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玉
鶴壁能源化工職業學院,河南 鶴壁 458030
經濟法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環境下對社會關系做出法律規范的科學,學好經濟法是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監督和自我保護的有效途徑。但經濟法這門學科本身有一定的難度,知識大多較為抽象,對于缺乏一定社會經驗的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教師可將案例教學法融入進來,為學生創造特定的情境,從而將知識點應用到案例當中,在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同時,還能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
同很多法律類學科一樣,經濟法在學科形式上以理論知識為主,由于這一學科特點,導致逐漸形成了以教師為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注重法律原理和概念的講解,忽視了法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導致學生一門心思死記硬背,對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更容易忘記。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思維水平和分析能力的提升,更將學生的思維禁錮在課本中,很容易形成枯燥呆板的課堂氛圍,導致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
處在校園象牙塔中的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與法律相關的問題,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也關注較少,所以當遇到課本上大量抽象的法律條款時,腦海中并不能深入理解其中原委,在這樣的背景下,案例分析法逐漸進入了教育工作者的視野。通過引入案例分析法,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凸顯,在生動具體的案例中,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案例中的問題,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了鍛煉,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逐漸提高了。
但如何恰當地使用案例分析法,讓這一方法的優點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是很多教師面臨的問題。選擇的案例與學生生活的距離遠近、與學生學習內容的關聯程度以及課堂上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時間分配等因素,都將影響教學質量,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經濟法的教學中,通過案例分析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方便記憶,更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分析能力,這些優點是傳統教學方法不具備的。所以教師在案例的收集方面也要貼合教學內容,才能提高課堂質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2]。
合適的案例能讓課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對教師在選擇案例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渠道收集案例,例如,從法制欄目、近期報紙期刊、法制類書籍、影視劇情等方面精選案例,將案例中的特有名稱隱去,節選出與課程知識相貼合的事例,應用到教學過程中。這樣的事例更具有實戰性,可以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站在案例主人公或法官的角度分析案件,幫助學生及時消化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學習經濟學的學生日后大概率會從事法律相關工作,提前帶領學生分析實戰性強的案例,讓學生提前體驗工作氛圍,積累相關的經驗,對學生日后的發展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經濟法是用來約束實際經濟行為的法律,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和時效性。在我國經濟體制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經濟法也隨著發展進程進行了多次修改。這就需要教師具備敏銳的反應判斷能力,及時剔除陳舊的、不合時宜的案例,盡量選取近年發生的案例,避免陳舊的、有爭議的案例,從而方便學生結合最新的法律法規展開分析和學習,幫助學生緊跟時代步伐。
教師在選擇案例時不是大海撈針,而應該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案例的針對性主要體現在符合教學大綱和教材知識范圍,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靈活運用,在教學中應該讓案例教學法發揮其特有的作用,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案例無論從案例的模式、分析的邏輯、結論的呈現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堂需求,呈現不同的案例形式,甚至有些案例不需要得出最后結論,只注重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訓練即可。通過案例教學法設置一定的情境,賦予學生不同的角色,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鼓勵學生在公眾面前講述和分析問題,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臨場發揮能力等綜合能力,為學生步入職場奠定良好的基礎。
案例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比較受到學生的歡迎,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相對復雜的法律知識,并且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所以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避免灌輸式教學,積極引入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的案例,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案例,提升學習效率[1]。
例如,在勞動法律制度的教學中,教師要對勞動合同的訂立和效力、合同的履行和擔保、勞動爭議的處理、勞動合同的終止等方面進行教學,這部分的內容較多,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與學生以后的工作生活相關的案例,引起學生的注意。例如學生進入職場后的勞動合同問題:如某公司不給員工上社保是否違反了《勞動合同法》;員工上班時間生病造成后遺癥的,是否應認定為工傷;如果公司出現違反勞動合同的行為,無故降薪、解約時員工應該怎么辦等問題,在啟發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還向學生灌輸了正確的法律意識,鼓勵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善于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再例如,學習經濟法的很多學生以后會從事會計相關工作,在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引用會計工作中常遇到的業務問題,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會計相關法律條例。在學習票據法律制度時,以會計工作為例:如果發現票據被涂改該怎么、偽造票據應承擔什么責任、因工作人員失誤導致票據丟失怎么辦等問題,激發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掌握票據的簽發和補救措施,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與此同時,教師也可根據教學需求自己編制案例,在原有案例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改編一些更具針對性的案例,當然這就對教師的專業技能有較高的要求,對各個知識點融會貫通,才能編制出更加貼近課程的案例。
學生在經濟法的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經濟法的理論學習為案例實踐奠定良好基礎,案例實踐又是對基礎知識的再次鞏固,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為幫助學生進行良好的知識遷移,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的案例應盡量貼近生活。
例如,在學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價格法律制度時,教師可以對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小案例進行分析,例如商家宣傳虛假信息,導致消費者購買到假冒偽劣商品時,消費者應該如何維權?網購時商家拒絕實行七天無理由退貨怎么辦?購買的電子產品頻頻出現故障,商家只修不換,嚴重影響產品體驗該如何處理?通過對與生活貼近的問題、甚至是同學們切身經歷過的糾紛進行分析,不斷鞏固知識點。同時鼓勵學生回看每年的“央視3· 15晚會”,并在課堂上進行深入討論、分析,包括消費內幕、商家促銷圈套和新型消費模式等,將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問題作為教學案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更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專業素養。
再例如,在進行《公司法》和《勞動法》的學習中,學生自身就是教學案例。假設某同學畢業后要自主創業,哪些類型的公司容易面臨哪些問題,在與競爭對手之間出現法律糾紛時應該如何處理等,這些與學生切身相關的問題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
另外在選取案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選取的案例應該進行合理的分類取舍,堅持選用典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法理;第二,應選用與理論符合的案例,避免強詞奪理誤導學生;第三,要選用簡潔明了的案例,避免學生在閱讀和理解案例時浪費時間,影響學習效率;第四,應選用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案例,避免社會陰暗面影響學生。
我們鼓勵教師在課堂上引入案例分析的同時,還要提醒教師注意課堂的時間分配,引入大量的案例會影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如果基礎知識占比過大,也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影響教學效果。
良好的時間分配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所以教師在使用案例分析法時,應該重點把控課堂結構。以每節課2小時為例,從對案例的鋪墊,到案例的理解和解讀,再到分析問題、討論問題,最后帶領學生共同解決案例,得出結論,整個過程要控制在1個小時以內,否則就會使課堂節奏較為緊張,較多的案例會沖淡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課后僅回味著案例的故事情節,影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偏離了經濟法教學的主旋律。
選擇合適的案例后,合理的應用也是重中之重。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規劃好使用案例的細節,避免生搬硬套,擾亂學生思路。
首先,教師應在課堂的前半部分進行理論知識講解,在講解過程中要合理歸類,突出要點,特別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要重點標出,加深學生印象。然后引入課前準備好的案例,對字數較多的案例要用簡短的語言概述,避免耽誤課堂時間,浪費學生精力。
其次,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考慮分析,引導學生應用剛剛學過的知識,逐步解決案例中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法律制度》章節時,教師可以舉例說明不同類型公司的概念,并挑選幾個當地出名的企業,對這些公司的構成進行分析,假設他們在遇到相同的糾紛事件時,因為公司結構的不同,會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剛剛所學的基本概念。在學習《外商投資企業法律制度》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中方和外方的投資人,講解這類公司在投資、合資、合作方面的不同法律制度,營造出社會化的氛圍,讓學生從第一主人公的角度理解法律原理。學生在案件分析的過程中,不斷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最后,教師針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行整合,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對剛剛學生的分析過程進行評價,把學生對案例的關注轉移到對知識本身的關注上,避免本末倒置。
案例分析法不僅限于教師的課堂描述中,還可以從模擬走向實踐,帶領學生從傳統的課堂學習走到實踐中來,幫助學生提前接觸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積累社會經驗和專業知識,逐步適應社會工作環境。
首先,學校可以與當地的法院合作,將法院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例如在學習《民法典》時,教師可以聯合第二課堂,帶領學生去真實的法庭上旁聽,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對《民法典》的理解,對合同的效力、履行和擔保等方面有更加具體的了解,學生不僅能學習到法官對于案情的分析過程,還能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法律的嚴謹和威嚴,提高學生對法律的敬畏之心。其次,在校園內部組織模擬法庭,學生們根據教師布置的案例設置角色,不同的當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對案件進行闡述和分析,用法律條款維護自身權益,最終對案件進行裁決。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體驗到案件分析的思維邏輯,從而提高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最后,學校應積極鼓勵學生組建法律興趣小組,目的是通過興趣小組在全校范圍內定期舉辦經濟法相關宣傳活動,展示和解析最新經濟法的動態,幫助學生一直站在經濟法的前沿,從而營造出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存的學習氛圍。
綜上所述,案例分析法對經濟法教學有著極大的優化作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還能鍛煉學生在實踐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針對課程某章節的內容自行搜集案例,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通過多樣化的渠道整合素材,最后在課堂上為同學們積極展示案例、細致分析其中經緯、合理解決問題,最終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育工作中要圍繞案例教學法不斷創新,找到一種適宜教師本身,也適宜學生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不斷優化經濟法的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