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恩全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畜牧獸醫事業發展中心,山東聊城 252300)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牛肉的消費需求增大,牛肉價格逐年上漲,養牛戶養殖積極性越來越高,為追求利益最大化,養牛戶在逐步地從全進全出的肉牛養殖模式向自繁自養養殖母牛轉變。因此,母牛繁殖率與經濟效益直接相關。正常情況下,母牛每年只能產一頭牛犢,部分養殖戶由于飼養管理不科學,不能很好掌握母牛發情、配種、日常管理等技術,導致出現母牛產后不發情、妊娠期間流產等嚴重影響養牛經濟效益的不良后果[1]。為了更好地讓養殖戶掌握母牛發情時間、減少不孕癥、避免母牛流產,提高犢牛成活率,筆者經過長期調查研究,總結經驗撰寫了本文,希望能讓養殖戶了解更多影響母牛發情、不孕、流產的原因,并指導其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提高養殖效益。
母牛發情持續時間長短受氣候因素的影響。高溫季節,母牛發情持續期要比其他季節短。在炎熱的夏季,除卵巢黃體正常分泌孕酮外,還從母牛腎上腺皮質部分泌孕酮,導致發情持續期縮短,母牛受到的不良應激越多,產生的負面影響越大。
營養水平是影響家畜初情期和發情表現的重要因素,自然環境對母牛發情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亦是因營養水平變化所致。一般情況下,良好的飼養水平可增加牛的生長速度,提前牛的性成熟,也可加強牛的發情表現。牛體重變化與初情期有直接關系,因此,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牛的健康生長有利于牛的性成熟。在牛自然采食的飼料中可能含有一些物質,影響牛的初情期和經產牛的再發情;相反地,營養或飼養管理不當影響母牛發情,飼料營養水平過高、過低或營養不平衡是造成母牛產后不發情的最主要因素。圍產期能量供給不足會導致母牛體況不能及時恢復,使子宮恢復延遲;反之,如果圍產期能量過剩,會造成母牛產后動用更多體脂用于泌乳,也會導致產后不發情和受胎率低。一些疾病也會導致母牛不發情。
母牛發情表現與生產性能有關,肉用牛表現往往沒有乳用牛明顯,而產奶量高的奶牛個體,其發情表現有時也沒有其他牛明顯。其原因可能是高產奶牛代謝旺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與發情有關的生殖內分泌活動所致。過度肥胖的牛,發情特征往往不明顯,可能與激素分泌有關。因此,在生產中,應加強母牛飼養管理,合理搭配營養,適當提高蛋白質和能量水平。如使用玉米、麩皮等原料時,要嚴把質量關,加強飼料質量管理,確保混合精料含有適宜的能量及各種營養物質。
主要是由于生殖器官發育異常而引起的不孕,這種母牛一般不留作種用,應淘汰。
主要是由于飼養不當(飼料單一、質量較差、營養不平衡、霉菌毒素等)使母牛生殖機能衰退或紊亂引起的。平時要加強母牛的飼養管理,精粗飼料均衡供應,必要時添加脫霉劑,飼喂的日糧還要基本滿足母牛生長、生產需求。
主要是由于飼養環境寒冷、潮濕、無光線、通風不良,過度勞役且沒有合理休息,或泌乳過多使母牛生殖機能發生障礙而引起的不孕,只要改善管理條件,合理使役即可得到恢復。
母牛不孕癥大多是由于卵巢疾病和子宮疾病造成的,包括卵巢機能衰退及不全、卵巢囊腫、持久黃體、慢性子宮內膜炎等[2]。主要表現為配種時期母牛不發情或沒有發情特征,或發情特征不明顯,發情周期或長或短,或者輸精后不排卵;還有的母牛體型像公牛,經常發情,常爬跨其他牛,發出如公牛一般的叫聲。
一般母牛在產后約40~50d 發情時配種為宜(母牛經過妊娠、分娩后生殖器官發生迅速而劇烈的變化,到重新發情、配種,母牛生殖器有一個復原的過程。子宮復原時間約需9~12d,惡露排盡的時間為10~12d,一般認為,惡露排盡時子宮已復原。母牛卵巢中的妊娠黃體于產后才被吸收,因此,產后第一次發情時間出現較晚)。如產后45~60d 還沒有發情,要對母牛健康、營養狀況、卵巢和子宮進行檢查,及時診治來預防不孕。防治措施要對癥下藥,對于卵巢靜止及萎縮而導致不發情的母牛,要先改善飼養管理水平,消除致病因素,促使體況恢復。同時,還要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并加強飼養管理。
妊娠母牛相互頂撞、劇烈運動及受到驚嚇等一些外力因素造成的流產均可稱為機械性流產。預防母牛機械性流產主要從管理方面入手,妊娠母牛可進行拴養或采用小欄散放飼養,避免大群散放飼養時相互頂撞而造成流產,還要避免驚嚇牛群,特別是過年期間,一定要避免在牛場周圍燃放煙花爆竹。另外,對母牛進行防疫時,抓牛動作一定要輕緩,切勿急追猛趕,以免造成流產。
當母牛飼養管理條件差,母牛膘情較差,營養攝入難以滿足胎兒生長時母牛很容易出現流產[3],另外,母牛缺乏硒、維生素E 等微量元素情況下也容易出現流產。母牛進入妊娠期后一定要加強飼養管理,妊娠前期母牛膘情適中的情況下不用刻意增加飼料營養水平,只需按照空懷期營養標準飼喂即可,進入妊娠中后期要適當增加營養供給,同時注意多飼喂一些青草,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營養成分。
妊娠母牛長期采食霉變飼草、飼料,體內霉菌毒素累積到一定量后會出現流產。一定要注意飼草、飼料存放環境,以免出現霉變,在正常飼喂過程中可添加脫霉劑,避免霉菌毒素造成母牛流產,當飼料出現大量霉變后一律禁止喂牛。
母牛長期、大量采食青貯玉米秸稈、酒糟、豆腐渣等酸性較大或含酒精的飼料容易出現流產、弱犢或死胎現象。妊娠母牛應禁止飼喂酒糟、豆腐渣,青貯玉米秸稈,或可在添加碳酸氫鈉等緩沖劑的情況下少量飼喂,但是不要超過粗飼料總量的20%。
母牛上一胎次出現子宮脫垂或流產情況便容易出現習慣性流產,對這類母牛應注意安胎、保胎,若再次出現流產建議及早淘汰。
當母牛患上子宮內膜炎等生殖器官炎癥時也可能會出現流產現象。母牛產后一定要加強護理,遇到產后胎衣不下的情況要及時注射縮宮素,產后前3d 注意消炎,前7d 最好每天喂1次益母草水來促進惡露排出及子宮恢復。
有些藥物或疫苗孕牛不可使用,當大家沒有按照說明或獸醫師指導時使用,也會出現流產現象。當母牛患病需要治療或需要進行防疫時,一定要嚴格按照藥物說明或獸醫師指導進行用藥,同時在抓牛、打針過程中動作一定要輕緩。
很多疾病都可使牛出現流產,如布魯氏菌病、衣原體病等,其中以布魯氏菌病最為常見。當母牛出現流產后,要第一時間檢查母牛是否患有布魯氏菌病,及時淘汰患有布魯氏菌病的母牛。牛群每年應檢查1~2 次,發現布魯氏菌病牛就隔離淘汰,直至全群沒有布魯氏菌病牛檢出。
當患牛出現流產征兆,但是子宮頸口尚未開放,胎兒依然存活時可將母牛放在安靜的牛舍內,減少外界不良刺激,同時,每隔5d 注射1 次孕酮(100~200mg),或皮下注射阿托品(15~20mg,2 次/d)。對創傷性流 產可肌內注射安乃近(40mg,2 次/d)。有習慣性流產史的母牛懷孕后,必須在發生流產前一階段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如肌內注射黃體酮(50~100mg,每隔10d 注射1 次)。
延期性流產以排血胎兒為例。具體辦法是先溶解黃體,然后擴張子宮頸,潤滑產道,最后協助母牛將胎兒排出。如果胎兒過大、排出困難,可考慮縮小胎兒(截胎、縮小骨塊,縮小胸、腹腔)。胎兒排出后,用5%~10%的鹽水沖洗宮內殘留物,最后為防止母牛感染,可以在子宮內注入抗生素或全身用藥。
死胎停滯病例也經常被忽視,因為經常到分娩的時候才發現患牛并沒有妊娠進展,而且排出胎兒也比較困難。治療時胎兒干尸化的應先灌注滅菌植物油或液狀石蠟于子宮內,然后將死胎拉出,最后再用復方碘溶液沖洗子宮;胎兒浸潤或腐敗分解時,應盡早將死胎組織和分解產物排出,然后用0.1%~0.3%高錳酸鉀溶液或0.1%復方碘溶液沖洗子宮,排出沖洗液后,給子宮內灌注抗菌藥物或消毒藥液。
隱性流產病例多被認為是沒有妊娠或配種失敗,經常被忽略,但這類流產占比很高,造成的損失也很大。
后備青年母牛沒有放牧條件的要有足夠的運動場地,采用散養、群養的方式。后備青年母牛應供給充足的能量、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尤其是13 月齡更需要提供高水平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以提高卵泡質量和配種成功率,保證后備青年母牛的正常生長。
一般母牛發情表現持續時間僅24h(從興奮地爬跨其他牛或接受爬跨算起,到拒絕接受爬跨為止),少數牛會長一些,而排卵則發生在發情結束后12~15h,精子在母牛生殖道內存活時間為24~48h,而且還需4~6h 才能與卵子結合受精。母牛排出的卵子能保證正常受精的時間也僅為8~12h;輸精應在發情母牛陰道流出黏稠牽縷性強的黏液,生殖器黏膜顏色變成黃紅色時進行。如果黏膜顏色潮紅,黏液稀薄且無牽縷性時,說明時間過早不宜輸精。若黏膜顏色變成蒼白色則輸精太遲。一般來說,處女牛或青年母牛要推遲輸精,老年體弱母牛輸精時間要提早,不老不小配中間。夏季炎熱時配種時間應適當提早,冬季略加推遲。發情母牛輸精應堅持二次輸精法,第一次輸精后間隔8~10h 進行第二次輸精,這樣可以提高受胎率。
造成母牛不孕或受胎率低的原因還有很多,品種因素、繁殖年限、公牛精液品質差,配種時機掌握不好,輸精方式不正確,人工授精操作不正確等都影響生育率。對養殖戶來說,要想提升母牛繁殖率,必須走“養殖品種優良化,養殖技術科學化” 之路,以品種優良選育、科學飼養管理、疾病盡早預防為目標,提升科學化與規范化管理能力,才能挖掘母牛增產潛力,提高母牛繁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