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蘭舒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州畜牧工作站,新疆巴州 841000)
羅布羊屬肉脂兼用粗毛型地方綿羊品種,主要分布在沿塔里木河流域的尉犁縣塔里木鄉、墩闊坦鄉、興平鄉、古勒巴格鄉和若羌縣境內的瓦石峽鎮、吾塔木鄉等地。
該品種具有遺傳穩定、極其適應干旱、炎熱氣候,抗病力強、耐粗飼等特點,以放牧為主。體軀被毛多為白色,90%以上為純白色,少部分頭、四肢多有黑色或棕色斑點,毛較粗短。頭頸軀干及四肢結構勻稱,體格中等,體軀較短,體型緊湊結實。頭較小,鼻梁拱起,兩眼突出,耳大下垂,一般公羊有螺旋形大角,個別母羊有小角,面部(除鼻梁外)著生較長的蓋毛,額部著生較長的鬢毛,頭部毛多,有松弛感。頸部粗短,無肉垂。四肢較粗短,蹄小而堅實。脂尾一般呈坎土曼形,有向上彎曲的瘦尾尖。12~18 月齡性成熟,初配年齡為18月齡,產羔率為97%~104%,雙羔率為5%~14%。
羅布羊能很好地適應塔河流域的干旱、咸堿水土等惡劣環境,放牧主要以荒漠、半荒漠草場為主,飼草種類主要包括蘆葦草、甘草、駱駝刺、羅布麻、胡楊樹葉等。這些飼草富含鹽堿,具有天然的排酸能力,又有一定的藥用效果,使羅布羊的肉質、香味、口感極佳,深受疆內外人們喜愛,市場銷售價格高于其他品種羊10%~15%。
羅布羊屬蒙古系綿羊品種,其形成與當地羅布人的歷史變遷有密切關系。13 世紀,蒙古民族隨成吉思汗西征歐洲,途經新疆羅布泊地區,帶來了許多蒙古羊。后來,蒙古民族從歐洲返回時又帶回少數歐俄羊種,與當地蒙古羊雜交。雖然外來羊種對純系蒙古羊有一定影響,但塔里木河流域一帶的維吾爾民族部落社會和民族間往來有限,使蒙古羊系仍然長期保持著自群繁育。因此,蒙古羊的血統仍占有主要地位[1]。羅布羊的中心產區在尉犁縣境內,尉犁,又名“羅布淖爾”,蒙古語解釋為“淖爾”,是“水洼、沼澤” 的意思,尉犁是“羅布荒原”邊緣的綠洲、水鄉;尉犁源于“羅布泊” 而得名。在新疆羅布泊地區生活著一些操羅布方言、以打漁為生的“土著” 居民,被稱為“羅布人”。千百年來他們與世隔絕,過著“不種五谷、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捕魚為食,或采野麻、捕哈什鳥剝皮為衣,不識風經禮拜” 的生活。公元1751 年(乾隆22 年),參贊大臣阿剌納率部隊追剿亂兵,在沙漠的海子里發現了這些“土著人”,從此,清政府將其納入子民范疇,清朝末年,作為獨立形態的羅布人已不存在,他們逐漸融入尉犁縣境內的塔里木河流域一帶的維吾爾民族中(如今在新疆羅布泊沙漠中生活著少量的羅布人)。當今的羅布羊既是在這種特定自然和歷史條件下,經長期風土馴化形成古老的地方綿羊品種。
由于特殊的地理及氣候條件,羅布羊肉異常鮮美,市場供不應求。為了注冊羅布羊肉商標,樹立特色品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對羅布羊肉進行營養成分分析,找到了形成尉犁羅布羊肉獨特風味的原因。
為滿足人們對羊肉等畜禽產品的需求,羅布羊主產區陸續引進一些外來高產品種對羅布羊進行雜交改良,同時,由于受市場經濟的沖擊,人們一味地追求眼前利益而進行盲目雜交,致使尉犁縣羅布羊品種品質逐漸下降,一些優良基因正在流失,羅布羊數量逐漸減少,這種趨勢隨著近年來大量引種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而進一步加劇,最終導致羅布羊資源枯竭,1990 年,尉犁縣羅布羊年末存欄數20000 只,2000 年下降到12000 只,2008 年末只有8820 只。2008 年巴州提出保種計劃以來,通過實行封閉式保種,羅布羊存欄數有所增加,但截止目前存欄依然不足30000 只。
依托當地地理資源優勢,對當地保存數量極少的羅布羊進行遺傳資源保護,為保持巴州、新疆乃至全國的生物多樣性,2008 年巴州提出保種計劃,建立了羅布羊繁育基地,以優良尉犁羅布羊種羊為基礎,以新疆畜牧科學院、巴州畜牧工作站和尉犁縣畜牧獸醫站為依托,采用活體保種、人工授精、疫病防控等技術,實行封閉式保種,開展選種選育、提純復壯和擴繁,定期對種羊進行鑒定,控制近親交配,以保存羅布羊優良基因。2010 年10 月,2010 年10 月,羅布羊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15 年7 月,“尉犁羅布羊” 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巴州人民政府將羅布羊列入農區畜牧業發展重點畜種。
羅布羊雖然開展了本品種保護選育提高工作,但總體看,羅布羊還未建立合理有效的良種繁育體系,仍處于自繁、自育、粗放經營為主的狀態,究其原因:一是近年來,部分縣(市)發展肉羊生產主要以引進國外肉用品種與本地綿羊品種雜交為主,忽視了對羅布羊本品種的選育提高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同時,技術支撐不足,產學研結合不緊密。二是育種服務與市場需求不對稱。羅布羊市場接受程度高,但優質種畜缺乏,養殖戶對種畜場培育的種羊認知度低,育種場培育種羊與民間育種沒有明顯優勢。三是尚未建立羅布羊育、繁、推體系。羅布羊育種工作缺乏中長期育種規劃指導和有效的運行管理體系,育種方向和育種模式不明確,致使羅布羊育種工作缺乏系統性、持續性[2]。
按照“摸清現狀、分析動態、保護與開發利用、確定具體推進措施” 的步驟,以市場為導向,用創新思維,堅持本品種持續保護與利用培育并重,以提高個體生產性能和產品品質為主攻方向,以核心育種場為載體,以提升供種能力和質量為核心,強化科技支撐,完善良繁體系,規范開展羅布羊的良種登記、性能測定、遺傳評估等育種工作,扎實有序地推進雜交改良,持續提高良種化水平,為促進羅布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種源保障。
為進一步加強羅布羊保護與利用工作,在羅布羊主產區,依托現有遺傳資源,建立育種核心群,開展本品種持續保護與利用[3]。提高羅布羊的個體生產性能,建立科學實用的羅布羊保護與利用體系,加快羅布羊核心群的提純復壯,有效保障優良種羊供給,提高個體產能,增加羊肉產量,助力脫貧攻堅,應制定《羅布羊保護與利用行動計劃》,主要結合羅布羊品種特性,羅布羊繁育工作現狀,通過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選育思路,明確目標、任務、選育技術路線,促進產學研結合,加快育繁推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其繁殖性能、產肉性能和群體整齊度,實現預期保護與利用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