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珂,耿文良*,單平義,姜兆遠,劉曉梅,高 明,艾 東,宋 雙,王 丹,孫烏日娜,張靜峰,王 娟,劉福生,徐世艷*,洪繼勇
(1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長春 130033;2 公主嶺市松遼農業科學研究所,長春 136100;3 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長春 130033;4 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遼寧 盤錦 124010)
水稻品種松遼777,是公主嶺市松遼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遺傳育種北方早粳晚熟品種選育技術課題組針對北方稻區早粳晚熟生態區域在生產上對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水稻新品種的需求,于2009 年立項研究選育,2021 年通過內蒙古自治區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株型理想、源庫協調、豐產性和穩產性好、田間水平抗性強、抗倒、耐寒、活稈成熟,綜合性狀優良,是適于吉林省中熟稻區、內蒙古中晚熟稻區、北方稻區早粳晚熟生態區域種植的優質品種,需≥10 ℃積溫2 700 ℃左右。
公主嶺市松遼農業科學研究所于2009 年夏以優質、綜合農藝性狀優良的(松遼M26/綏粳4)F1為母本,以豐產性、抗逆性強的眾禾1 號為父本,雙親配組,有性雜交,當年秋季收獲F0代種子189 粒。F1~F5代低世代材料單本插秧,2010 年F1代與雙親比較鑒定真偽;2011 年F2代株系分離,選拔優良單株;2012~2013 年F3~F4代入選種圃;2014 年F5代材料在人為因素逆境生態環境條件下進行豐產性、抗逆性、適應性等綜合性鑒定試驗,集團混合選拔優良單株。2015~2017 年F6~F8代綜合性狀穩定的高世代材料同步進行所內品比圃試驗與所外穿梭育種試驗,叢插秧、設對照品種、栽培技術近似生產田,3 a 試驗結果表明:品系代號松遼777,表現豐產性、穩產性好,抗逆性強、品質優良、適應性廣,綜合性狀優異,超過對照品種吉玉粳及其他姊妹系;在所內品比圃產量試驗中平均產量630.0 kg/667 m2,比對照品種吉玉粳增產9.76%;其所外穿梭育種試驗15 個點次平均產量625.9 kg/667 m2,比對照品種吉玉粳增產8.93%。2018~2020 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2020 年完成試驗年限與程序、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均符合審定標準。2021 年通過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蒙審稻2021013 號。
一是在改進常規水稻遺傳育種系譜法選育[1-2]的基礎上,對綜合性狀穩定的高世代材料同步進行所內品比圃試驗和所外穿梭育種試驗,獲得了科學、準確、可信度高的試驗數據,提高了選育進度,有效地縮短了選育周期,使選育成果在種性最佳、抗逆性最強、生育最旺盛期應用于生產,得以發揮其最大增產潛能,且延長了成果在生產上的使用年限。
二是選育親本科學,雙親配組準確,親本地理血緣關系遠緣利于雙親優勢遺傳基因與有利遺傳基因互補聚合重組新結合體,為育成新的科研成果奠定了技術基礎,提高了育成新品種科技含量,株型理想、源庫協調,光合作用率高,積累有機物質時間長,增加生物產量,結實率高,增產增效,效益顯著。
三是明確了松遼777 的吸肥規律,通過施氮肥試驗研究得出松遼777 生育階段底肥、蘗肥、穗肥、粒肥的貢獻率分別為11.1%、30.2%、12.1%、6.1%,制定了科學合理平衡施用氮肥的運籌技術體系。
四是建立松遼777 優質高產綜合配套栽培技術體系,為北方稻區適應種植區域應用該品種、進行生產推廣等提供了技術支撐。
五是稻米品質優良,米質比對照品種吉玉粳提高兩個等級。
在2018~2019 年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中,2 a 平均產量576.0 kg/667 m2,比對照品種吉玉粳平均增產2.85%。在2020 年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中,平均產量578.1 kg/667 m2,比對照品種吉玉粳平均增產15.8%。
2019~2020 年,在吉林省中熟稻區進行大面積引種試驗,平均產量600.1 kg/667 m2,比對照品種吉玉粳平均增產9.07%。
2019~2020 年,在北方稻區早粳晚熟生態區域遼寧省開原及鐵嶺、黑龍江省肇源、河北省隆化、陜西省榆林等地試種,平均產量587.4 kg/667 m2,比對照品種吉玉粳平均增產8.46%。
2020 年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采用苗期分菌系人工接種、成株期病區田間異地多點自然誘發對松遼777 抗稻瘟病性進行鑒定,結果表明松遼777 對苗瘟表現中抗(MR)、葉瘟表現抗病(R)、穗瘟表現中抗(MR)。田間試驗表現抗紋枯病、稻曲病。
2020 年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糙米率84.4%、精米率75.0%、堊白粒率3%、堊白度1.1%、籽粒長寬比1.6、直鏈淀粉含量17.9%、粗蛋白質含量6.26%、膠稠度76 mm,食味品質85 分,米質指標符合國標二級優質米要求。
幼苗葉綠色,葉片寬窄適中,秧苗健壯挺實有彈性,易分蘗,白根多。株高97.6 cm,株型收斂,光合作用率高,利于增加生物產量。分蘗力強,平均分蘗4.8 個/株。成穗率80.7%,平均穗長17.4 cm,散穗形,平均146.1 粒/穗,結實率87.6%,谷粒橢圓形,無芒,穎及穎尖黃色,千粒重22.5 g。
中抗稻瘟病,抗紋枯病、稻曲病,較耐氮肥,稈硬抗倒,抗逆性強,耐寒,活稈成熟,籽粒飽滿,呈秋優型生育態勢,適應性廣。在北方稻區早粳晚熟生態區域,出苗至成熟生育期135 d,需≥10 ℃活動積溫2 700 ℃左右。
4 月上中旬播種,大棚旱育苗,播芽種250~300 g/m2,培育壯秧,做好棚內濕度、水分管理。
5 月中下旬插秧,行株距30 cm×(16~17)cm,基本苗3~4 株/穴,保證20 穴/m2以上,基本苗5.5 萬~6.0 萬株/667 m2。
合理平衡施肥。純氮12 kg/667 m2,按底肥∶蘗肥∶穗肥=5∶3∶2 的分配比例施入。純磷6.7 kg/667 m2,全部用作底肥。純鉀5.3 kg/667 m2,70%作底肥,30%用作水稻拔節期追肥。
插秧前本田整地結合翻耙施足底肥,整地質量要達到“地平如鏡,泥爛如羹”。灌溉方面,花達水或淺水插秧,插完秧后要徐徐澆灌,防止漂苗影響插秧質量[3];秧苗返青分蘗期保持3 cm 淺水層;孕穗期深水灌溉,保持5~6 cm 水層;灌漿期保持2~3 cm 水層;生育后期灌溉干濕結合,以濕為主;收獲前15~20 d 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