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茁卉
(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阜新 123200)
豬舍內衛生條件較差,濕度大,通風情況不良,飼養密度過大等會導致養殖環境致病菌或寄生蟲增多,進而導致豬患有皮膚病。飼料營養缺乏或過于單一,尤其是在豬只缺少維生素、礦物質及鋅等營養物質的情況下,抵抗力降低,也容易導致皮膚病癥的發生。此外,養殖舍內蚊蟲過多,驅蟲措施不到位,化學藥品刺激,慢性消化道疾病,物理損傷等也是導致豬皮膚病癥的主要因素。
2.1.1 臨床診斷
豬被吸血昆蟲叮咬后,會誘發過敏性皮炎發生,在患病豬毛少或無毛處會表現出典型癥狀,通常在腹、胸、腹下、眼部周圍及耳部出現紅色或紫紅色丘疹,中心按壓較硬。由于丘疹發癢,患病豬會在墻壁、食槽等處摩擦止癢,進一步導致患病部位發生炎癥,皮膚若被擦傷,會出現潰爛表面,滲出淡黃色液體,隨著患病部位的發展形成結痂,皮膚變硬變厚,過敏性皮炎通常在蚊蟲較多的時節發生,不具有傳染性,但會由于劇烈瘙癢影響豬只采食。
2.1.2 防治
過敏性皮炎的防治重點在于止癢,同時預防繼發感染,可以通過服用鎮靜劑的方式進行止癢,如水合氯醛、魚肝油、水楊酸鈉等。同時,在患病部位涂抹藥劑。治療期間保證皮膚干爽潔凈,避免患病部位發生繼發感染。
2.2.1 臨床診斷
中大豬在感染圓環病毒時會表現出皮炎腎炎綜合性皮膚病癥。臨床診斷中的體表病變與豬瘟較為相似,主要病變部位為耳、背、腹、腿、臀部等出現大小不一的紅斑及小丘疹,顏色為紅色或紫色,中央部位發黑,患病豬病情較輕的無明顯癥狀。病情嚴重的患病豬食欲缺乏,體溫上升可達41.5℃,有皮下水腫及下痢癥狀,呼吸不暢。部分患病豬在皮膚出現病灶后會發生死亡。皮炎腎炎綜合征在10~16 周齡的豬中發病率較高,少數5~24 周齡的豬也會發病[1]。
2.2.2 防治
使用長效多西環素頭孢噻呋或地塞米松等藥物能有效治療皮炎腎病綜合征。肌肉注射利巴韋林及黃芪多糖也有一定的療效,同時需要配合使用地塞米松。可以使用預防藥物的方式避免皮炎腎病綜合征的發生。豬45 日齡時,在飼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及黃芪多糖,連續使用7d,可有效預防該病。此外,在日常飼養中,要避免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同時在飼料中適當添加防霉劑。
2.3.1 臨床診斷
疥螨病具有傳染性,是一種寄生蟲性疾病,螨蟲能在豬皮膚內寄生產卵,導致豬皮膚受到損傷,且螨蟲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毒素,使皮膚發生中毒性損傷。在獸醫臨床上,疥螨病主要分為兩種,一是過敏反應型,多發生在幼豬中,患病豬在感染3 周后會表現出皮膚病變,體現為耳、鼻、眼等部位出現小痂皮,隨后發生紅斑和丘疹,并蔓延至軀干及四肢,同時伴隨強烈的瘙癢感。二是角化過度型,此類發病為慢性性發病,通常發生于經產母豬、種公豬及成年豬中,患病初期主要表現為過敏性反應,隨著病情的發展,患病豬皮膚發生角質化,結締組織增生,觀察可見皮膚病灶處有大的褶皺,皮毛粗糙有皮屑。發病部位通常為四肢、頸部及耳部[2]。疥螨病會伴隨劇烈瘙癢,如果過度擦癢會導致患病處的皮膚發紅,有組織液滲出。
2.3.2 防治
防治疥螨病關鍵性措施是殺蟲,可以使用體表給藥、注射給藥或拌料用藥的方式。用于拌料或注射的藥物可以使用伊維菌素,皮下注射,劑量為每千克體重0.3mg。體表給藥可以使用2%敵百蟲溶液,為保證治療效果,在體表用藥前需要對患處進行清洗,清除患處表面異物。螨蟲卵對藥物抵抗力較強,因此,需要對患病豬治療3 次左右,每次治療間隔時間為7~10d[3],同時,治療過程中需要將患病豬只隔離飼養,并徹底打掃養殖舍,避免皮膚碎屑在養殖舍內殘留,做好環境凈化工作才能切斷傳染源,避免疥螨病的傳播擴散。
2.4.1 臨床診斷
滲出性皮炎也被稱作仔豬葡萄球菌皮炎,是一種由葡萄球菌感染導致的皮膚癥狀,為急性接觸性疾病,具體表現為患病豬出現全身油脂樣滲出。滲出性皮炎通常發生在1 月齡仔豬中,患病仔豬發病先表現在耳部、腹部、面部等部位出現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皮膚開裂,裂縫中會有油脂樣滲出物,脫落的皮垢會形成結痂,顏色呈黑色,同時有難聞的氣味,患病部位無癢感。但會伴隨著全身性癥狀表現為發抖、畏寒,體溫上升至40~42℃,食欲減退,渴感增強,到患病后期仔豬會發生貧血及極度消瘦情況,經過5~7d 衰竭而亡,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則滲出性皮炎的死亡率可達80%以上[4]。
2.4.2 防治
滲出性皮炎的發病原因主要是養殖環境較差,低溫潮濕及未徹底消毒的產房會引起滲出性皮炎,此外,仔豬皮膚物理性損傷也會導致滲出性皮炎的發生。在臨床診斷上多會出現同群仔豬同一時間發病,但出現不同臨床表現。
可以采用對癥治療的方法治療滲出性皮炎,使用0.3%高錳酸鉀溶液浸泡仔豬體表,并使用新霉素軟膏擦拭患病部位,每天1 次。全身性用藥可以注射地塞米松溶液。每天2 次,連續治療2~3d。
2.5.1 臨床診斷
壞死性皮炎是一種細菌性皮膚病癥,致病菌是壞死桿菌,屬于慢性傳染病,在仔豬和幼豬中發病率較高。通常發病病癥從仔豬頭部開始,隨著病情發展,癥狀逐漸向身體處蔓延。患病初期,病變部位表現為水泡樣紅疹,在水泡潰爛后會形成黑色或灰黃色結痂,結痂下部有膿性潰瘍,沒有典型的全身性癥狀,病情嚴重的患病豬會出現體溫升高,食欲減退,全身消瘦等癥狀,該病會導致仔豬死亡。
2.5.2 防治
在治療壞死性皮炎過程中,首先,要對病灶處進行清創處理,清除壞死組織,直到露出紅色創面,使用1%高錳酸鉀溶液或3%雙氧水溶液進行沖洗,每天沖洗1 次,同時可以使用地塞米松等藥物進行全身性用藥。
2.6.1 臨床診斷
鋅在蛋白質、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等物質代謝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豬缺乏鋅時會出現食欲下降,生長發育速度變慢等癥狀,并且在患病初期,豬皮膚會出現血斑。隨后,逐漸變大融合形成片狀灰白色鱗屑,皮膚粗糙并出現褶皺,同時伴隨瘙癢。通過添加日糧,調整營養結構,可使皮膚病變自然痊愈。鋅缺乏癥的主要體現為皮膚角化不全,在臨床上通常為群體性發生。
2.6.2 防治
鋅缺乏癥的治療措施以補鋅為主,可以在飼料中添加硫酸鋅和碳酸鋅,每天1 次,連續添加3~4 周,患病豬會有顯著改善,對體表病變部位可涂抹氧化鋅軟膏進行治療。
2.7.1 臨床診斷
濕疹的發生受環境影響較大,環境中濕度過高會直接導致豬只患病。此外,豬群密度大,墊草中含有農藥,維生素缺乏等也是濕疹的誘因。患病部位主要體現在耳部、頸部、腹部等,患病處皮膚紅腫,發病不久會出現黃豆粒大小的丘疹,部分病灶形成水泡,潰爛后形成膿瘡,患病豬伴隨瘙癢,經常在墻壁、攔門處摩擦,病灶破潰后會有膿汁或血液、黏液流出。急性患病豬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會轉為慢性濕疹,慢性濕疹病程可達2 個月。
2.7.2 防治
濕疹與環境有較大的關系,因此,保證環境干燥,通風良好,飼養密度合理能大大降低發病率。同時,保證良好的空氣質量,尤其是高溫潮濕的季節,需要加強通風,必要時采取機械設施,保持豬體的干燥與潔凈。
急性濕疹患病豬可以采取靜脈注射氯化鈣或葡萄糖酸鈣的方式進行治療,同時令其服用維生素C 及復合維生素B,必要情況下可以使用腎上腺素輔助治療。涂抹氧化鋅軟膏、魚石脂、水楊酸等改善皮膚癥狀。體表用藥前需保持患處清潔干凈。
豬痘病、口蹄疫、水皰病、豬瘟、豬丹毒等疾病,在患病過程中會出現皮膚病癥。此類病癥不同于單純性皮膚病癥,通常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皮膚癥狀是疾病的表現。
對此類疾病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在日常生產中應以預防為主,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嚴格執行,通過疫苗接種達到良好的預防效果。此外,要對患病豬皮膚癥狀采取必要的處理,如使用碘酊、紫藥水等涂抹體表,患病處防止發生繼發感染。
豬皮膚病的類型多樣,且病因復雜,在豬患有皮膚病癥后,通常會表現出脫毛、皮膚瘙癢、體表病灶潰爛等,會嚴重影響豬只采食,進而導致其生長發育受阻,給養殖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對豬皮膚病癥的防治首先要準確判斷皮膚病癥類型,還需加強養殖場的環境衛生及飼養管理,確保豬只生存環境清潔干燥,通風情況良好,避免環境中出現寒冷潮濕等情況,誘發豬只產生應激反應,同時做好驅蟲管理。一旦發現患病豬要將其隔離治療,定期使用驅蟲藥物進行驅蟲。本文對幾種常見皮膚病癥進行詳細分析,包括鋅缺乏癥、疥螨病、濕疹及傳染性疾病導致的皮膚癥狀等,以期為豬皮膚病癥的預防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