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設施(nuclear facility):需要考慮臨界安全(核安全)問題的規模生產、加工、使用、操作或貯存易裂變材料的設施,包括相關的構筑物和設備。核設施包括鈾濃縮廠、核燃料元件生產廠、研究堆(含次臨界和臨界裝置)、核動力廠、乏燃料貯存設施和后處理廠。
從科學技術上說,核設施是不包括輻射設施的,核設施與輻射設施存在明確差別,核設施既有核安全問題也有輻射安全問題,而輻射設施只存在輻射安全問題而沒有核安全問題。社會上存在混淆核設施與輻射設施的差別,是由于沒有把科學技術上的區分和行政法律上的處理區分開來。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術語核安全和輻射防護系列2007年版中,核設施的定義是:生產、加工、使用、處理、貯存和處置核材料的設施,包括相關建筑物和設備。雖然在該文件中還同時給出了核設施的另外兩種定義:①生產、加工、使用、處理、貯存或處置核材料的設施,包括相關的建筑物和設備,這種設施若遭受破壞或干擾可能導致顯著輻射或放射性物質釋放。②在需要考慮安全水平的基礎上生產、加工、使用、處理、貯存或處置放射性物質的民用設施及相關的土地、建筑物和設備。但該文件明確指出,這兩種核設施的定義僅分別用于《核材料和核設施實物保護公約》和《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在其他地方應避免使用。因此,放射性廢物的處理和處置設施屬于輻射設施而不是核設施。但考慮到放射性廢物的處理和處置設施具有大量放射性物質,為加強對放射性廢物的處理和處置設施的安全監管,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中明確核設施包含放射性廢物的處理和處置設施。
需要說明的是:①與反應堆位于同一場址并與反應堆運行直接相關的貯存、操作和處理放射性物質的設施,如乏燃料水池,屬于該反應堆的附屬設施,不需要單獨申領核安全許可證;②在反應堆關閉并轉移所有乏燃料后,原設施就不再是核設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