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科琴
(彝良縣洛旺苗族鄉農業農村和集體經濟發展中心,云南 彝良 657614)
彝良縣位于東經103°51′~104°45′、北緯27°16′~27°57′。氣候差異大,垂直差異明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但從河谷到高山區可細分為: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4 個氣候類型,西南部高溫少雨,日照較多;東北部多雨潮濕,日照較少。年平均氣溫13.4℃(縣城17℃),降水量774.6 mm;相對濕度72%,日照1 320.3 h。優越的地理位置與氣候因素使得該地區的綠肥種植情況較好。
近些年,農業生產中不合理使用化肥或使用偽劣肥的問題較為常見,不僅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影響,還導致土壤退化和污染問題嚴重。在彝良縣土壤污染風險調查中,云貴高原北部與四川盆地交接地區土壤存在Cd 污染的情況,其中農田耕層Cd 污染的平均含量為1.12 mg/kg。根據《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中的規定,該區域土壤污染等級為中度。為防治土壤污染,加快改善農耕層土壤環境質量,彝良縣大力推廣冬季綠肥種植技術,將冬季綠肥種植作為農業生產建設的重要項目,先后開展綠肥種植示范地建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研究冬季綠肥種植栽培技術對于彝良縣發展生態農業和提升綠色種植推廣服務水平有重要意義。
綠肥作物指含有氮、磷、鉀等多種營養元素及有機質的作物,可以用作肥料的綠色植物統稱為綠肥作物。綠肥作物既可以作為家畜的優良飼料,又可以作為農牧肥使用。綠肥作物可以種植在荒山荒地,也可以與主體作物套種、間種,還可以在空茬地單種、套種、混種、插種等。農田種植綠肥可就地漚肥,作為農田有機肥的補充,補充部分土壤有機肥不足的問題。此外,綠肥作物種植可增加土壤覆蓋面積,為農牧業、養蜂業發展開創良好的條件[1]。
隨著綠肥種植技術的成熟,冬季綠肥種植充分利用冬閑土地光、水分、養分等資源條件,通過埋青漚肥,為土壤補充養分,以減少農業生產中化肥的使用量。冬季綠肥種植栽培可與觀光旅游、生態農業建設等相結合,在改良土壤性狀、提升土壤肥力、促進作物增產、長期改善農業生態結構方面有著顯著的應用優勢。
常見的冬季綠肥種植模式有單種、插種、間種、套種、混種等。
單種指在一塊地上只種一種綠肥作物。單種模式常用于改善土壤環境和增強田間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在農田休閑期間種植綠肥種植,一方面可以提高對地表裸露面積的覆蓋率,另一方面具有保持水土和改善土壤結構的作用,對于增強農田有機養分意義重大。
插種指在主作物換茬期間種植一次性生長周期較短的綠肥作物。插種綠肥植物可以提高農田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主栽作物前或后插種生長期短而快的綠肥植物,提高土壤肥力,幫助下茬作物增產。
間種指在主作物的株行間與主作物同時種植綠肥作物。茶園、果園等常用間種模式。間種綠肥植物的目的在于實現農田養用相結合,通過綠肥種植為主作物提供養分,調控和改善土壤肥力,確保主作物根系能夠持續性獲得全面而充足的養分。
套種指在主作物種植之前或滯后種植的綠肥作物,分前套與后套2 種模式。套種與間種綠肥植物有著相似的功能。間種、套種可以在有限的作物田間空間內,提高對水、光、養分等資源的利用率,并利用綠肥作物提升土壤肥力,促進主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和利用。
混種指將多種綠肥作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或相間種植在同一地塊的種植模式。一般混種時不選擇同類綠肥植物作為混種對象,而是選擇豆科綠肥作物與非豆科作物進行混種。如燕麥和箭筈豌豆、紫云英與肥田蘿卜、紫云英與油菜等[2]。
彝良縣屬云南省,地處云南省東北部的云、貴、川三省結合部的烏蒙山區。境內多高山深谷,地勢高差較大。彝良縣土壤類型相對復雜,但貧瘠土壤較多,且部分土壤黏性較重。其中以土碳酸鹽類土壤較為普遍。由于土壤施肥不合理,彝良縣水稻一度出現鎘超標的問題。為提高農田產量,提升作物品質,提出用種植綠肥作物培地養地的方式建設高產農田。近年來,彝良縣已經充分利用當地的冬閑天和光熱資源推廣綠肥種植,2020 年彝良縣已建成13 個多功能綠肥示范田,并通過糧食作物與綠肥套種、間種的模式形成了綠肥種植產業優勢。截至2020年底,彝良縣已實現綠肥作物種植面積2 830 hm2,且綠肥長勢良好。利用綠肥作物種植,還和當地的休閑旅游相結合,開創出一種綠肥種植的新思路。
彝良縣部分土壤原本存在較為嚴重的重金屬污染問題,農業生態環境較為脆弱。通過選取紫云英、毛葉苕子、箭筈豌豆、光葉苕子、二月蘭、油菜等綠肥作物推廣冬季綠肥種植,許多地區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得到有效的改善,土壤肥力和Cd 生物活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已有的生產經驗來看,彝良縣冬季綠肥種植項目對當地生態農業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進一步改進冬季綠肥種植栽培技術,對解決彝良縣土壤金屬污染問題和發展生態農業意義重大[3]。
3.2.1 綠肥作物及品種的選擇
常見的綠肥作物有紫云英、苕子、田菁、草木犀、箭舌豌豆等。其中紫云英在水稻后期套種栽培中極為常見。紫云英也是云南彝良縣最常見的綠肥作物。本文以紫云英為例,探討其栽培的要點。紫云英品種的選擇要根據種植時間選擇。冬季種植紫云英要選擇植株高大、耐寒、綜合抗逆性強、抗病能力強且高產的優質品種。
3.2.2 種子處理
播前需要曬種、浸泡、殺菌。選擇晴天,將種子暴曬5 h左右,再用50%鹽水浸泡,去除癟粒、爛種、雜質等。處理好的種子與細砂按照1∶2 的比例混合擦種,可提高發芽率。還可以采用腐熟人尿浸泡12~24 h,然后與土壤按照1∶2的比例拌種催芽。與土壤拌種時建議先對當地土壤做測土配方,根據土壤實際條件添加鈣、鎂、磷等微量元素,以促進種子發芽。還可用根瘤菌+米漿+鈣鎂磷肥拌種,每1 kg種子用量分別為根瘤菌100 g、米漿0.5 g、鈣鎂磷肥5 kg。
3.2.3 播種
(1)播種時間。紫云英種子適宜萌發的溫度為15℃~25℃。一般與水稻套種時間大約在中晚稻收割前15~25 d 進行。具體播種時間結合當地氣候、天氣條件而定。播種時間不宜過早,也不宜過晚,過早易造成生長周期延長,過晚越冬苗則易受凍害影響。
(2)播種量。套種、間種時播種量1~1.5 kg/0.067 hm2,單種的播種量1.5~2 kg/0.067 hm2。
(3)播種規格。套種、間種應該做好中耕松土,做好茶園、果園等作物的修建,保持合理的播種間距。一般套種、間作可采用條播的方式,在茶園或果園中種植2~3 行,行距約20 cm,穴距約10 cm,每穴播種2~3粒,播種深度約4 cm。
3.2.4 水肥管理
紫云英喜濕喜溫,適應在15℃~20℃的氣溫環境和含水量24%~28%的土壤環境中生長。適宜在土壤肥沃、土質疏松的環境中生長。土壤含水量低于9%或高于36%時苗株易發生生長不良或死亡的情況。因此,紫云英播種后需要做好灌溉與排水管理工作,并適時追肥。灌溉以保持田間濕潤即可,避免田間積水。雨水較多時應及時排灌,防止爛根、死苗。出苗后每0.067 hm2施入100~200 kg 稀釋糞水。12 月中旬時每0.067 hm2追施350~450 kg 農家腐熟肥+25 kg 磷酸鈣。通過追肥來提高紫云英的抗寒、抗病蟲害能力。2月中旬—3月上旬每0.067 hm2按照15∶15∶15的比例施入復合肥8 kg,再用1/1 000的硼砂和0.5/1 000的鉬酸銨溶液作為葉面肥補施。或每0.067 hm2追加尿素3 kg、氯化鉀3 kg、灰肥150 kg,并噴施葉面肥補充硼、鉬等微量元素,以促進紫云英莖葉生長。
3.2.5 病蟲害防治
紫云英的病蟲害集中發生在春季。常見的病蟲害有白粉病、葉斑病、菌核病等,常見的蟲害有蚜蟲、薊馬、潛葉蠅等等。白粉病可用25%的嘧菌酯1 500 倍液噴霧防治;葉斑病可用10%的苯醚甲環唑2 000 倍液噴霧防治;菌核病主要發生在春季,可用50%多菌靈1 000 倍液噴霧防治1~2 次,每次噴藥間隔時間≥1 周,菌核病還可用70%托布津1 000 倍液噴霧防治;蚜蟲、薊馬用40%高效氯氰菊酯噴霧防治;潛葉蠅集中發生在早春,以幼蟲侵害嫩葉為主,可用40%樂果乳劑1 000~1 500 倍液噴霧防治,或用5.7%甲維鹽3 000 倍液噴霧防治[5]。
3.2.6 防凍防草管理
越冬紫云英幼苗易受凍害影響。在水稻收獲后可采用水稻秸稈覆蓋幼苗,起到保溫保濕、防凍害的效果。在紫云英幼苗生長到2 葉1 心時需要做防草處理。防草可選用高效蓋草能,每包兌水50 kg 噴霧防治。
3.2.7 其他田間管理
紫云英與水稻間種或套種時,苗期還需要做埋青處理。埋青時間在插秧前3 周進行。由于紫云英根系有根瘤菌,首次種植紫云英的地塊需要接種根瘤菌,以提高紫云英的返青能力。當紫云英鮮草水分下降到70%時可做埋青處理,也可以刈割紫云英上部2/3的鮮草作牧草,將下部1/3的根部做為綠肥作埋青處理。埋青前對地塊進行淺水層灌溉,同時每0.067 hm2施入生石灰50 kg,并采用拖拉機做耙磨處理。埋青后、插秧前7 d 秧田再次灌淺水,并為插秧做好準備。紫云英埋青作綠肥時,連作可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一般連作3年以上,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可提升至16%以上[6]。
3.2.8 收獲
單種或與果園、茶園套種的紫云英需要在果莢成熟期收獲。收獲時間選擇早上露水未干前整株收割,再曬脫粒。結莢初期的紫云英植株鮮嫩多汁,適合埋青、堆肥、漚肥。一般冬季種植的紫云英在4月下旬開始結莢。在結莢初期收獲后可直接翻耕埋青,或采收后加入生石灰漚肥、堆肥,或過腹還田。紫云英收獲時間宜早不宜遲,否則果莢完全成熟會發生退化或爆莢等問題。
紫云英可在茶園、果園內間種、套種,并通過種植紫云英來提高茶園、果園土壤覆蓋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并改善茶園果園的土壤肥力。通過利用茶園、果園間隙,合理密植紫云英,在不影響茶樹和果樹生長的前提下,利用紫云英的生長屬性改善茶園、果園生態結構,使紫云英與主體作物之間能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從而提高綠肥的應用效果,以及促進茶樹、果樹種植增產增效。
茶園、果園種植的紫云英可直接深耕后做埋青漚肥處理,使其轉化為茶樹、果樹的有機肥,并為茶樹、果樹提供豐富的氮、鉀、磷等元素。由于紫云英埋青后發酵有機酸的過程中會產生高溫環境,易對茶樹、果樹根系造成損害,在埋青處理時應該在距離茶樹、果樹根據約50 cm 的位置開溝翻耕埋入。
綜上所述,綠肥對于改善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建設生態農業至關重要。本文選擇紫云英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紫云英栽培的要點。在紫云英栽培時,選擇株形高達、綜合抗逆性好、抗病蟲害能力強的高產優質品種。根據種植模式及主體作物調整播種時間,控制好播量和播種規格,保證主體作物與紫云英能充分利用光、水、土壤等資源,促進紫云英生長,并通過埋青漚肥使紫云英轉化為有機肥源,為主體作物生長補充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