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延萍 劉平
(1.陜西省富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陜西延安 727500;2.陜西省富縣羊泉鎮人民政府,陜西延安 727506)
為認真貫徹落實《陜西省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進一步做好全縣布魯氏菌病防治工作。根據要求,結合富縣實際,陜西省富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積極組織各鄉鎮、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及基層獸醫站人員,嚴格按照《延安市布魯氏菌病防治規劃(2017~2020 年)》 相關內容及技術措施,對涉及的鄉鎮養殖戶做了詳細的統計和流行病學調查。按照人畜共患病協防機制,以人間病例為中心,對周邊密切接觸的羊只做了檢測,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古稱鄜洲,位于陜西北部,延安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總面積4182km2,居陜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轄6 鎮1 鄉1 個街道辦3 個便民服務中心(社區),137 個行政村,總人口15.7 萬人。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素有“塞上小江南、陜北小關中” 之美稱。富縣生態良好,境內有子午嶺天然次生林、自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柴松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洛河和葫蘆河兩大水系,森林覆蓋率64.45%;交通便利,地處五路交通要地,境內包茂、青蘭、延西3 條高速,210、309 兩條國道,西延、包西兩條鐵路交叉過境。有高速路口7 個,火車站2 個,是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富縣羊養殖主要以放牧為主,畜主多為年紀偏大的老養殖戶。近年來,由于要落實封山禁牧政策,趕羊只下山進圈,發展舍飼養殖,打破了以往的放養模式,這不僅是養殖模式的轉變,更是養殖戶思想立場的一種變革。近兩年,農民群眾眼看果園連年受凍,幾年沒見收成,部分群眾家庭收入沒有保證,苗頭轉向養殖業。因此,舍飼養殖的轉變,農民或買或賣,羊只調用頻繁,加大了疾病傳播的隱患。豐富的自然資源,便捷的交通是一種優勢,同時,也給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形成了很大壓力,群眾的防控意識不強,造成布魯氏菌病在人間和畜間有抬頭趨勢,病例逐年上漲。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引起的牛、羊、豬、鹿、犬等哺乳動物和人類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統,感染后,以母羊發生流產和公羊發生睪丸炎為特征。多為隱性感染,母羊較公羊易感,性成熟后極為易感。傳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帶菌動物,感染途徑是被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產和分娩時,大量病原隨羊水、胎兒、胎衣排出。通過采食被污染的飼料、用具、飲水等經消化道、皮膚、黏膜及生殖道(配種)也能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流行病史:20 世紀50 年代普遍存在國內廣泛流行疫情,嚴重地區人畜感染率達50%,20 世紀80—90 年代,由于加大防控力度,疫情降至歷史最低水平。進入21 世紀以后,隨著畜牧業快速發展,家畜飼養量不斷增加,動物及其產品流通頻繁,人間陽性感染率持續增加,不僅嚴重影響畜牧業生產,危及人民身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自2016 年《延安市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規劃(2016~2020 年)》 頒布以來,各鄉鎮政府、衛生、計生等有關部門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密切合作,認真落實監測、檢疫、消毒、撲殺和無害化處理等綜合防治措施,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對迅速遏制疫情上升態勢起到積極作用。2015—2017年,全縣動物布魯氏菌病檢出陽性率均在1.77%左右,比2014年有所下降。同時,實行人間和畜間疫情信息共享,及時掌握布魯氏菌病發生、流行趨勢,為布魯氏菌病防控提供政策依據,取得了階段性的防控效果。但這個好趨勢沒有維持多久,在2019 年有個別地方報道布魯氏菌病感染病例,隨后不間斷的有不同地方新出病例。
按照省市要求,全縣內種畜禁止免疫,奶畜原則上不免,對轄區內所有肉羊實行布魯氏菌病強制免疫政策,并做好當年新生羔羊的血檢工作。布魯氏菌病每年秋季免疫1 次。秋防前期對新生羔羊進行血檢,對血檢陽性動物依據防治技術規范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通過疫情監測網絡上報撲殺的陽性數,數據及時、真實、有效。
為進一步做好全縣布魯氏菌病防治工作,順利完成富縣布魯氏菌病基線調查,陜西省富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高度重視,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并制定全縣布魯氏菌病調查實施。調查方案要求各鄉鎮嚴格按照方案執行,自7 月20 日起截止到秋防開始前全面展開此項工作。成立了以中心主任為調查組組長,幾個副主任分別帶領流調組、采樣組、化驗組、撲殺組、后勤組各負其責,每組平均3 人,最多的4 人,共16 人參加。用40多天對全縣各鄉鎮、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羊只養殖情況進行統計、摸底,必要的做了流行病學調查,采樣檢測,根據具體情況做全檢或抽樣檢測。對患病或陽性動物嚴格落實“四不準一處理” 措施,即不準宰殺、不準食用、不準出售、不準轉用,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理。通過此次工作,對各鄉鎮羊只的養殖狀況做了全方位的了解,確保掌握疫情監測工作動態。截至9 月初,圓滿完成此項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子有羊只6.4 萬,主要分布在茶坊街道辦,張村驛鎮,直羅鎮、張家灣鎮。養殖量大,100~200 只的羊場約204 個,200 只以上的約27 戶。100 以內的約98 戶,其中將近80%的羊只分布在張家灣鎮,因為這個鄉鎮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2,自然資源豐富,民風淳樸,很多老人和羊有著不解的淵源。
不論大小規模,重點以人間布魯氏菌病為切入點,對周邊羊群及草場公用羊群全部采樣檢測,其他的根據具體情況按比例抽檢。
第一步,對每個養殖戶進行摸底調查,統計入冊。第二步,流調組依據摸底結果,進一步做流行病學調查,第三步,采樣組參照流調結果決定采樣形式。對近兩年一直堅持自繁自養,沒有買進記錄、無人間病例的采取按比例抽檢。有人間病例的場戶按全檢采樣,最后由化驗組檢測,依據檢測報告對檢測出的陽性動物進行撲殺。
采用平板凝集試驗進行初篩,確診使用布魯氏菌病ELISA實驗進行再次檢測,復檢后方可出檢測報告。
截至2021 年9 月初,全縣羊只布魯氏菌病檢測共涉及6個鎮、1 個鄉、1 個街道辦、3 個便民服務中心,共計采集、檢測布魯氏菌病血清34689 份。其中奶牛血清18 份全部為陰性;奶羊涉及3 個鄉鎮。養殖場戶8 個。檢測血清73 份,檢出陽性養殖場1 個,陽性血清4 份。個性個體陽性率5.48%,群體陽性率12.5%。其余為肉羊血清34598 份,涉及羊只養殖場戶329 個。陽性場戶16 個共存欄5894 只,陽性血清290 份,個體陽性率在4.92%,群體陽性率19.51%。全縣個體陽性率0.84%,群體陽性率4.9%。
通過此次基線調查,對富縣養殖分布趨勢及風險區域有了較為詳細的認識。調查結果顯示,富縣畜間布魯氏菌病以羊只感染為主,其中張家灣鎮、寺仙鎮、茶坊鎮陽性檢出率偏高,直羅鎮陽性檢出率低于頒布標準,牛武鎮、張村驛鎮及3 個便民服務中心陽性檢出率為零。全縣陽性檢測率在可控范圍內,對重點鄉鎮重點監測。
(1)凡檢出率高的鄉鎮場戶,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近兩年來不同程度存在調用頻繁的現象。買進主要有個兩條途徑,①2019 年后陸續買進關中奶山羊;②飼料供應商組織群眾去現場觀摩后分批次買進湖羊。
(2)殖場戶對重大動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的認識不足,防控意識淡薄。生物安全意識不強,飼養管理技術不足。個別養殖戶連基本的防疫工作也不能完全落實。有的農民群眾受經濟實力的限制,貪圖便宜,沒有任何的產地、手續、交易證明。有的場戶剛開始起步沒多久,為減少資金壓力,不采取全進全出,而是先買十幾只,過段時間再買十幾只,沒有多少養殖經驗,買賣頻繁,加大疫情傳播風險。
(3)養殖場戶抵擋風險、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弱,養殖戶大多數年齡偏大,文化水平有限,接受能力較差。總是會抱僥幸心理,預防為主只是停留在口頭或大打折扣。按要求更新、完善、規范養殖檔案、免疫檔案等總是難以落實到位,因此,部分養殖戶防疫工作的開展難以推進。
(1)統一提高認識,強化措施管理,加快基層防疫體系建設。
至今為止,該病尚無特效藥物治療,只有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提高思想認識,加強鄉鎮基層防疫體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預防為主、防大于治,防治結合” 的思想方針,尤其是積極宣傳有關政策和新《動物防疫法》 等法律法規方面的普及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分區防控、人畜同步、區域防控、統籌推進” 的防治策略,繼續堅持免、減、消殺、管的綜合防治措施,加強布魯氏菌病防控工作。
(2)加大執法監管,嚴厲打擊販賣、加工病死動物及其產品的違法活動,依法查處轉移、藏匿、出售布魯氏菌病動物,尤其是布魯氏菌病奶畜的違法行為。
(3)鄉鎮官方獸醫人員要督促和指導養殖場戶落實防疫主體責任。跨省、省內跨市調用的乳用、種用動物到達輸入地后應在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監督下,在隔離場或飼養場內進行隔離飼養45d。隔離期滿進行一次布魯氏菌病檢測陰性的方可混群飼養,不合格的按相關技術規范進行處理。
(4)增強加強人員防護問題。這些年,人間病例大部分來自職業人群,包括如養殖戶、屠宰、肉品加工業等密切接觸人員及基層防疫人員,要做好防保障防護用品需求,指導防疫人員嚴格按照規范操作,做好個人防護,確保自身安全。
(5)畜牧生產和動物疫病防控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即一手抓畜牧生產發展,一手抓動物疫病防控。相輔相成,兩手都不能松,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