邊去》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該劇描述的是冀中地區人民為保障八路軍夜間行動不被敵人察覺,相約殺掉守夜愛犬的故事,不僅體現了軍民的魚水情深,同時也展現了冀中人民抗擊日寇的犧牲精神。1940年,為動員青年和兒童積極主動參軍抗戰,劇社相繼創作了反映青年參軍熱潮的歌劇《當兵去》、大型兒童劇《兒童萬歲》,掀起了一股創作熱潮。
“1941年3月,為慶祝三八婦女節,促進婦女解放,鼓勵婦女自覺參加到抗戰隊伍中,抗敵劇社創作并出演了對比新舊婦女生活情況的大型活報劇《哭與笑》,同時在《雷雨》排演結束后創作了以動員青年參軍為內容的三幕歌喜劇《弄巧成拙》。”[3]47該劇講述了新婚妻子支持丈夫參軍的故事,鼓勵青年參軍抗戰。這部歌劇以通俗易懂的唱詞和悅耳動聽的唱腔,成為此后兩年表演頻率最高的劇目。
為實現全民族抗戰,中國共產黨集中力量用于武裝斗爭,積極做好軍民融合,建立良好的軍、政、民關系?!犊箶硤蟆吩谏缯摗墩摬筷牭膱F結和軍政民的團結》一文中指出,“我們在一年多的抗戰經驗中已經得到教訓,無論在何時何地,軍、政、民團結都是必不可少的。作為華北抗戰的主要根據地之一,我們是軍、政、民融合的模范區之一,我們必須付出千百倍努力,樹立軍、政、民的親密的、牢固的團結?!盵7]1941年,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周年暨抗日戰爭四周年,抗敵劇社與邊區其他兄弟劇社聯合出演了一部體現軍民魚水情的大活報劇《跟著聶司令前進》。該劇以自然山川為戲劇舞臺,以花鳥魚蟲為表演道具,駐地官兵與群眾共同參與表演,展現了一派軍民相擁的喜樂景象。1942年后,在延安整風運動、“反掃蕩”運動的推動下,抗敵劇社創作并排演了大型話劇《子弟兵與老百姓》,深刻地揭示了扎根人民群眾、推動軍民融合的重要性。“這一劇目后來成為劇社的代表性劇目,也是解放區戲劇作品中正面表現敵后人民戰爭的一部代表作。”[8]53
聶榮臻曾在《論敵后抗戰》中說道:“我民族自衛戰,必須為全面性之總體戰,為軍事、經濟、文化諸多方面復雜配合之戰爭,若根據單純軍事觀點去組織統一戰線,決難致勝?!盵9]抗日戰爭中后期,抗敵劇社積極響應組織號召,深入敵占區,對敵開展激烈的政治攻勢:堅持打擊與策反相結合、對敵投放“慰問袋”并在敵占區表演革命戲劇,如《糖》《棄暗投明》等,瓦解敵軍意志?!皠∩缤ㄟ^全面宣揚黨的政治主張和邊區的幸福生活,強化了邊區的民族主義形象和正當性基礎,徹底打敗了日偽軍的思想戰,廣大群眾抗日信心日益增強,日偽軍和偽組織人員則感到前途迷茫,甚至妄想求助于鬼神保佑。”[10]同時,“劇社還經常來到淪陷區演出,‘百姓在危險之下看我們的戲’要‘八路軍和共產黨告訴我們日子怎么過’,通過揭露游擊區和敵占區的具體事件,給民眾指出新的道路,告訴他們如何為了生存而斗爭”[10]。
抗敵劇社開展的積極對敵政治攻勢不僅打破了敵軍的思想欺騙,同時極大程度動搖了敵軍軍心,突破了敵軍最后的心理防線,為革命戰爭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抗敵劇社是走工農兵路線,扎根群眾、服務群眾的大眾劇社,這體現了抗敵劇社鮮明的專業性與大眾性。
第一,抗敵劇社成員的專業化程度高,劇目創作和排演能力強。創設初期,劇社大多由軍隊的文藝宣傳員聯合當地的知識青年及各機關的文藝愛好者組成,將宣傳隊正式整編為劇社后,陸續有一批業務能力強的專業演員加入其中。雖然創設初期人員較少,但組建了戲區、舞蹈、音樂、書畫四個宣傳隊,共同開展日常的宣傳、動員工作。隨著后期的發展和壯大,劇社的專業化程度顯著增強,發展成擁有美術組、創作組、合唱組、兒童組的專業化、高水平的宣傳機構。此外,劇目的排演和創作也具有專業性?!翱谷諔馉帟r期抗敵劇社共創作出一百余部經典作品,成為創作成果最多的一個劇社,1939年到1949年僅各種形式的戲劇就有174部,演出140部?!盵3]49
此外,它的專業性還體現在演員有極強的業務能力和應變能力。1941年12月7日,黨中央提出向日本軍隊和日本人民展開政治宣傳,抗敵劇社的成員分成幾個小分隊加入戰斗。他們堅持戰斗與演出相結合,集中力量戳破敵方“宣撫班”的謊言。在這場政治攻勢中,抗敵劇社共去過敵占區的幾十個村子,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同時也創作了幾十個小節目。
第二,文藝作品扎根群眾、反映群眾、服務群眾。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為工農兵服務,為革命斗爭事業服務,深入斗爭實踐,創造出貼合實際的精品佳作”[11]35。延安文藝座談會后,在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抗敵劇社也積極開展“群眾工作”,演員們紛紛深入群眾,在農民子弟兵中尋找創作原型,在與人民群眾共同生活中激發創作靈感。其中,《子弟兵與老百姓》《戎冠秀》《李國瑞》等均成為反映軍民魚水情深、宣傳優秀模范的經典作品,取得了很好的反響。此外,這種大眾性還表現在戲劇表演中群眾的廣泛參與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跟著聶司令員前進》。這次演出真正實現了扎根人民、服務群眾的宗旨,不僅增強了軍民凝聚力,同時也堅持了文藝創作的工農兵方向,將人民融入戲劇,用戲劇教化人民。
毛澤東曾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文藝問題與政治問題進行分析,他指出“文藝作品既要堅持藝術性又要堅持政治性,將藝術和政治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11]41??箶硠∩缭诳箲鹌陂g通過各種文藝形式進行政治動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革命戲劇”。革命戲劇是在抗戰時期產生的一種具有政治功能性的文藝形式,其種類多樣、形式繁多,主要包括話劇、獨幕劇、活報劇、兒童劇、京劇、報道劇、秧歌劇等,是抗敵劇社活動的主要形式。因此,抗敵劇社的創作和表演不僅具有極強的政治性,而且多種的文藝形式也展現了不可忽視的藝術性。
第一,抗敵劇社是黨的政策的落實者和傳播者。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全民抗戰,抗敵劇社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思想及抗戰政策,積極教化動員群眾進行生產生活和革命活動,是抗戰過程中與軍隊相輔相成的重要的 “文化武器”。其中,排演革命戲劇是政治動員活動中最主要的文藝形式。在創作劇目時,抗敵劇社將形勢政策教育融入文藝作品創作中,積極動員群眾生產、參軍,激發群眾共同抗擊日寇的熱情。1939年,為傳播中國共產黨促進婦女解放的精神,抗敵劇社創作排演了大型活報劇《哭與笑》。該劇運用對比的手法,鮮明對照了新舊社會婦女的命運與處境,進而激發根據地婦女的解放和獨立意識?!锻趵衔骞鋸R會》是抗敵劇社配合“雙十綱領”的宣傳而創作的。該劇運用了許多生動活潑的曲藝形式,如京韻大鼓、單弦、鳳陽花鼓、相聲等,將各項條款改寫為朗朗上口的曲藝段子,受到邊區群眾的熱烈歡迎。
在抗戰的吃緊關頭,黨中央下發命令要求各根據地對日軍士兵和日本人民展開宣傳教育,動搖敵軍軍心,達到瓦解敵軍的目的。晉察冀革命根據地響應黨中央號召,迅速展開對日強大的“政治攻勢”,派出演出隊深入“敵后的敵后”,在武裝掩護下到敵區的集鎮上用文藝的形式進行宣傳。其中,話劇《紅槍會》、獨幕劇《糖》及歌劇《棄暗投明》等都是當時的代表作品,對瓦解敵軍軍心、鼓勵戰區人民起到重要作用。此外,革命戲劇也成為服務、慰問士兵,教化干部的重要方式。無論是1941年春節前夕為慰問一線士兵演出的話劇《日出》,還是京劇團成立后與戲劇隊、音樂隊共同出演的傳統京劇《失空斬》都收到不錯的反響。
第二,藝術性是抗敵劇社的本質屬性??箶硠∩鐡碛形璧戈牎⒁魳逢?、戲劇隊等專業隊伍,它們在相互合作中共同進行根據地的抗日宣傳活動。八年全面抗戰期間,各個團隊通力合作,各施所長,將多種文藝形式如話劇、獨幕劇、活報劇、歌劇、舞劇、京劇等運用到革命戲劇的創作與排演中,在動員根據地群眾的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業余生活,提高了審美趣味。此外,抗敵劇社的藝術性還體現在積極參與大型話劇《母親》《日出》等經典劇作的重新排演,并在此基礎上與其他文藝團體相互交流和借鑒?!氨M管‘演大戲’受到過非議,但是它不僅有利于滿足干部群眾的精神需求,同時也推動了戲劇的發展,提高了劇社的專業化、整體化水平。《母親》與《日出》的演出不僅開闊了演員們的藝術視野,同時與兄弟劇團的藝術交流以及一年來對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介紹、翻印和學習,他們如饑似渴地閱讀世界各國經典名著,整個劇社呈現出一種對藝術方法、技巧的追求。”[12]
抗敵劇社作為軍區政治部直屬的官方劇社,在抗戰初期起到了主導作用。隨著抗戰局勢的發展,為擴大宣傳動員力度,深化宣傳效果,在它的引領下,軍區的其他分區紛紛開辦自己的劇社,這體現了抗敵劇社的主導性與影響性相統一的特點。
為廣泛動員群眾參與抗戰,中國共產黨決定在晉察冀革命根據地建立首支革命宣傳隊,通過創作表演戲劇、音樂、舞蹈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傳播我黨我軍的先進思想,動員凝聚群眾參加抗戰??箶硠∩缦略O戲劇、舞蹈、音樂、書畫四個隊,雖創設初期人數較少,但其組織機構較為完善。在黨的指揮下,除從事日常宣傳動員工作的外,還在抗戰關鍵時期肩負著向敵軍進行政治攻勢的責任。文化戰的初期,抗敵劇社作為官方宣傳團體,在整個晉察冀軍區的政治動員中起到主導作用。隨著革命形勢吃緊,為擴大宣傳范圍,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劇社鼓勵各邊區開辦專業劇社和群眾團體。其中,第三軍分區的沖鋒劇社、第四軍分區的火線劇社以及平山縣抗日救國會成立的鐵血劇社等都是各分區的重要宣傳團體。在抗敵劇社的引導下,軍區各地紛紛建立宣傳團體,不僅有利于對當地群眾進行思想教育,動員生產和參軍,而且有利于收到更佳的宣傳效果,為更好地打好“邊區文化戰”做準備。
晉察冀革命根據地建立在華北地區的邊緣地帶,當地貧困落后,十分閉塞,邊區人民的生活也停留在較為原始的階段。聶榮臻曾在給毛主席的軍事報告中談到華北邊區的民眾狀況,“從政治上說:這個地區,過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舊的落后勢力與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比其他地區顯得特別落后,人民政治生活落后,沒有斗爭經驗,文化閉塞,造成了政治相當的守舊和落后,一般民眾,對于社會改革表現隔膜與冷淡,富于農業社會特有的保守觀念”[13]。由此可見,在晉察冀邊區開展對民眾的政治宣傳動員活動是尤為重要的。經過長期的動員與宣傳,抗敵劇社在豐富邊區人民物質與精神生活、凝聚抗戰革命力量、增強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可度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抗敵劇社自成立之初就承擔起邊區政治宣傳鼓動工作,積極動員邊區人民開展春耕、秋收活動。在八年全面抗戰中,抗敵劇社通過創作排演活報劇、相聲劇、歌舞等多種文藝形式向邊區群眾灌輸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政策,積極動員鼓勵群眾投入春耕、秋收生產活動,讓邊區人民認識到從事生產活動不僅是救國,同時也是自救。在抗敵劇社的宣傳指導下,各分區其他劇社也積極動員群眾進行生產,自上而下形成宣傳聯動,織密政治動員網,促進了當地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豐富了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此外,劇社成員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積極扎根群眾,投入到邊區生產勞作的大潮中去,不僅為生產增收、儲備抗戰物資貢獻一份力量,同時也拉近了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
李公仆曾這樣說道:“戲劇在晉察冀發揮了充分的效能,憑借著這一支有力的宣傳武器,教育了晉察冀1200萬民眾,提高了民眾的文化政治水平,發揮了民族精神,揭破了敵偽陰謀。在每一項工作上,戲劇不僅發揮了宣傳作用,而且起到了啟蒙作用?!盵14]由于晉察冀邊區是華北地區最偏遠落后的地方,不僅經濟水平落后,且群眾的思想開化不足?;诖?,抗敵劇社在表演戲劇傳播黨的先進思想、教化群眾的同時并沒有忽視戲劇、曲藝本身的藝術性和娛樂性,既愉悅邊區人民的精神,又豐富自身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邊區人民的思想解放與當地民主政治建設??箶硠∩绲耐窘洺椭鷺I余群眾進行創作和表演,其中的代表劇目《窮人樂》是抗敵劇社幫助阜平縣高街村創作的經典劇目。該劇反映八路軍到來之后,受剝削的群眾在我黨減租減息政策下,軍民合作起來,將生產和戰斗相結合,實現了農奴翻身做主人,逐漸改變邊區貧困落后的局面。為宣傳“雙十綱領”,抗敵劇社創作的說唱節目《王老五逛廟會》融合了京韻大鼓、單弦、河南墜子、數來寶、相聲等多種曲藝形式,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將政治思想貫穿于文藝表演中,幫助邊區群眾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政策,武裝其頭腦。同時,在宣傳動員群眾的同時極大地豐富了邊區人民的精神生活,促進了晉察冀革命根據地的文化發展。
毛澤東曾經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2]480抗敵劇社通過政治動員的方式將邊區群眾組織起來、凝聚起來、動員起來,形成強大的戰爭合力,為實現全民抗戰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查閱《抗敵報》不難看出,從創刊投入運行到抗日結束,抗敵劇社一直圍繞著動員群眾這一重要主題,無論是動員春耕、秋收等生產活動,還是動員軍民融合,或者開展對敵政治攻勢,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均體現了抗敵劇社強大的團結與凝聚能力。
在團結動員邊區群眾方面,抗敵劇社通過以革命戲劇為代表的多種文藝形式,積極動員群眾進行抗戰活動,激發了邊區群眾的生產熱情,以及兒童、青年、婦女的抗戰熱情,為全民抗戰注入新鮮活力。在軍民融合方面,抗敵劇社創作出如《子弟兵與老百姓》《跟著聶司令前進》等劇目,讓邊區群眾深刻體會到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政黨、軍民之間濃濃的魚水之情,在群眾中引起廣泛影響,群眾抗戰積極性顯著提高。同時,在抗敵劇社的積極引導下,晉察冀軍區各分區均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專業劇社或者群眾團體,自上而下逐漸形成軍區政治部與各分區的宣傳聯動網絡,動員了邊區群眾、士兵積極投身抗戰工作。
對敵開展政治攻勢也成為抗敵劇社政治動員的重要任務。毛澤東曾提出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我們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與我們的敵人進行斗爭。抗日戰爭中后期,抗敵劇社積極響應組織號召,深入敵占區,對敵開展激烈的政治攻勢,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邊區美好生活與敵方的黑暗生活進行對比,瓦解敵軍意志,在思想戰中徹底擊敗日偽軍,不僅增強了淪陷區廣大群眾抗日的信心,凝聚了革命力量,同時極大程度地動搖了敵軍軍心,突破了敵軍最后的心理防線,為我軍打贏“邊區文化戰”奠定了群眾基礎。
抗敵劇社在豐富邊區群眾物質與文化生活、凝聚全民抗戰力量的同時,極大地增強了邊區群眾對于中國共產黨的認同,這是中國共產黨組織動員群眾所達到的更深層次效果。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作為我黨克敵制勝的重要策略。在全面抗戰的八年中,在黨中央的領導與號召下,抗敵劇社深入群眾生活內部,在動員春耕秋收的同時創造出無數邊區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例如《到山的那邊去》《我們的鄉村》《光明贊》《反掃蕩》等,不僅改善了邊區貧困落后的面貌,同時也幫助邊區群眾認識共產黨,了解共產黨,獲得了邊區群眾的廣泛支持。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重要講話的指引下,劇社同志進一步深入群眾,“根據聶榮臻的指示有重點地‘下鄉、入伍’,較長時間同戰斗英雄、勞動模范生活在一起,相繼創作出《子弟兵與老百姓》等工農兵方向的戲劇作品,受到廣泛歡迎,同時也真正地將我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方針落到實處”[8]51。
在抗敵劇社的不懈努力下,邊區群眾廣泛認同并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政策,并將共產黨作為生活的精神支撐。以兒童團、青年團、婦女團為代表的抗戰民間團體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與革命軍隊通力合作,積極開展各項革命活動。在抗日戰爭吃緊時,淪陷區人民不顧自身安危,積極主動地幫助抗敵劇社成員向敵軍投放“慰問袋”,游說并瓦解敵軍意志,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貢獻。他們說“我們需要八路軍和共產黨告訴我們日子該怎么過”[10],展現了邊區群眾對我黨的強烈認同與支持。
抗敵劇社建立后,始終堅持專業性與大眾性相結合、藝術性與政治性相促進、主導性和影響性相統一,將生產動員、抗戰動員、軍民融合動員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和責任使命,為改善邊區人民生活、建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增強革命力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歷史中獲取經驗,無論是革命戰爭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都十分重視文化戰線建設,將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我國發展建設的重中之重。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面對經濟發展新形勢,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盵15]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文化建設提升到新的高度,這是協調“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樹立文化自信的關鍵一步。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16],為我國今后的文化建設事業指明方向。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戰線的重要作用并對文化產業建設、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文化交流融合以及構建大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出重要論述,對文藝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他強調:“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人民的重要戰線。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盵17]其中,尤其突出文化建設在處理少數民族事務中的重要作用,發揮好文藝社團的強大動員力量,聚民力,穩民心。他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眾中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特別要從青少年教育抓起,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錯誤觀點。”[18]被譽為“紅色文藝輕騎兵”的烏蘭牧騎便是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重要旗幟,數年來一直承擔著團結牧民、凝聚共識、服務人民的重要責任。
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堅定不移地進行文化建設,發揮文化的凝聚和動員作用,密切團結各族人民群眾,才能夠構筑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強大合力。雖然晉察冀抗敵劇社的政治動員與文化發展具有暫時性和針對性,但仍是中國共產黨文化戰線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經驗對于今后文藝社團、文化戰線的建設與發展仍然具有借鑒意義。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凝聚人民、動員群眾的不懈努力下,中國一定能夠乘風破浪,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