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 姚富安 段曉坤 楊通
(1.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玉溪 653400;2.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動物衛生監督所,云南玉溪 653400)
在養雞生產中,部分管理人員只重視飼養管理工作,而忽視對雞群常見疾病的觀察,認為雞群發生疾病屬于獸醫人員的責任,無法給獸醫人員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包括發病時間、主要癥狀及癥狀變化等,使疾病診斷的工作難度加大。因此,對病死雞只進行解剖,以觀察病死雞只臟器發生的病理變化和特征為主,再結合雞群臨床表現,飼養管理現狀等實際情況,來分析雞群的發病原因,能夠提高雞病診斷的準確率,避免漏診或誤診。
1.1.1 口腔和嗉囊病理變化
雞只感染念珠菌后,通常在口腔和嗉囊黏膜上附著一層黃白色或灰白色物質,剝離后呈現潰瘍面,尤其是嗉囊黏膜的變化更加明顯。雞群感染雞痘后在口腔黏膜上會形成一層假膜。如果雞舍內濕度低或雞只發生毒素中毒時,雞只舌頭邊緣呈現白斑。雞群感染傳染性新城疫,嗉囊內充滿大量黏液,多數有煤焦油樣物存在。
1.1.2 肌胃和腺胃病理變化
腺胃與肌胃交接處出現糜爛,臨床多見藥物中毒,霉菌感染。腺胃變薄,嚴重時形成潰瘍或穿孔,腺胃乳頭變平,嚴重時形成蜂窩狀,臨床多見于壞死性腸炎及熱應激。如果腺胃腫脹,漿膜外出現水腫變性,像乒乓球樣;臨床多見于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及馬立克氏病。如果腺胃與食道交接處出血,臨床多見于傳染性支氣管炎、新城疫及禽流感。如果雞只感染肌胃炎時,肌內金發生潰瘍,角質層下也有明顯潰瘍面。
1.1.3 腸道病理變化
雞群感染傳染性新城疫、禽流感、霍亂、球蟲病或應激時,一般剖檢腸道可以看到小腸腫脹出血,球蟲病還可引起腸道增粗、腸壁增厚、腸道黏膜腫脹、出血、壞死等病變,有的在腸壁表面可以看到點狀出血。一般雞群感染球蟲后容易繼發壞死性腸炎,此時病死雞腸道黏膜上會覆蓋一層假膜,腸道黏膜相繼發生壞死和脫落現象,并且腸道明顯鼓脹、有出血點。雞群感染組織滴蟲后,盲腸和十二指腸明顯變粗,像火腿狀,腸壁增厚,里面形成同心圓狀的栓塞物質。雞傳染性新城疫,在十二指腸、盲腸和回腸等部位有出血潰瘍。
雞群感染傳染性喉炎、支氣管炎、禽流感和新城疫等烈性傳染病后,剖檢病死雞只的氣管都會看到氣管腔內蓄積大量黏液,氣管黏膜腫脹出血,有的在氣管內能發現條狀血凝塊。如果圈舍空氣質量較差,雞群感染大腸桿菌,發生慢性呼吸道疾病或禽流感后,雞只氣囊不再透明,呈渾濁且增厚,嚴重時在氣囊表面附著厚厚的纖維素性干酪物。如果病死雞肺臟腫大且出血,顏色呈暗紅色,質地堅硬,將肺臟放置水中不再漂浮在水面上,這種病癥多是由禽流感造成的。雞只受到霉菌毒素侵害后,在肺臟上會出現黃色米粒大結節,且質地較硬。
飼料中缺乏維生素E、雞群生活環境條件較差,誘發大腸桿菌感染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時,剖檢病死雞只可看到心包積液,心臟表面覆蓋一層纖維素性滲出物或膠凍樣物質。如果心包積液呈透明狀,一般由腺病毒引起的安卡拉病造成的。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較高,雞舍通風不良,雞群容易發生痛風病,心臟外膜會覆蓋一層白色尿酸鹽樣物質。雞只心冠脂肪出血,說明雞群感染禽流感、大腸桿菌病或沙門氏菌病等,有時雞群過量使用磺胺類藥物,出現的中毒癥狀也會發生這樣的心臟病變。雞馬立克病、淋巴白血病、雞大腸桿菌病和住白細胞原蟲病等,可促使心肌上形成灰白色肉芽腫或小結節。如果心肌呈灰暗色,病變部位淡黃色,切開心肌看到心肌呈斑紋樣,一般是因為禽流感造成的[1]。
組織滴蟲病可引起肝臟表面呈現中間凹陷、邊緣突起,不規則或同心圓樣壞死病灶。雞群發生包涵體肝炎后,在肝臟上可見點狀出血或條狀出血,出現破潰后在腹腔內形成血凝塊或血水。如果感染大腸桿菌后,肝臟輕微腫脹并有纖維素性滲出物。種雞發生淋巴白血病、網狀內皮增生癥、馬立克等垂直傳播性疾病后,可以通過種蛋傳播給后代雞群,致使肝臟腫脹、肝臟實質變脆、失去彈性,并且在肝臟表面有很多腫瘤結節,且與肝臟實質融合在一起。蛋雞在生產后期沉積脂肪的能力逐漸加強,如果飼料營養過剩,尤其是能量含量較高時,雞群容易發生脂肪肝,肝臟呈淺黃色,表面光滑,容易破碎,且雞只腹腔內會沉積大量脂肪。雞副傷寒,肝臟往往呈典型的古銅色。如果肝臟顏色變黃,表面有紅黃色出血條,一般提示禽流感。
如果病死雞腎臟嚴重腫大,顏色呈灰白色,且有白色結節時,說明雞群感染淋巴白血病、馬立克等腫瘤病,有時感染大腸桿菌后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腎臟病變。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法氏囊病、痛風癥、霉菌毒素或磺胺類藥物中毒、維生素缺乏等,病雞出現花斑腎病變,并且在輸尿管和腎小管內充滿大量尿酸鹽沉積物。輸尿管變粗、結石,臨床多見痛風、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磺胺類藥物中毒。
雞群在育雛或育成期感染傳染性支氣管炎后,往往在產蛋期出現輸卵管發育不全的病變。雞群感染禽流感、傳染性新城疫等病毒,會對生殖系統產生嚴重損害,卵泡表現出出血、液化、變形、壞死等癥狀,致使雞群產蛋率突然下降。如果卵泡不規則,呈現各種形狀,一般是雞群感染沙門氏菌引起的,可通過種蛋垂直傳播給后代雞群。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禽流感和發生中毒后,輸卵管會發生水腫和出血現象,禽流感會導致輸卵管內沉積大量白色豆腐渣樣液體[2],卵泡出現液化像蛋黃湯樣。
一些小型養雞場或養雞戶,雞舍設備較簡陋,在外界氣候發生變化時,雞舍內的溫濕度或空氣質量也會發生較大改變。如果溫度突然改變,雞只會受到冷應激或熱應激;濕度增加,雞舍內病菌繁殖加速,增加雞群感染疾病的概率,濕度過低會影響呼吸道黏膜的發育,容易誘發支原體感染或慢性呼吸道疾病。尤其是空氣污濁,雞舍內氨氣濃度超標會刺激雞只呼吸道黏膜,進而誘發傳染性支氣管、喉炎、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另外,光照強度較大時,雞群處于敏感狀態,會發生異食癖癥狀。飼養密度大的情況下,雞群發生腿部疾病、痛風癥和大腸桿菌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雞場管理人員不重視生物安全,沒有制定完善的衛生消毒制度,不僅雞舍內污水橫流、糞便積聚較多,給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溫床,非常適合球蟲卵囊的繁殖,雞群極易暴發球蟲病。有的雞舍灰塵較多,不能定期進行清洗和消毒,未及時殺滅環境中的細菌或病毒等,會對設備、器具和人員等產生污染,雞群攝入受到污染的飼料或飲水而感染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支原體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外來人員或車輛未進行全面消毒,會將外界野毒攜帶入場,給健康雞群造成威脅,致使雞群暴發禽流感、傳染性新城疫和腺病毒等烈性傳染病[3]。
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能直接引發雞群疾病,雞群生活環境受到污染后,會存在細菌、病毒、支原體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時刻威脅雞體的健康狀況。一旦環境條件突然改變、飼料營養不足或發生應激等情況下,雞只抗病能力便會下降,外界環境中病原微生物會趁虛而入,引起雞群感染疾病。如生產中常見的傳染性新城疫、慢性呼吸道疾病、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傳染性支氣管炎、禽流感、傳染性喉炎、鼻炎等。
根據雞群生理特點,不同生長階段對飼料營養水平的要求有明顯區別,如果使用單一飼料容易引起營養缺乏,尤其是容易發生維生素缺乏。有時沒有制定合理的飼喂程序,或者給雞群限飼程度過大,雞群長期處于饑餓狀態,會增加感染異食癖或腿部疾病的風險。另外,飼料中缺乏蛋白質或氨基酸時,雞群也會發生被羽雜亂和異食癖現象。營養不良雞只體質和免疫力較低,容易受到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擾,從而誘發雞群各種疾病。
在養雞生產過程中經常使用抗生素藥物來預防或治療疾病,如果使用藥物過量或時間過長,在機體內蓄積有毒物質超標會引起中毒現象。生產中過量使用磺胺類藥物最容易引起中毒,使用驅蟲藥也容易引起中毒癥狀。在育雛過程中使用煤氣爐供暖,極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現象。如果飼料管理或墊料管理不當,飼料或墊料中的霉菌毒素容易超標,雞群攝入霉變飼料或墊料后會發生霉菌毒素中毒,給養殖戶帶來嚴重損失。
應激因素是引起雞群發病的重要因素,因為環境變化、更換飼料、轉群運輸、免疫接種等都會使雞群產生應激反應,另外,雞群養殖環境中經常出現噪聲,也會使雞群產生很大的應激反應。處于應激狀態的雞群體質和免疫力下降,給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提供方便,誘發雞群感染各種疾病。
總之,引起雞群感染上述常見疾病的因素較多,生產中常見的主要原因有環境條件差,衛生消毒不徹底,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侵襲,機體營養不良,中毒或發生應激等,這些因素能直接或間接引起雞群發病。在進行雞群臨床疾病診斷時,應重點觀察剖檢病變,并結合臨床癥狀和飼養管理,制定完善的疾病防治措施,保障雞群健康生長,減少疾病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