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芳 賈惠言 戴久麗 李玲 宋佳巍 羅錦標 陳文杰 胡行峰
(1.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寧波 315040;2.浙江省象山縣畜牧獸醫總站,浙江寧波 315700;3.浙江省象山縣文杰大白鵝養殖有限公司,浙江寧波 315700)
沿海居民比較喜歡清淡的白切鵝肉,浙東白鵝肉質較為鮮嫩,可滿足其口味需求,可作為優先飼養品種[1]。結合實際情況來看,浙東白鵝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養殖死亡率低等優勢。常規養殖條件下,70 日齡的浙東白鵝體重便可以達到4kg,并且實際成活率達到96%以上,再加上肉質鮮嫩,口感較好,更容易被沿海地區居民接受。
防疫工作落實情況會直接影響到浙東白鵝的養殖成活率。首先,在浙東白鵝養殖舍外應設置臭氧機,將管子引入鵝舍,通過臭氧機將鵝舍內臭氧排除。一般情況下,每500m2的鵝舍應設置20 個臭氧機,臭氧機的懸掛高度應設置為190cm 左右,實際工作模式設置為每工作2h 關機0.5h,循環交替運行模式。其次,在養殖前,應在鵝場大門位置設置消毒室和消毒池,所有外來人員進入鵝場前均需要進行全面消毒處理[2]。同時,鵝場需要定期進行全面消毒,并確保消毒過程中不留死角。再次,在養殖過程中,若是發現病鵝,應及時對病鵝進行隔離治療;對于病死鵝,則需要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然后對病死鵝鄰近區域的鵝進行隔離養殖,并進行全面消毒處理,確認無傳染情況后再并群養殖。最后,整個浙東白鵝養殖過程中需要進行四次免疫注射,分別于1、15、65 和200 日齡時進行,具體注射免疫藥物分別為1mL 小鵝瘟疫苗、1mL 禽流感疫苗、1.5mL 禽流感疫苗以及1.5mL 小鵝瘟疫苗。
結合實際情況來看,浙東白鵝同其他人工養殖鵝類一樣,其具有食草性、合群性、警覺性、喜靜懼噪、耐寒怕熱、厭擁怕擠、夜臥怕濕等生理和生物特征,所以在設計浙東白鵝養殖環境時,應優先選擇坐北朝南區、地勢高燥、坡度適宜區域作為圈舍設置區域,并且還需要從放養、飼養密度、創設安靜環境等方面為鵝群生長創造良好條件,確保其能夠健康成長發育。
浙東白鵝養殖過程中應遵循“營養均衡” 理念,根據浙東白鵝生長營養需求特點,科學配制飼料,尤其是在育雛期內,更需要科學配制“開水” 和開食,并確保飼料質量,嚴禁喂食霉變、腐爛飼料,避免鵝養殖過程中出現食物中毒等問題。此外,飼料還需要保障青飼料和精飼料的合理搭配,一般采用5∶1 比例進行配制,具體配制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化調整[3]。其中青飼料應選用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的牧草,根據浙東白鵝生長地區氣候環境特點,可在上半年選用墨西哥玉米,下半年選用黑麥草,具體養殖中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調整。
浙東白鵝的最佳出欄期為70 日齡,此時白鵝的肉質和體重均達到最佳時間段,若是再拖延,達到80 日齡以后,將會導致白鵝出現脫毛或者體重減輕等情況,反而會影響白鵝價值。因此,必須要做好養殖過程中的周期管理,在確認白鵝達到最佳出欄齡期或者體重達到4.3kg 時出欄上市。
浙東白鵝育雛主要可以采用籠上育雛方法,此過程中應采用80cm×60cm×25cm 的育雛籠,并在育雛室中鋪設墊料。雛鵝進入育雛籠12h 前,應使用加熱設備對育雛室進行預加熱處理,確保育雛室的溫度達到25℃左右時,將雛鵝放入到育雛室。先提供溫開水,此過程就是“開水”,溫開水中應添加適量維生素,實際添加比例應控制為1∶500 左右。避免雛鵝因孵化后生長速度較快,但采食量較少,造成的微生物缺乏癥狀[4]。在開水1h 后就可以向雛鵝喂食,采用青飼料和精飼料混合飼喂,其中青飼料要切碎。
為提高雛鵝成活率,應根據雛鵝成長情況進行分群飼養和室溫調控。具體來說,雛鵝育雛期飼喂工作主要分為5 個階段,分別為雛鵝孵化后的1~5、6~10、11~15、16~20 和21~28d,在5 個階段,育雛室的養殖密度及室溫應逐漸減少,養殖密度分別控制在20~25,15~20,12~15,8~12 和6~8只/m2,室溫分別控制在27~28、25~26、22~24、18~22 和18~22℃。另外,在雛鵝育雛期,還需要做好育雛室內的防濕清潔、消毒通風等工作,為雛鵝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育成鵝指30~45 日齡,處于育成期的浙東白鵝。在進入育成期后,應將白鵝從育雛室轉移到育成舍中,實際養殖密度控制在8~10 只/m2。相對于育雛期來說,育成期的白鵝消化道容積進一步增大,實際消化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均得到顯著提升,可以投喂更大量的青綠飼料。因此,針對育成期的浙東白鵝,采用放牧為主,補飼為輔的養殖方式。每天放養兩次,即上午放養后中午趕回鵝舍,下午放養后傍晚趕回鵝舍。在夏季,應采用早放早歸,冬季則采用上午晚放晚歸,下午早放早歸的方式進行放養。隨著白鵝日齡的持續增長,放養的時間也可以不斷延長,當白鵝日齡超過45d 后,便可以全天候放養,在晚上趕回鵝舍時補飼一次飼料,飼料中采用糠麩、谷物、糟渣、玉米、豆粕進行配制,具體配比約為4∶5∶3∶5∶3,實際投喂量應控制在30g/只。
在浙東白鵝日齡超過60d 后,應逐步減少放牧時間,開始為期10~14d 的育肥圈養。此過程中養殖密度應控制在5~6 只/m2左右,每天向白鵝投喂4 次,實際投喂區域應設置在運動場,使得白鵝可以自由采食,投喂頻率為每天上午、下午各2 次。在育肥圈養的前5d,投喂的飼料應采用青飼料和精飼料1∶1 的比例進行飼喂,并確保白鵝的飼料食用量達到180g/只。在后期,應先投喂精飼料,再投喂青飼料,每天投喂4 次,此過程中應增加配合飼料投喂,飼料中采用大麥、稻谷、玉米粉、豆粕、糟渣進行配制,具體配比約為3∶3∶6∶1∶7,實際投喂量應控制在40g/只。
稻田套草養殖模式是利用水稻生長后期稻田間較為優良的溫濕度環境促使套種牧草可以快速生長,并以此牧草來實施浙東白鵝養殖。相對于常規養殖模式來說,稻田套草養殖模式可以有效免除牧草耕種環節,節約人力成本和養殖成本。
3.1.1 牧草品種選擇
根據浙東白鵝生長區域的氣候環境特點,稻田套草養殖中可選用紫云英、黑麥草、多花黑麥草等牧草品種,其中多花黑麥草最為常用,該牧草再生能力較強,可多次刈割,不僅可用作青飼料,還可制作成青貯飼料和干草粉在冬季時飼喂。
3.1.2 選田和播種
由于黑麥草具有喜濕不怕水浸等特點,所以可選擇雨后不積水田塊作為種植田。具體種植時間應選擇水稻收割前的15d左右,種植前應對黑麥草種子進行冷水浸泡,浸泡時間控制在5~8h,在浸泡完成后,將草種與細沙摻雜撒播,播種密度應控制在22.5~30.0kg/hm2,在撒播2~3h 后,通過套施的方式在種植田內施用高效復合肥。在收割水稻時,為避免對黑麥草收割造成影響,采用5cm 以下的低割方式進行收割,并在收割完成后及時排除稻田中積水。由于黑麥草的播種期處于9~10月,實際供草期處于3~5 月,即便較早播種的黑麥草可以在12 月供草,但仍會出現1~2 月缺少青草供應情況,此時應使用小青菜、油菜苗等青飼料供白鵝食用。
3.1.3 雛鵝購置時間
根據黑麥草的生長規律,浙東白鵝養殖應采用分批雛鵝購置的套養方法,即在2 月份時以750 只/hm2的養殖密度購進雛鵝,使用育雛室進行育雛飼養。在3 月份時以1500 只/hm2的密度購進第二批雛鵝,此時黑麥草已經進入到供草期,可以滿足供草需求。在4 月份,此時黑麥草進入供草高峰期,而第一批購進的白鵝已經開始出欄,第二批構建的白鵝也進入到育成期,完全可以滿足青飼料供應需求。在5 月份,黑麥草供應量下降,此時第二批白鵝即將開始上市,稻田可以采用移栽的方式栽種水稻。
3.2.1 技術實現要素
養殖區內有成片李子樹,并且水源干凈,周邊無農作物。
3.2.2 鵝舍設計建設
鵝舍應建設在李子樹林中,采用6~10m×4~7m×0.8~1.3m 的標準進行建設。鵝舍離地高度約為38~45cm,底部采用藤條或者竹條以網狀編制,留有0.1~0.3mm 孔隙,并在網狀結構上鋪設2~4cm 水稗草。鵝舍上方應鋪設防水材料,內部設置紫外燈,以此來達成防雨殺菌效果。
3.2.3 飼料喂養管理
針對1~3 日齡的雛鵝,其飼料制備如下:將薏仁米和胡蘿卜粉碎,與蛋白質粉、蜂蜜以及甘露糖充分混合,具體混合應采用攪拌機以100~150r/min 的轉速混合20~30min;針對4~14 日齡的雛鵝,則采用玉米、魚骨粉、麥麩、膨潤土、菜籽油、食鹽進行混合飼喂,其中還需要適量添加維生素;針對15~50 日齡的白鵝,則應采用玉米、米糠、黃豆粉、綠豆粉、食鹽、維生素、魚骨粉等材料進行飼喂。
3.2.4 雛鵝放養管理
在雛鵝日齡達到15 日齡后,便可以將雛鵝放養在李子樹林中,具體放養時間應遵循春秋季節6~8h,冬季3~5h 的原則。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如今社會對于肉鵝的數量和質量要求均持續提升。在此背景下,必須要對肉鵝進行科學化管理,保障肉鵝質量,為人們供應綠色安全的肉鵝。對此,研究中以浙東白鵝為例,介紹了一種常規養殖,兩種生態養殖技術,相關技術在經過實踐驗證后均證明有著一定的應用效果,可在后續浙東白鵝養殖中進行參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