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 劉忠國
(1.南京博物院,江蘇 南京 210016;2.內蒙古集寧師范學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99)
我國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資源種類繁多、內涵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確保保護價值與效能,需要在觀念上采取開放式的深層次保護措施,不能像物質文化遺產那樣采用靜態隔離封閉式保護。研究文化遺產活態保護內涵,通過傳承性、活態性、旅游化和生產性等保護措施才能傳承大運河沿線特色文化遺產。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長期以來都采用靜態保護方式,而對于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其精神內涵,通過各種活態傳承方式進行保護。尤其在傳承后繼乏人、傳承意識薄弱現狀之下,一定要提高對傳承人的關懷與保護力度以及傳承技藝的重視程度,人亡藝絕是非常可惜的。政府要轉變傳承人的“自發”保護為有目的性的政府“自覺”保護,重視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部精神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性保持,最好是在其本真性的基礎上進行整體性的有序傳承。我國大運河沿線的非遺處于不同地域、種族和背景之下,其在交流、共享和傳播過程中處于一種活態流變狀態,保護和傳承也在不斷變異,活態保護措施要與時俱進,融入時代特點和國情因素。
很多非遺具有活態與流變的本質特征,活態傳承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和非遺存活的生命力,而流變的特性決定著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要創新發展,用可持續發展眼光弘揚特色文化遺產,注重“以人為本”,通過保護觀念的創新、立法和制度建設、資金投入、產業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才能真正活態傳承和弘揚我國大運河沿線的特色文化遺產。
傳承有序主要包括歷史的一貫性、技藝和文化內涵的穩定性。大運河沿線特色文化遺產的歷史過往、文化記憶與文化遺產技藝的傳承,都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和個體得以持續傳承,業已形成了縱橫交織的經緯鏈條。大運河沿線孕育出來的文學與各種藝術,并成為歷史長河中的細沙,以文化遺存的方式成為家喻戶曉的內容。通過集體和個人的方法進行文化遺產傳承,也可以通過家族父子和師徒相授等方式完成傳承,在持續的有序傳承鏈條中,追蹤文化遺產本源和流程變動趨勢,能為歷史真實發展提供基礎。例如,無錫惠山泥塑擁有傳統的手工藝,泥塑傳習任務中,民間藝人從未得到過官方和上層文化的重視。他們所掌握的泥塑傳統技藝一直以來都通過大腦的記憶一代代傳承下來。還有唱腔婉轉細膩的昆山昆曲、典雅輕俏的揚州揚劇、濃麗古雅的蘇州桃花塢年畫、精巧典雅的園林、玲瓏的玉雕工藝、構思巧妙的惠山泥人、精致典雅的蘇繡等文化遺產的傳承(圖1),無不是通過民間藝人的記憶和活態傳承得以持續發展的,都依靠自身的生命力和持續的傳承方式,最終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并且產生一種文化遺產保護歷史一貫性。向云駒提出:“傳承實際上是一種延續,即民間文化保護最大的價值和意義。”①

圖1 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運河沿線特色文化遺產在其時空不斷變幻過程中,內容和形式也都在不斷演變著,但其文化內涵和基本技藝卻一直未變。在傳承過程中人的決定性因素和有序的傳承方式,讓這些文化遺產都能保持其穩定性和基因的純正特性。例如,天津的楊柳青和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年畫的畫樣和版樣都在不斷創新和變異,但工藝制作流程卻一直未能改變,其祈福納祥與驅災辟邪的文化內核也一直未變;昆曲在傳承演繹過程中不斷融合了花鼓燈、南曲、北曲、南北合套曲、山坡羊、山桃紅和綿搭絮等曲調,融合了“豁”“疊”“擻”和“嚯”等唱腔手法,但昆劇的抒情性、動作的細膩性、歌舞結合的巧妙性與和諧性等特點一直未變,其蘊含的濃郁生活氣息和文化內涵一直不變。正因為它們在誕生之時就已經具備了獨特的文化基因和記憶,具有一定穩定性的文化內涵,才不會被另外一種文化形式取代,這是它們得以區別于它類的“根”,否則就會失去其獨特的個性和持續發展的內動力。
大運河沿線特色文化遺產豐富多樣,如淮海戲、金湖秧歌等非遺,王致和腐乳、六必居醬菜、王麻子剪刀、天津十八街麻花、河北衡水內畫、山東德州扒雞、曲阜楷木雕刻、泰山水陸畫等大量的非遺產品,這些文化遺產在其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都保留了其本真性。所謂本真性,實際上是真實、原生歷史文化信息表現,只有關注和尊重這些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才能保護其本真性。很多非遺承載著運河兩岸歷代生活制度和行為規范內涵,許多非遺大都是以口頭傳承形式流傳下來,勞動人民可利用口傳心授、約定俗成等方式進行傳承,進而反饋民生價值,傳遞民生情感態度;眾多文化遺產實際上屬于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魂和民族根,也是現代文化發展不竭的源泉。那些脫離本真性的文化遺產傳承也只能是外表光鮮而內無神韻,沒有任何生命力可言。發掘大運河沿線特色文化遺產蘊含的價值觀念,通過活態保護其本真性,保留大運河文化遺產歷史信息、文化價值,有助于提高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有效地防止偽遺產占用可貴的保護資源。
活態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一個全面的、多層次的模式,以此彰顯人類文化豐富性、多元化等特點。所謂整體性保護就是對文化遺產傳承人和生態環境的綜合保護。目前,保護工作存在條塊分割、點面斷裂、整體規劃缺失、難以形成整體聯動等問題,整體性保護就應當防止單純的文化碎片化的保護。由于缺乏文化整體性的理念,人為地把它分割開來造成形式上的保護,實際上卻破壞了這些文化遺產固有的整體風貌和價值。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趨勢要求必須堅持整體性保護原則,不能將這些文化遺產從大運河生存環境與背景中割裂,進而判斷自我更新和創造力。活態保護要尊重其內在文化的豐富性和生命特點,更要注意它們依賴的構造性環境,關注它們存在方式和存在過程(圖2)。

圖2 大運河沿線歷史街區整體性保護
很多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被置放于博物館實施靜態保護,將觀賞者穩定在固定空間中,感受時空距離,使歷史與現實通過博物館空間進行隔離。而那些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通過心口相傳的活態形式得以傳承下來的,實施活態保護就需要在原生環境中保存和發展。非遺文化活態保護的核心是再創造力的確定、判斷核心價值觀念、文化建設系統工程。大運河沿線特色文化遺產都是在變異中求生存、在實踐中獲發展的,非物質文化再創造性是一種生長著的文化,生長性就是不斷地創新與發展。因此,對于生長著的非遺進行活態保護,就必須弄清楚它的生長要素與再創造點,進行吐故納新的傳承。非遺價值體現在認同感、親和力與凝聚力之上,集體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非遺原創力可以給當代文化建設系統工程提供“源頭活水”。另外,共時性和歷時性的非遺保護對象,并且遵守生活文化、表達個性特點、多樣性特點等基礎邏輯。
那么如何進行活態保護?第一,要盡快建立大運河特色文化遺產信息庫,盡快制定整體保護規劃,盡快形成完善保護體系。第二,規范非遺旅游作用機制,如提高非遺保護文化自覺性,強化非遺旅游資源開發效果,完善非遺開發保護激勵制度,提升對非遺傳承生態環境的保護效果。第三,積極推動非遺保護體系創建工作發展,并開展運河沿線特色文化遺產調查工作,吸引更多的參與者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健全非遺保護的法律體系,建立非遺保護的名錄體系,加強其知識產權保護;完善非遺旅游開發過程,科學設計非遺旅游產品,提升非遺旅游開發聚合效應,實現非遺旅游產業化發展,提升文化遺產旅游者的保護主動性。第四,實現非遺原真性動態傳承,加強非遺活態傳承教育宣傳,注重非遺保護中的原真性和活態性,建立非遺保護區機制,培育非遺傳承人。第五,將傳承者作為保護的核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積極創建文化生態區,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和標準,積極組織學術研究建設工作。總之,保護大運河特色文化遺產的物像本身和它的生命之源,正視文化遺產的現時狀態、發展和流變。只有堅持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原則,才能有效保護它們的本真性和文化內核,才能繼承完整的中華文化傳統。
江蘇段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資源很具地域代表性,其尤為完整的運河文化資源,文保級別相對較高,如世界文化遺產、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國家級和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等,文化遺產數量在全國各運河段處于領先地位。江蘇段大運河沿線大量的文化遺產,整體保存情況較好,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大運河旅游資源,也是當地運河資源的代表。江蘇段大運河文化遺產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運河河道及其附屬設施,運河河道包含重要支線河道、涵洞、碼頭等地方,主要附屬設施則包含水志樁、潛倉、橋梁、碼頭等。第二部分的組成與大運河遺跡密切相關,例如:運河城鎮、建筑等。大運河本身屬于獨立的運輸線路,在運河持續發展的同時,能促使沿線地區運河經濟的高效發展,進而推動周邊城鎮的發展,當地所展示的資源也較為豐富。第三個部分主要包括大運河周邊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直接貫穿南方和北方,形成旅游輻射帶,保持較好的拉動作用;積極開發宣傳和推廣功能;對遺產保護效果良好;在實施系統整理開發時,具備深遠影響和意義(圖3)。

圖3 在大運河江蘇揚州三灣段建設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江蘇段大運河有較為豐富的旅游資源,并且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數量眾多;沿線旅游資源多樣化,保持較強的豐富性;在沿線按照城市基礎建設進行修葺,整體公共服務質量良好;文化色彩更為豐富多樣,并且創建關鍵的旅游集聚區,有利于拉動江蘇省運河沿線旅游健康發展。從現階段情況看,江蘇段大運河客觀存在治理相關問題。例如:城鎮建設、產業發展擠占運河岸線,旅游環境質量下降等;水上旅游景觀需要持續改善;沿岸景觀建設質量有明顯的差距,同質化問題較為明顯;遺產保護開發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以此拉動旅游吸引力提高;運河旅游產品相對單一和固定,缺乏集中化的旅游形象,不利于統一化品牌建設。所以,需要明確判斷治理和開發標準,確保符合融入大局、水陸統籌、部門聯動、古今并重的基礎要求,并提出關于運河遺產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共同發展的策略;實現統一化的規劃,創建運河旅游區發展新方向和格局;合理使用協調機制,完成統一化管理模式建設。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屬于系統性更強的工程,需要整合多方主題的資源,并形成工作合力。第一,政府需要發揮主體功能,積極推動文物、水利、交通為主導的運河保護協調機構。第二,提升規劃引導效果,對運河保護機制進行合理的規劃,積極推動城建、旅游、交通等配套建設。第三,提升法律法規的保護效果。大運河項目涉及諸多大型文化遺產,但是因為地方保護觀念的影響,所以在保護措施上難以形成統一,在出現破壞問題時無法追求相關者責任,所以需要出臺更全面的政策進行規范協調。第四,引導公眾適當參與活動,通過社會資金向其提供保護作用,與此同時,強化輿論宣傳和推廣工作,促進公眾保護運河效果提升。第五,提升社會監督功能和效果,主動凝聽專家的建議,并主動向社會公開,發揮社會監督效果。
我國大運河沿線特色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內涵研究,主要針對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性特點而言,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傳承,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動態關注傳承者、傳承主體、文化遺產生態空間的保護工作,并基于保護與傳承過程中不斷創新發展;還要加強立法保護和制度建設,以此提升群眾的參與意識,積極推動文化產業開發發展;還要堅持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歷時性與共時性,堅持地域性、多樣性、可持續性和保護利用性等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幾項基本原則。
注釋
①向云駒.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