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樹軍
(遼寧省建平縣白山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朝陽 122406)
我國很多地方規模化養羊成為當地人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當地民眾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養殖過程中,羊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但羊口瘡作為羊的常見病害,傳染性強、發病率高,給羊健康造成不小的傷害,成為困擾養殖戶的主要問題。羊口瘡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會使羊唇、口、鼻、乳房等部分出現水皰、膿皰、皰疹等傳染性膿皰。羊口瘡發病多發生在春、秋季節,3~6 月齡羊免疫力不足,容易受到感染,不利于綿羊生長發育,降低羊群成活率。羊口瘡不僅影響羊的生長發育,同時在疾病控制方面也存在較大難度,會為養殖戶管理羊群造成諸多不便,降低養殖效益,不利于當地產業發展。
羊口瘡是一種擁有較強傳染性的疾病,患病綿羊唇、口、鼻、乳房、蹄部等位置會出現水痘、皰疹或膿皰等疹類物。經過統計發現,患羊口瘡的綿羊有近半數是因為病羊傳染患病。病羊攜帶的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通過采食飼料等途徑使其他羊群遭到感染,擴大羊群患病概率。一旦羊群中出現病羊,盡管開始時數量較少,但經過一段時間,染病綿羊會不斷增多,不利于養殖戶進行羊口瘡控制,還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問題[1]。
環境對羊群健康成長意義重大。調查發現,綿羊如果生長在臟亂的環境中,其免疫能力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羊群中存在病羊,會在羊群中傳播羊口瘡病菌,免疫能力較差的綿羊難以抵御病菌,提高綿羊患病率。另外,如果綿羊生活在環境差的地方,圈舍內部不整潔、空氣較為潮濕等,為羊口瘡病菌滋生繁殖提供良好的條件,會加快病菌的傳播速度,擴大羊口瘡病的傳播范圍[2]。
飼料應是養殖戶關注的重要內容,飼料管理不科學,難以為綿羊提供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元素,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綿羊的免疫力。另外,低品質飼料還會對綿羊胃部與腸道造成傷害,間接提高羊口瘡的患病率。
綿羊患上羊口瘡后,其唇、口、鼻、乳房、蹄部等位置會出現水痘、皰疹與膿皰等疹類物。綿羊患上羊口瘡,除了上述癥狀外,部分位置受到病菌感染還會出現潰爛流膿的情況,更為嚴重時可能出現皮膚腐爛等狀況。綿羊患上羊口瘡后,不同時期的表征不同,初期患病羊沒有食欲,不進食,只飲水,不容易察覺。綿羊患羊口瘡一段時間后,羊口瘡病癥逐漸表現出來,綿羊除了食欲匱乏的表征外,還出現毛發無光、眼珠渾濁、精神萎靡、免疫力下降等表現。患病后期,以上表征加劇,羊身上還會出現膿皰、水痘出血或腐爛等情況[3]。
由于口瘡和羊痘的表征比較像,部分養殖戶看到綿羊唇、口、鼻等部位出現水痘,難以確認其是否為口瘡。搜集羊口瘡和羊痘方面的素材可以發現,兩者存在一定區別。羊痘不僅出現在唇、口、鼻、乳房、蹄部等部位,而是全身范圍內廣泛發生。羊體表、腿部會有明顯的紅疹,同時體溫升高,痘痘中部一般帶有小膿包。羊痘具備傳染性,可以在羊群中傳播,還可通過媒介在人群中傳播;羊口瘡發生部位具有局限性且多表現為組織遭到破壞,仔細觀察可從外部表征中發現兩者的不同[4]。
養殖戶如果發現綿羊出現羊口瘡的患病表征,需及時進行檢查診斷,一旦確定其患病后需要快速隔離。治療羊口瘡時,準備少量高錳酸鉀水沖洗羊組織損傷部位。使用高錳酸鉀藥劑前,應軟化羊口內的結痂,并進行去除,隨后使用少量過氧化氫進行擦拭或沖洗,最后使用經過高溫滅菌的水擦拭羊口腔組織的損壞部位,在洗干后將冰硼敷在羊傷口處。治理羊口瘡時,各類試劑必須齊全且達到濃度要求,每天按照上述流程操作兩遍。養殖戶還可將青黛粉與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將其涂抹在羊口瘡部位,每隔1d 涂抹1 次,直至綿羊傷口結痂掉皮為止[5]。
在羊口瘡治療方面還可選擇針灸治療的方法,準備一個小盆并將其放在羊口瘡下,打通口瘡,可以接住口瘡部位流出的膿性物質。養殖戶使用冷水沖洗羊口瘡部位,放血后在破損處涂抹碘液。還有一些羊患病程度較為嚴重,此時簡單的藥物擦拭效果不理想,需要在表層處理工作的基礎上,向病羊注射利巴韋林、青霉素等藥物。使用此類藥物需要按照一定的間隔進行,提高藥物注射周期,可以提高羊口瘡治療效果。此外,為病羊注射利巴韋林、青霉素等藥物的周期一般為5d。同時,養殖戶也需要結合病羊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藥物注射周期,讓病羊可以完全康復[6]。
為防止羊圈出現羊口瘡大面積傳播的情況,需要加強羊群管理力度,記錄綿羊在不同時期的身體發育情況。借助檢查活動可以預防疾病,避免羊群發生大規模傳染情況。養殖戶需要分時段觀察綿羊的進食和日常情緒表現,及時發現病羊并進行管理與控制。養殖戶需定期采購與羊群抗病能力相關的藥物,記錄綿羊在疾病預防和控制方面的工作。一旦發現羊群中有綿羊患上羊口瘡,需快速轉移病羊,將其與健康綿羊隔離開,防止羊口瘡在羊群中大范圍傳播,波及其他健康綿羊,增加羊口瘡防治工作的難度。處理病羊需注意很多事項,養殖戶如果不熟悉相關領域,可以向獸醫尋求幫助,結合病羊表征提出科學的預防和管理方案,提高治療工作的有效性[7]。
養殖戶需要在飼養環節關注羊口瘡的預防工作,防止羊舍中的綿羊感染羊口瘡。羊舍內部維持在整潔與干凈的狀態,在羊口瘡預防方面有不錯成效。養殖戶需定期清潔羊群圈舍,使用消毒液殺死圈舍中的病毒和細菌,為綿羊提供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可以降低羊口瘡的發病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需要合理設計圈舍環境,還應定期進行圈舍通風工作。養殖人員需要控制每個圈舍的綿羊數量,控制羊群規模,防止養殖環節出現大規模感染事件[8]。
為完成羊口瘡預防工作,應正確看待綿羊飼養管理工作。工作人員需為綿羊挑選營養豐富的飼料,確保綿羊在成長階段不會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否則會削弱綿羊在疾病預防方面的能力。在日常飼養期間,應提高對懷孕母羊與生長發育羊羔的關注程度,觀察其日常狀態并進行適當檢查,結合掌握的數據進行適當干預,科學配制飼料,提高飼料營養成分。
羊口瘡的誘發原因眾多,養殖戶要選擇科學的方法管理綿羊。羊口瘡不僅誘發原因多,還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圈舍環境、飼料等因素均可能導致綿羊患上羊口瘡,會對綿羊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脅。養殖戶需結合已知的誘發羊口瘡的因素進行控制,同時還需定期對羊群圈舍進行消毒處理,減少舍內細菌數量。同時,將圈舍濕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提高綿羊舒適度。一旦羊群中出現病羊,養殖戶需快速尋找傳染源,找到誘發原因,并進行合理控制,防止羊口瘡大規模傳播。
選擇羊舍時應選擇環境相對干燥、地勢較高、陽光充足的地方,保證羊的飲水干凈、衛生。選擇綿羊品種時,應選擇抗病力強且健康強壯的綿羊,采用自養自繁模式,降低外來病原體的侵染風險,提高羊群整體品質。如果飼養員想要繁殖一些好的品種,必須選擇純種公羊和母羊,選擇雜交繁殖的方式,培養出擁有較強抗病能力的綿羊。另外,需要避免近親繁殖,該種繁殖方式會導致綿羊免疫力較差,在生長階段容易受到感染。
在羊群飼養管理方面,應觀察綿羊日常表現,如出現精神萎靡、食欲缺乏或唇、口、鼻、乳房、蹄部等位置出現水痘、皰疹與膿皰等疹類物時,應快速采取行動,一旦確定該綿羊患口瘡疾病,需快速隔離,還需結合病羊患病程度靈活選擇治療方式。為了防止綿羊患上羊口瘡病,養殖戶需要做好預防控制工作,科學安排養殖密度,定期進行環境消毒與清潔工作。養殖戶還需要定期為綿羊注入免疫藥物,防患未然,降低綿羊患羊口瘡的概率,對羊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羊口瘡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疾病,一旦在羊群中暴發,養殖戶即便采用管理手段,也很難獲得顯著的成效,會對養殖戶自身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因此,綿羊養殖戶在工作中,應該在預防為主的理念下,提前采用管理措施,預防羊口瘡。本文整理病羊感染、環境惡劣、飼料感染等羊口瘡發病的原因,給出加強羊群管理力度、保持干凈衛生的環境、選擇良好的飼料、防止感染、選擇合適的羊舍和健康品種等預防措施,在相關方式下,達到預防羊口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