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海濤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山東棗莊 277400)
雞呼吸道疾病多出現在春季,給規模化養雞場造成較大威脅,因此,需要重視預防并對癥處理,結合養殖場具體情況,強化免疫預防工作,不斷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同時,需要掌握科學合理的春季呼吸道疾病預防控制策略,要求飼養人員必須注重雞場管理,以此維護養殖戶的經濟效益,避免出現各類養殖問題。
雞春季呼吸道疾病致死率高達30%~50%,具體發病受多種因素影響,雞呼吸道疾病較為常見,春季“倒春寒” 階段容易出現病毒、細菌、寄生蟲交叉感染的情況,如飼養管理水平較低、養殖環境惡化,會增加雞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包括空氣傳染、接觸傳染等,而其中最為主要的誘因為溫差波動較大,如不對此加大關注,會降低養殖戶的整體效益[1]。
雞春季呼吸道疾病經呼吸道傳播,飛沫傳播是最常見的表現形式,進而形成病毒感染,特別是體質較差的雞只容易發病,最后并發感染。此外,免疫法氏囊疫苗時會引起疫苗反應,導致嚴重的疫苗癥狀,從而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最終并發該病。或肉雞二免新城疫疫苗時經常誘發該病,或體內外寄生蟲等直接或間接性感染健康雞,15 日齡以內的齡雛雞最為易感,常表現為腫頭腫臉,肉唇腫脹,咳嗽、呼嚕、尖叫等。病死率高達50%以上。此外,還有患大頭肥臉綜合征的病雞,患病后,雞眼周圍、頭面部、下頜腫脹,同時,伴有搖頭、斜頸等神經癥狀。或患有脂肪肝綜合征,引起營養性病癥的患雞,患病后,雞冠和肉髯蒼白貧血,排灰白色稀糞,頭頸前伸或背部彎曲,痙攣。
在春季冷熱交替的影響下,呼吸道疾病的抵抗能力會隨之下降,因此,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呼吸道疾病。養殖戶通過科學的飼養管理,可解除雞春季呼吸道疾病的威脅。部分養雞場會選用塑料薄膜包裹雞舍來保持溫度,但這樣會降低通風性,各類有毒有害物質無法排除,為避免因通風問題而引起雞呼吸道疾病,需加大關注力度。
春季氣候具有較為陰冷的特點,溫度變化較大且引起雞春季呼吸道疾病的細菌非常多,但部分雞舍在數據采集中忽略了細菌檢測相關工作,數據基本為雞群體質及患病情況,未能收集氣管炎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相關信息,不能發揮防治作用,最終出現呼吸道疾病,威脅家禽養殖業的安全。同時,呼吸道疾病具較強的傳染性,包括空氣傳染、接觸傳染等,一旦雞群內存在感染,可能會間接性引發呼吸道疾病,如果養殖戶沒有注意管理,后續發病率也會隨之增大。
疾病監測必須在執行監測任務中嚴格履行標準制度,避免存活性病毒在養殖場內快速傳播,在實際工作中需先判斷當前養殖場的風險,如存在嚴重風險問題則需開展全面檢測工作,以此避免區域動物出現大規模疫病,如風險相對較小,相關人員要積極開展防控工作,采取保溫、消毒等措施,避免雞群在春季出現大范圍呼吸道疾病。
由于春季氣候環境條件下存在溫差波動、高速冷風刺激等情況,因此,在環境控制中必須對溫度、濕度、通風、環境衛生等方面加大關注,20 日齡以內雛雞群會產生明顯不適,當晝夜間溫差波動在5~7℃會對雞群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包括生長發育減緩、食欲匱乏等,此時病毒傳播速度會加快。春季重點防護對象是15 日齡以內的雛雞群,雞舍溫度需控制在29~31℃,此溫度范圍內雛雞成活率最高、發病率最低,而濕度則需調控為65%~75%,避免冷風直吹,防止雞舍內雛雞因春季溫差刺激損傷雞的呼吸黏膜,并致其發炎而后出現病變,雞舍消毒宜選擇刺激性較弱的消毒劑,建議春季消毒采用生石灰,消毒劑配制以無明顯刺鼻異味為主。
春季雞群呼吸道疾病傳染源較為廣泛,要加強雞群動態疫情監測,白天注意排查雞群內的異常個體,如存在食欲匱乏、精神萎靡等問題要進行隔離觀察,夜間最容易發現此類異常個體,隔離后需對疑似患病個體進行判斷,如呼吸時會發出“吱吱” 聲或出現咳嗽、張口呼吸、甩鼻等情況,則需及時開展治療與防控工作,以此降低病死損失,防止群內相互傳染。春季特別要注意禁止患病個體及疑似病例接近健康雞群,春季對慢性疾病可注射卡那霉素、鏈霉素,2 次/d,持續3d,如果在短時間內沒有效果,或病情加重,將泰樂菌素或支原凈添加在水內有助于提高雞群抵抗力。
春季雞群呼吸道疾病常見類型以新城疫、傳染性喉氣管炎、禽流感和傳染性支氣管炎為主,因此,必須結合當地雞群飼養情況合理制定防疫方案。春秋兩季也需要注意疫苗接種工作,并在此基礎上應用食藥保健預防,如選用內源凈化方案,首選“乳酸環丙沙星+黃芪多糖(主治腸炎)” 混飲,在保健預防過程中也可將黃芪多糖、板藍根、魚腥草、多西環素等藥物混合配制,如某地區大型雞場應用于呼吸道疾病防治中,結合實際需求,使用磺胺二甲基嘧啶根據0.2%比例摻在雞飼料中,持續3~4d,注射鏈霉素100~200mg,每天1 次,持續3d。
養雞場人員要積極學習和掌握雞春季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特點,加強對雞群的日常觀察,早發現早治療。春季寄生蟲開始滋生,養殖戶應做好驅蟲工作,可以將伊維菌素拌入雞群飲水中,確診后可給予病雞抗球蟲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