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閔蕭
短視頻、網絡直播等互聯網應用,大大拓寬了個人價值實現的空間。但參與其中,每個人都得把握好邊界。
近年來,不少醫務人員成為網絡紅人,甚至參與直播帶貨。但帶貨產品質量良莠不齊以及隱藏的法律風險,讓這一行為引發爭議。對此,國家衛健委等九部委印發通知指出: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某電商平臺也宣布,關閉醫療健康類認證創作者賬號的商品分享功能。這為醫生直播帶貨敲響警鐘。
網絡直播的興起,給不少醫生帶來了展示專業形象、科普醫學常識的渠道。這個過程中,一些醫生逐漸成長為網絡大V,走上了邊科普邊帶貨之路。
理想狀況下,網絡平臺上涌現更多如醫生這樣的專業人士,有利于提高網絡空間的信息質量。一些醫生以帶貨的方式謀求“知識變現”,也并非不能理解,部分消費者也樂于為專業人士帶貨買單。
但現實中,醫生帶貨行為沒那么簡單。一方面,當大V遭遇利益誘惑,是否能夠保持專業和中立,相當考驗個人的定力。比如,個別醫生為了利益最大化,會不會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和大眾信賴,向消費者推介質量不過關的產品?
此外,醫生即便可以在選品上把控,也很難兼顧發貨、物流、售后等環節。也就是說,醫生的專業身份與其帶貨的“專業性”,往往是兩回事。對此,消費者也應該避免盲目信任醫生帶貨。
另一方面,多數醫生在專業身份之外,往往還有一層職務身份,這就涉及到是否會濫用職務影響力,以及是否會影響到本職工作。比如,某個頂級醫院的專家直播帶貨,他的市場公信力和號召力,很難撇開他的職務身份。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職務身份變現。并且,一旦出現問題和糾紛,還可能導致醫院形象受損。
可見,對醫務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予以限制,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當然,“利用職務、身份之便”到底如何科學界定,需要加以明確。比如,是不是醫生只要在網絡直播空間不展示自己的職務身份就不算?還是一概認定但凡在公立醫院工作的醫生,都不能參與直播帶貨?這需要更細化的約束機制。
事實上,不光是醫生,利用職務身份帶貨,或是謀求流量變現,都應該慎重。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因為反詐宣傳而走紅的警官老陳就曾因為在直播中收到巨額打賞而遭遇網友質疑。這背后是一個法律常識,那就是公務員不得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
很多人以職務身份帶貨或是以其他方式流量變現的邊界,可能并不像嚴禁公職人員帶貨那樣明顯,但都應該把握好分寸。比如,它可能涉及當事人與工作單位之間權利與義務的約定。是否會影響到本職工作,是否會對工作單位造成不利影響,是否與職業操守相沖突,這些都應該有預判,否則,很可能帶來不可控的風險。
網絡直播大大拓寬了個人價值實現的空間,但參與其中,每個人都得把握好邊界。是否會與職務身份產生沖突,就是必須要考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