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記
前段時間,家里上小學二年級的“熊孩子”在做三八婦女節手抄報,手抄報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對孩子,你們默默付出;對家庭,你們關愛有加;對工作,你們積極努力;對社會,你們積極貢獻。三八女神節到了,祝你們節日快樂!
這幾句話雖然直白簡單,道出的卻是女性在家庭、社會不同情景下扮演多個角色的不易。今年2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表示:在推進性別平等的過程中,我們鼓勵女性走進公共領域,參與社會就業,卻很少鼓勵男性參與家庭事務,如此一來,造成了更多的不平等。因此,推進性別平等,不僅僅要鼓勵女性參與社會事務,還應鼓勵男性積極參與家庭事務。
看到這一建議,估計不少已婚男同胞都會啞然失笑:難道我們平時“含辛茹苦”做得還不夠多嗎?不好意思,從具體的數字來看,不少男同胞確實做得不夠多。2021年底的一組國內官方數據顯示,女性花在照料家庭成員、做飯、清潔、日常采購等家務勞動上的時間約為男性的2倍。
作為一名結婚后一直熱愛家庭勞動的“家庭婦男”,看到這個數據我還是有點吃驚,反思了一下,和媳婦從事家庭事務的時長以及勞動量相比,自己確實存在著不小差距。
而這一問題,顯然是個具有共性的社會問題。正像我們看到的,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就業機會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女性,通過自己的聰慧與努力,在家庭和職場兩個陣地施展才能、實現價值。但女性在承擔社會角色的同時,往往也擔負著更為繁重的家務勞動和育兒職責,這無疑“拖累”了女性走向社會的步伐,也不利于家庭關系和諧。
按照美國學者霍克希爾德的說法,對已婚男女來說,如果每天的全職工作被稱為“第一輪班”,那么下班后的做家務、照料兒女等工作則是“第二輪班”。“第二輪班”大多由女性承擔,但社會對它的價值認可,遠未達到應有的程度。
所幸,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論和認可“第二輪班”,如何更好建設女性友好型和生育友好型社會,也受到社會各界重視。比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蔣勝男表示,目前女性產假和男性陪產假之間的天數差異加大,可能加劇女性因生育遭受的就業歧視、加重女性育兒任務,所以不妨將男性陪產假也增加……
回到最初的問題,建設女性友好型和生育友好型社會,不是一日之功;但對每個家庭而言,性別平等的實現是真切具體的,是“伸伸胳膊動動腿”就能實現的。如今制度在創造條件,社會也在倡導相應的價值觀念,因此,尊重另一半、追求性別平等,不如就從家庭這一“最小單位”開始,從男性更多參與家務活動開始。洗菜、做飯、拖地,給二娃沖沖奶粉,給大娃輔導一下功課……大家都重視“第二輪班”,為實現最力所能及的男女平等而努力,相信家庭也會更和諧幸福。
“今天你做了什么家務?”如果男同胞們見面時,都能坦然談起這個問題,距離性別平等的實現,定會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