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內蒙古通遼市畜牧業發展中心,內蒙古通遼 028000)
生豬養殖過程中,飼養管理方式,病害防治情況是影響豬群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生豬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背景下,傳統養殖管理技術所存在的弊端日益突出,逐漸無法滿足養殖管理需求,增加了病害發生概率。為保障豬群健康生長,養殖場戶應高度重視養殖管理和病害防治工作,推動養豬業健康發展。
種公豬養殖時,首先要控制好膘情,確保其處于不肥不瘦的體重,避免過于肥胖,降低性欲,影響配種,同時也避免過于瘦弱,影響精子成活率。只有控制好膘情,才能更好地保障配種成功率。其次,做好圈舍衛生環境管理工作,定期擦拭清潔豬體,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應每天沖洗1 次,確保體表衛生。保證種公豬每天有適量的運動,運動時間控制在2h 為宜,提供種公豬的抵抗力。單獨飼養種公豬,避免頻頻接觸母豬導致頻繁發情,影響發育。最后,做好飼料管理工作,科學搭配日糧,保證日糧營養均衡。種公豬飼料以精飼料為主,特別在配種時期,應保證蛋白質充足,每日補充雞蛋、胡蘿卜、魚粉等營養物質,使種公豬具有更高的配種能力,提升精液質量,達到更高的配種成功率[1]。
母豬飼養時首先要選擇優質品種母豬,確保產下的仔豬具備優良的體型和外貌特性。具體來說,在選擇母豬時,應優選毛色光亮、嘴長頭小,耳大前傾的母豬,確保外生殖器官正常,保證具有穩定的遺傳性能和良好的繁殖性能,為生長繁殖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保證母豬身體健康,這是順利產崽的關鍵。在母豬飼養時,應加強營養補充,確保飼料適口性好,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維生素、蛋白質、微量元素、礦物質,滿足母豬生長對多種營養物質的需求,促進母豬生長發育。定期檢查母豬健康狀況,如發現有患病豬只應考慮淘汰,避免對后期繁殖造成影響。最后,高度重視妊娠母豬的護理工作,配種后18~24d 和39~45d 分析母豬妊娠狀態,及時發現未成功受孕的母豬,并進行針對性地處理。要控制好妊娠母豬的運動時間,妊娠前應減少運動,使母豬充分休息,妊娠中期要逐漸增加運動量,同時要補充光照,提高體質,妊娠后期要逐漸減少運動量,避免出現早產、流產等現象。妊娠母豬要做到謹慎用藥,最大限度地降低母豬流產概率。控制好圈舍溫濕度,保證溫濕度適宜,及時做好防寒避暑工作,避免產生冷熱應激。母豬分娩時要做好護理工作,合理判斷臨產狀態,及時轉入產房,難產母豬應及時注射催產素、強心針,幫助母豬盡快產出胎兒,降低胎兒窒息死亡的發生,助產時應保證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母豬子宮。母豬所排出胎衣應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被母豬誤食[2]。
仔豬出生后要設置專人看管,避免遭受母豬攻擊或被壓致死。及時輔助仔豬吸吮初乳,進而被動獲得免疫抗體,有效降低仔豬疾病的發生。如產崽數過多導致乳頭不夠,要及時人工輔助哺乳,保證生長一致。隨著仔豬的生長,需補充鈣鐵鋅硒等元素,避免仔豬貧血或營養不足影響生長發育。尤其是硒元素,可在仔豬初生后3d 注射亞硒酸鈉溶液,有效防止仔豬水腫病和白肌病的發生。適當補水,做好水質檢測工作,確保水質健康無污染,及時補水有助于緩解仔豬胃液分泌不足的問題,活躍胃蛋白酶,提升仔豬消化能力,加快新陳代謝,促進仔豬生長發育。一般情況下,仔豬7 日齡時即可開始補充飼料,應遵循少喂勤添的原則,幫助仔豬逐漸適應飼料,促進胃腸道發育,同時也能減少應激反應。最后,養殖人員要嚴把斷奶關,母豬產后21d,其泌乳量逐漸減少,無法滿足仔豬哺乳需求,隨著仔豬營養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此時可逐漸斷奶,并配置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全價飼料,滿足仔豬生長對多種營養物質的需求,提高抗病力。結合仔豬不同生長階段,及時做好免疫接種工作,重點落實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仔豬副傷寒、偽狂犬病、豬流感、藍耳病、口蹄疫等疾病的接種工作,建立免疫檔案,為后期查驗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3]。
藍耳病是生豬養殖常見病,該病屬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其病原為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該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品種和性別的豬,尤其是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健康豬患病后會出現高燒、不愿進食、頻繁咳嗽、呼吸困難、耳部等皮膚發紫等現象,行走不便,如妊娠母豬患病,極易出現早產、流產等現象,產下僵尸胎,嚴重阻礙豬群健康發展。
防治豬藍耳病時,首先,要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合理控制飼養密度,避免過度擁擠,保證圈舍光照通風正常,及時做好防寒避暑工作,為豬群生長營造舒適的環境。其次,定期做好消毒工作,輪換使用石灰水、新潔爾滅等消毒劑對圈舍及周邊環境展開全面徹底的消毒,有效殺滅細菌病毒,確保豬群健康生長。再次,重視免疫接種工作,及時接種豬藍耳病滅活苗,做好免疫檢測工作,避免出現漏免及失效等現象,實現對藍耳病的有效防治。最后,針對患病豬,可以使用替米考星、泰樂菌素等抗生素配合干擾素治療,提高治愈率[4]。
豬流感全稱為流行性感冒,該病屬于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病原為A 型流感病毒,病豬患病后癥狀表現為高燒,食欲減退,咳嗽,鼻孔干燥現,呼吸困難,大便干結,尿液呈黃色,如延誤病情,極易誘發肺炎和支氣管炎,增加病豬死亡率。
防治豬流感時,養殖場戶應在流行期前做好防控工作,加強對豬群的營養補充,飼喂營養均衡的全價飼料,保證飼料適口性,滿足豬群生長對多種營養物質的需求,提高抵抗力。同時,密切留意天氣變化,在春節秋季早晚溫差較大的時節應做好防寒工作,避免產生冷應激。保證圈舍空氣流通,避免污染有害氣體積聚,控制好圈舍濕度,避免過度潮濕。要做到自繁自養,全進全出,有效防止疫病的傳入和傳出,保證豬群健康生長。此外,重視疫苗接種工作,及時注射豬流感滅活疫苗,有效防控豬流感的發生。最后,患病豬可使用復方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尼利定等藥物進行治療。
豬鏈球菌病屬于人畜共患病,會對人及豬的健康造成較大影響,鏈球菌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危害性大,主要通過傷口、空氣傳播感染。豬鏈球菌病可發生于一年四季,潛伏期為1~3d,潛伏期過后開始發病,病豬體溫升高至40℃,食欲逐漸廢絕,糞便干結,嚴重的呈敗血癥病變,致死率較高。
預防豬鏈球菌病時要加強營養補充,定期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蛋白質,使日糧營養成分更加均衡,提升豬群抗病力。同時要強化衛生清潔工作,及時清理圈舍內的糞便和污水,并用清水沖刷地面,定期使用高錳酸鉀、過氧乙酸等消毒劑消毒,為豬群生長營造無菌環境。及時做好防寒避暑工作,減少冷熱應激,避免誘發豬病。制定免疫接種計劃,從正規途徑采購疫苗,做好疫苗保存工作,合理控制好疫苗接種方法和劑量,確保達到最佳的免疫接種效果,降低豬鏈球菌病發病率。此外,針對患病豬可使用安乃近、青霉素、鏈霉素、地塞米松等藥物進行治療,可起到良好效果[5]。
仔豬養殖時,腹瀉是常見病,其病因復雜,如大腸桿菌、寄生蟲、應激等,均會導致腹瀉的發生。仔豬腹瀉一年四季均可出現,尤其是冬季和春季等寒冷季節有更高的發病率。仔豬患病后會出現明顯腹瀉、喜飲水的現象,不愿進食,日漸消瘦,精神狀態不佳,劇烈腹瀉極易導致仔豬脫水死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防治仔豬腹瀉時要從哺乳入手,確保初生仔豬及時吸吮充足的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有助于提升仔豬抗病力和免疫力。同時,結合仔豬日齡,合理控制好飼養密度,避免擁擠。換料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禁止突然換料,定期在飼料中添加微生態制劑、消化酶,有效改善仔豬腸道菌群狀況,提高仔豬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保障仔豬健康生長。此外,定期做好圈舍消毒工作,殺滅細菌和病毒,防止腹瀉疾病的發生。針對患病豬應對癥、對因治療,如由于寄生蟲病引發的腹瀉,可使用阿維菌素、阿苯達唑等藥物治療;大腸桿菌等引發的腹瀉可使用青霉素、慶大霉素、氨基比林治療,及時口服補液鹽、黃芪多糖,避免脫水死亡[6]。
綜上所述,在地方和國家經濟發展中,養豬業是重要的支撐力量。養豬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背景下,傳統粗放化的養殖管理模式嚴重影響出欄率和養殖效益。基于此,要重視養殖技術創新工作,應用生活高效生態養殖技術,加強病害防治,有效降低豬病發生概率,提高生豬養殖效益,推動生豬養殖業良好發展,促進畜牧經濟穩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