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
(河南省西峽縣農業農村局,河南南陽 474500)
羊腸毒血癥是由于羊腸道內產氣莢膜桿菌大量繁殖而發生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又稱軟腎病,病原為D 型產氣莢膜桿菌。該病常發生于4~12 周齡和成年的羊,臨床主要特征是急性腹瀉、驚厥、麻痹及猝死,有較高病死率。羊腸毒血癥的致病菌屬于厭氧性桿菌,在動物體內致病源能形成莢膜,在自然條件下致病源能散播大量的芽孢,芽孢具有很強的抵抗能力,對周圍環境產生污染后易引發腸毒血癥的流行。羊腸毒血癥的流行與養殖管理模式有密切關系,羊群養殖密度過大,糞便堆積過多,飼料或飲用水被污染,同時伴隨羊群機體抵抗能力普遍下降等因素使得體內芽孢大量繁殖,產生大量細菌毒素,毒素通過腸黏膜進入機體血液循環系統,引發羊群出現典型的腸毒血癥。生產上主要以預防為主,防止羊腸毒血癥的發生和流行。
引起羊腸毒血癥的主要致病菌是產氣莢膜桿菌,該菌是一種厭氧性粗大桿菌,培養時對厭氧條件的要求不太嚴格。其大小為1.0~1.5μm×4.0~8.0μm,屬于革蘭氏染色陽性,菌體兩端鈍圓,單個、成雙排列,很少成短鏈狀,無鞭毛,不能運動。在人工培養基中較難形成芽孢,如在培養基中加入甲基黃嘌呤,可促使芽孢的形成。在動物體內能形成卵圓形芽孢,位于菌體中央或一端。一般消毒藥可殺死本菌的繁殖體,但芽孢抵抗力較強,90℃30min、100℃5min 才可將其殺死。本菌在肝片肉湯培養基中生長迅速,37℃培養3~4h 即可使培養基混濁,并產生大量氣體。
產氣莢膜桿菌是梭狀芽孢屬中的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廣泛分布在人畜糞便、空氣、水源、土壤、塵埃及動物體內,自然環境下菌體通常多以芽孢的形式存在。病羊和帶菌羊是主要傳染源。產氣莢膜桿菌在羊體內能產生12 種外毒素,其中α、β、ε 和? 是主要致死毒素。本菌分為A、B、C、D、E 5 個型,其中D 型產氣莢膜桿菌產生大量ε 毒素,是引起羊腸毒血癥的主要致病因素[1],ε 毒素被認為是D 型產氣莢膜桿菌的主要毒力因子[2],相關研究表明,這種毒素會導致血壓升高、平滑肌收縮性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多種動物的腦和肺水腫,山羊感染菌素也后會導致結腸炎[3,4]。健康羊采食被病原菌污染的飼草、飼料、飲水后,病菌進入胃腸道。另外,飼料突然變換易引起羊腸道正常消化機能紊亂或破壞,細菌大量繁殖,生成大量的細菌毒素,使機體表現出菌血癥甚至急性敗血癥等臨床疾病癥狀。該菌除引起羊患病外,也會引發人患病,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之一。
羊腸毒血癥多發生于成年綿羊或羔羊,山羊較少發生感染,感染該疾病的羊沒有明顯的日齡特征,羊只幼崽、妊娠母羊及成年羊均易感,多呈散發[5],在發病羊群中可流行1~2個月。開始來勢兇猛,但反復幾次后病情趨于緩和,直至平息,或者病羊快速死亡。
羊腸毒血癥主要發生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季節交替時期,主要是由于降雨等導致短時間內環境溫差比較大,冷空氣刺激動物機體,造成動物機體自身抵抗力下降而誘發該病,另外,季節交替造成的飼草更換也是誘發本病的原因之一。
羊通常在夜間發病,往往突然死亡,病程持續時間短,很難看到癥狀,或剛發現癥狀后死亡。部分羊在白天放牧時發病,會突然出現腹瀉、呼吸急促、全身顫抖、四肢僵硬,并快速死亡[6],病羊從發病到死亡一般在1h 以內。
羊患病后通常在數小時內發生死亡,臨床癥狀類似于慢性型病羊,特征是纖維蛋白壞死(假膜性)結腸炎,涂片鏡檢可發現病灶內有大量革蘭氏陽性大腸桿菌[7]。
病羊初期放牧時不進食,常獨自離群、呆立不動,有時頭部低下如同采食樣。病羊臨死前步態不穩,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全身肌肉震顫,左右翻滾,角弓反張,鼻流白沫,眼結膜和口黏膜蒼白,四肢和耳尖發冷,發出哀鳴,腹部膨大、腹痛、排稀糞[8]。糞便惡臭,呈黃褐色,糊狀或水樣,混有黏液或血絲,常在l~2d 后死亡。
病羊胸腔、腹腔和心包腔積液(有或沒有纖維蛋白),暴露在空氣中可能會凝結。心臟擴張,心肌松軟,心內、外膜有出血點。肺部呈紫紅色,切面有血液流出,漿膜瘀點和肺水腫是常見的。肝臟腫大,呈灰褐色半熟狀,質地脆弱,被膜下有點狀或帶狀出血。膽囊腫大。此外,較為特殊的變化是腸道,小腸黏膜充血、出血,重癥病羊整個腸段壁呈血紅色或有潰瘍[9],故本病部分地區又被稱為“血腸子病”。幼齡羊一側或兩側腎臟軟化,如稀泥樣,故俗稱“軟腎病”[10]。全身淋巴結腫大,呈急性淋巴結炎,切面濕潤,髓質部分呈黑褐色。腦膜血管怒張,腦組織中可見液化性壞死灶,大腦中的血管周圍蛋白質水腫(微血管病)[11]。
實驗室檢查采取病羊回腸內容物,加1~3 倍生理鹽水稀釋,用濾紙濾過,給家兔耳靜脈注射2~3mL,若在10min 內死亡,證明腸內容物中含有較強的毒素;如果毒素含量低,家兔于注射后0.5~1h 臥下,呈輕度昏迷,呼吸加快,1h 后可能恢復正常。為確定菌型,可用標準魏氏梭菌抗毒素與腸內容物濾液做中和試驗。
在病羊臨死或剛死時采取病料,取腎臟、腸壁病灶制成涂片,通過革蘭氏染色、鏡檢,可發現大量被染成紫色的革蘭氏陽性菌,菌體兩端鈍圓,單個散在或成對排列,生有莢膜,沒有鞭毛,不能運動。
取病死羊的肝臟、腎臟、腸內容物分別在普通瓊脂平板上接種,置于37℃厭氧條件下進行24h 培養,會長出灰色圓形大菌落,表面濕潤,中央隆起。取培養物制成涂片,經過革蘭氏染色、鏡檢,可發現大量革蘭氏陽性大腸桿菌,且菌體近端或中央具有卵圓形芽孢,即可確診是產氣莢膜桿菌。
為確定產氣莢膜桿菌的菌型,可用標準產氣莢膜桿菌抗毒素與腸內容物濾液做中和試驗。如取腸內容物離心,用其0.1~0.3mL 上清液靜脈注射小鼠,若小鼠迅速死亡則證明有毒素存在。再用標準B、C、D 型產氣莢膜桿菌定型血清做中和試驗,如D 型血清能中和且小鼠存活,而B 型、C 型血清不能中和且小鼠死亡,則可判定為D 型產氣莢膜桿菌產生的毒素。
除了通過毒素中和試驗外,還可以通過PCR 技術對產氣莢膜桿菌菌株毒素基因進行診斷,能快速檢測出α、β、ε 和?主要致死毒素。
本病臨床表現基本都是急性型和亞急性型,一旦表現典型癥狀,大多在數小時甚至在1d 內死亡,治療時間很短,因此,本病主要以預防為主。
該病在春夏、秋冬時期常發,特別做好羊場環境衛生工作,舍飼羊群保持場內干凈,地面干燥,羊舍常通風,定期進行周圍環境消毒。冬季來臨前準備充足的青貯飼料,青貯飼料保留了食草中豐富的營養物質,同時也具有一定酸度,不僅口味酸香,適口性好,且其中含有大量乳酸菌,對瘤胃和腸道微生態平衡具有調節作用。
首先,立即隔離病羊,并將同群羊轉移到其他圈舍,使用免疫血清進行緊急預防接種。其次,及時清理被病羊污染的圈舍,圈舍屋頂、墻壁、圍欄、地縫及全部器具都進行全面消毒,可選擇5%的碘仿、聚維酮碘或來蘇兒進行消毒。最后,對緊急救治后死亡的羊及時采取無害化措施。
該病常發地區要建立定期的疫苗免疫程序。首先,定期對羊群進行疫苗接種,如每年春秋兩季節對羊群使用羊腸毒血癥、羊快疫、羊猝狙三聯四防疫苗進行預防接種,各年齡的羊均在頸部皮下注射疫苗。如羊群還要預防羔羊痢疾,可用厭氧菌七聯干粉苗(羊快疫、羊猝疽、羔羊痢疾、腸毒血癥、黑疫、肉毒中毒、破傷風七聯菌苗)。其次,對完成免疫接種的羊進行隨機抽檢,檢測抗體水平,對抗體水平較低的羊進行補免,提高羊群免疫水平。最后,提高羊場防疫人員的免疫意識,并對接種羊群進行實時準確地登記。
羊腸毒血癥發病急,病程短,很難見到明顯癥狀即因毒素中毒而死亡,因此,治療效果多不滿意。在發病初期,用抗毒素血清可能有一定療效。但對病程較緩的病羊,用抗生素或磺胺藥,結合強心、鎮靜對癥治療。所有患病羊每只灌服0.5%高錳酸鉀250mL,磺胺啶鈉按0.3~0.5g/kg 體重配合安鈉咖注射液進行肌注,每天1 次,連用2~3d。也可靜脈注射600 萬IU青霉素和5mL 硫酸阿托品組成的混合液,配合靜脈注射250mL 5%葡萄糖溶液和20mL 10%磺胺嘧啶,連續使用3d[12]。病情加重的羊可將10%的安那咖10mL 加入500~1000mL 5%葡萄糖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
綜上所述,羊腸毒血癥是一種由產氣莢膜桿菌導致的疾病,常是突然發病,在很短時間內死亡,往往給養殖主體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在診斷時需要結合病羊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驗提高病羊檢測準確率,對羊腸毒血癥的發病情況積極制定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定期進行疫苗接種和抗體監測工作,切實保障養殖安全,發生該病時要對病羊進行隔離飼養,全面消毒飼養環境,同時快速對病羊采取藥物治療,最大限度地降低該病的發生,充分保障養殖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