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村的“空心化”和老齡化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也影響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大力培養青年農民,關心老年農民,讓農民能夠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效益,讓鄉村成為集聚人氣的沃土,讓農村的田野充滿希望和活力。
培養青年農民要有緊迫感,要像脫貧攻堅、精準扶貧那樣,既要有力度,又要精準?,F在從事農業的主力軍是“50 后”和“60 后”,“70 后”是補充??梢栽O想,再過十年、八年,當“50 后”和“60 后”退出農業生產時會出現怎樣的情景?早在2014 年,原農業部就啟動了每年培訓100 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的工作,經過多年努力,這項工作取得一定效果,但需要精準化。比如,可以開展青年農民培訓計劃,每個行政村培養10 名左右的年輕農民,對他們的年齡、從事耕種或養殖的規模做出規定,實行精準培訓,每年給予資金獎補,使其收入不低于城市務工收入。這樣,當“50 后”和“60 后”退出農業勞動時,全國將有六七百萬名高素質的、真正扎根農村的農民在農村(全國有50 多萬個行政村),有這樣一個群體的支撐,我國農業就可以平穩實現接班。
要關心老年農民。在農村“空心化”的大背景下,農村的“老來難”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可以說比城市要嚴重得多。年輕人看到這種現狀,無疑增強了他們離開農村的意愿,加快了他們離開農村的腳步。如何照顧好農村老人,不少地方做出了積極探索。比如有的地方增加了養老金;有的地方改善了醫療條件;有的地方擴建養老院,加大了集中養老的力度;還有的地方搞起了老人食堂等。服務農村老人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先易后難,量力而為,應當作為鄉村振興的一件大事來抓。
說一千,道一萬,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具體來講,就是鄉村要能留住年輕人。當前的問題在于,由于缺技術、缺資金、缺市場信息等原因,農民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僅沒有增強,反而在不斷弱化。在他們眼里,農村田野吸引力嚴重不足。以養殖業為例,這個行業本來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但在2004 年前后發生的禽流感、2008 年的“三鹿奶粉事件”、2017 年的非洲豬瘟等事件影響下,很多養雞、養牛和養豬農戶都退出了,如今更多的是企業在唱主角。我國養豬、養雞、養羊和養牛等的年產值在3萬億元左右,真正落到農民手中的只占少部分。過去農村過春節貼春聯,通常把“五谷豐登”貼在糧囤上,把“六畜興旺”貼在豬圈的門上?,F在,“六畜興旺”與農民的關系可謂若即若離。農民如果不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那么增收的渠道就會變窄,農業問題可能一時解決了,但農民問題還依然擺在那兒。養殖業是如此,種植業也出現了類似的苗頭。有的企業下鄉,大面積、長時間承包農民土地,有的雖然是開展第三方服務,但在服務過程中、在方便農民的同時,也擠壓了農民增收的空間。對此,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采取的是“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比如,丹麥的農戶養奶牛,每個農場一般養200 至300 頭;養豬的每個農場一般有2000 至3000 頭,充分考慮環境吸納能力和農場主的勞動力情況。需要的服務大都是通過合作社提供。農場主基本都能過上中產生活,農村自然環境優美、社會穩定,農業在世界上還具有競爭力。
筆者認為,在制定政策時應統籌發展現代農業與農民就業問題。應鼓勵發展家庭養殖業,對其環保要求不應與企業畫等號;各級政府的農業補貼,應更多更精準地補貼到青年農民身上;政府可以通過收買方式,從退出農戶手中把土地承包經營權無償交到青年農民手中,使他們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空間;對青年農民的農機補貼比例應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