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連云港市贛榆經濟開發區小學,江蘇 連云港 222100)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對數學教學工作的高質高效開展存在直接的影響,因此,在教學改革中需要采取相應措施對存在的問題加以改善.發散思維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充分地認識到其重要性,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措施,融合創新性的教學理念,不斷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為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提供堅實的基礎.因此,本文針對基于發散思維的小學數學課堂創新性教學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因受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對于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主要是通過應用公式解答問題,雖然學生能夠應用公式進行應用題的解答,但是也只是套用公式對問題進行解決.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一味的講解,學生被動接受,雖然學生能夠認識對于問題的解答步驟是什么,但是卻不知道為什么這樣計算.另外,教師沒有給予學生自我思考的機會,導致學生逐漸養成教師講解記筆記,不講解就不總結、不思考的習慣,導致學生逐漸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對學生思維發散造成影響.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思維發散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解答,并引導學生使用多種方式進行解答,能夠鍛煉學生獨自思考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以思維發散為教學目標,開創多元教學模式,能夠為學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給學生全新的數學學習體驗[1].另外,在新課改背景下,對于學生的教育培養也不僅僅是教育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而是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能力,能夠通過多種思維方式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學以致用,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對數學知識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學生后續知識學習和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新課改理念下,我國大部分學校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工作,在數年時間內對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質量和效率均有所提升,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足之處:
因為傳統應試教育已經在我國沿用幾十年,在教育領域中根深蒂固,在短期內完全摒棄傳統應試教育在教師心中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切合實際的,但是也需要每一位教師積極參與到教學改革中.現階段,存在部分教師沒有對新課改理念加以充分的認識,認為教學工作創新僅僅是應用先進的教學設備,例如使用微課、MOOC開展教學工作,但是沒有改善教學目標,設計多元教學模式,沒有積極培養學生數學發散思維、獨立思考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工作,導致學生無法積極參與課堂,無法落實新課改理念下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導致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質量不佳.另外,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部分教師因為長期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味地以提升學生成績為主,并未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只是單一地進行教材文本知識的講解,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簡單的思考,甚至直接結合問題講解解題步驟,并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進行思考和發表自身想法,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不僅對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造成阻礙,同時因為多數的問題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分析,導致學生逐漸對教師產生依賴性,不愿積極地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以及發散思維的提升發展造成阻礙.
現階段,我國報考教師資格的人逐漸增多,說明我國愿意投身于教育事業的人逐漸增多,但是與此同時,報考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其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教師福利待遇的不斷提升,導致部分追求利益的人期望參與教育行業,但是其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引人深思.另外,大量年輕力量投身于教育行業中,為教育行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但是因為其教學經驗不足,職業道德觀念不足,導致師資隊伍綜合實力偏低,在開展數學教學工作時,教學內容的設計沒有完全結合教學目標,沒有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內容,知識重難點剖析不足,學生引導能力匱乏,導致教學工作的開展受到影響.最后,少數教師因為缺少良好的師德師風,自身態度不端正,認為教育工作只是普通工作,不愿提升自身素質,缺少奉獻精神,對于教案設計不上心,對數學教學工作的高效、高質開展造成影響[2].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單一通過教師進行知識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生養成自覺參與數學知識學習和探索的精神.在現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在開展某學時教學工作前,只是單一地介紹一下所要學習的內容,沒有分析所學習知識的作用,缺乏對學生的引導.任何教學工作的開展都是為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所服務的,數學課堂的開展同樣是教育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但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積極應用新型教學模式,但是沒有結合實際生活進行知識講解,無法有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另外,對知識進行講解時,過于糾結一種方式,缺少應用實際案例舉一反三,對學生發散思維培養造成阻礙.最后,在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雖然積極借助生活案例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分析,但是卻沒有對小學階段學生的實際生活閱歷加以考慮,所設計的生活案例和學生實際生活脫軌,導致學生更加難以接受,更不用提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了.
在新課改理念下,針對以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積極開創新型教學模式,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創新教學模式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合理設計導學問題,以學生為主體,在課中設計多樣性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加強對學生發散思維的鍛煉,促使學生養成形成數學素養.
為確保小學階段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并借助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課前問題的設計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課前預習;第二,課前導學.首先,教師需要借助“微課”等模式,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預習問題,讓學生在正式學習前便對相關知識有所了解,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對于預習問題的設計應當摒棄傳統形式化的預習,應當以提升學生發散思維為基礎設計問.例如在對“多邊形的面積”課前預習問題進行設計提出要求:學習了解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并結合長方形相關知識探究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預習課件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避免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存在困難,影響預習質量.通過課前預習,并借助問題不僅能夠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內容有所了解,同時應用問題和引導方式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發散思維.
課前導學的應用是讓學生及時收回思緒,吸引學生,為教學工作的正式開展提供保障.小學階段的學生愛玩,在上課鈴聲響起后,也存在部分學生無法及時調整狀態準備參與學習,思想還在思考課下的歡樂.因此,教師需要應用課前導學的方式吸引學生.例如對“多邊形的面積”內容正式講解前,學生已經通過預習對相關知識有所了解,教師采取情境創設教學模式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幫助小熊裝飾房子,但是小熊的房子占地是平行四邊形的,它不知道買多大的地毯,誰可以準確地計算出房子的面積,幫助小熊買地毯呢?”通過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讓學生被教師提出的內容所吸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后續教學提供保障.同時,因為地毯是長方形,問題中房子占地圖形是平行四邊形,需要學生進行不同的設計,在設計地毯鋪設方式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
求知欲是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參與數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進行“和與積的奇偶性”一課的講解時,教師首先需要在正式開展教學工作前設計有趣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習的知識,提出問題:“同學們,誰可以告訴老師什么是奇數?什么是偶數?”五年級學生都知道如何分辨奇數和偶數,但是缺少總結,通過知識回顧能夠為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同時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之后教師設計幾個簡單的計算題讓學生進行計算:3+3=,5+6=,7×7=,6×7=,8×8=.讓學生進行計算,并按照計算結果的奇偶性進行分類,并嘗試總結規律.之后學生進行計算,部分學生通過預習,結合實際案例能夠進行總結.總結結束之后教師再提出問題:“試著探討為什么奇數+奇數=偶數,奇數×奇數=奇數,偶數×奇數=偶數.”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討論.在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地融入學生中,對學生討論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在學生討論結束后以小組競賽方式回答問題.學生回答結束后教師帶領學生共同探討,舉例說明:“當3+3時,其中每個3都是2+1,當兩個3相加時兩個1相加為2,也就是說奇數中的1相加促使奇數+奇數等于偶數,那么同理6×7便等于6個7相加,因此,偶數和奇數相乘結果為偶數,而奇數和奇數相乘時因為多個‘1’,所以結果為奇數.”通過簡單的理論知識讓學生探索數學知識中的奧妙之處,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奇特之處,促使學生形成探索欲望,進而實現學生對知識學習產生濃厚的欲望,激發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能夠促使其養成數學發散思維,利用相關知識解決其他問題.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腦海中經常會產生天馬行空的形象,促使教師需要積極利用這一優勢開展數學教學工作.為學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與學生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拉近師生之間感情,扮演好“大朋友”的角色.另外,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娛樂教學、情境創設等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抽象數學知識,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數學知識[3].例如在進行“確定位置”一課的講解時,因為學生在以往的方向表示中多通過“左”“右”的方式,缺失方向感,單一通過教材知識學習東南西北方位很難進行有效的理解.在進行知識講解時,教師首先告訴學生在地圖上如何分辨東南西北:“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之后在教材中找到相關題目,讓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輪船在燈塔的什么方位?讓學生扮演燈塔和輪船,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方位進行辨識.之后由教師扮演燈塔,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學生扮演輪船,對自己在“燈塔”什么方位進行分析.學生通過自身感受對方位知識進行學習,能夠讓學生對方位知識進行更加深刻的認識.在情境創設教學結束后,教師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解答,在題目中加入輪船運動的條件,讓學生對輪船在燈塔的哪個方位進行分析,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普及一些迷失方向后如何判斷方向的技巧.例如,晴天時,通過結合時間觀察太陽方向判斷北方,或者觀察樹木樹冠長勢旺盛情況判斷南方,樹冠較密一方為南方.通過課后延伸,增加課外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夠進行其他知識的學習,促使學生日后積極投入數學課堂學習中.
“條條大路通羅馬”.對于數學問題的解決,同樣可以應用多種方式進行解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每一種解答方式給予充足的肯定,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的方式鍛煉學生發散思維.例如在進行“表內除法”一課的講解時,雖然學生只要能夠憑借記憶背誦“九九乘法表”即可,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然需要加強對學生發散思維的鍛煉.教師提出問題:“35÷5可以怎么表述?”學生普遍會回答:“將35分為5等份,每份是多少?”“35里面包含幾個5?”學生回答結束后教師進行補充:“35除以5商為多少?”“35是5的幾倍?”“5與哪個數相乘等于35?”“多少個5相加等于35?”從多個角度對簡單的除法計算題進行分析,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因為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本來很簡單的問題,但是問題設計迷惑學生,導致學生無法對問題進行有效的分析,同時在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時,相同的公式在不同的情況下所表示的內容也不相同,通過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數學知識進行了解,能夠促使其在實際解決問題時,發散思維,選擇最為便捷的方式有效解決問題.
情境教學模式是小學數學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全體學生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主動性,還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4].小學數學教師在運用情境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思維時,需要根據教學大綱、學生的興趣以及實際認知水平等,創建合理的教學情境,這樣才能夠最大化發散學生的思維,在具體的情境中掌握數學知識[5].在進行小數的性質教學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創建生活情境,例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有趣的生活問題:“同學們,誰能夠在6,60,600這三個數后面填上相應的單位,然后將這三個數連成一個等式?”學生會感到非常好奇,在課堂上激烈地討論和積極踴躍地發言,有的學生說:“老師,可以在后面分別填上米、分米和厘米,等式表示為6米=60分米=600厘米.”還有的學生回答:“老師,還可以在后面填上元、角以及分,等式表示為6元=60角=600分.”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表揚踴躍發言的學生.然后,小學數學教師接著提問:“同學們,能不能用同一個單位,將上面的等式連起來?”學生對小數的性質了解不全面,此時小學數學教師為學生列出新的等式,即6元=6.0元=6.00元,小數點后的0代表的是有效數字,在小數部分的末尾添加或者去掉任何數量的0,其大小都不會發生變化.如果將小數點向左移動n位,則數值會縮小10的n次方倍;相反,如果將小數點向右移動n位,則數值會增大10的n次方倍,即6.0=0.6×10=0.06×100.通過創建生活情境,設置問題,讓學生積極地探索,充分發散自身思維,逐漸形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和主動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對提升學生數學素養和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實際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自身教育理念,積極提升自身專業素質,應用新型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生成長規律和興趣設計引導性問題,鼓勵學生站在多個角度進行思考,鍛煉其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