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子龍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甘肅定西 743300)
動物傳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和臨床表現,且具有一定傳染性的疾病。動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主要經潛伏期、前驅期、明顯期和轉歸期4 個階段,并且具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和流行規律。傳染病在動物中發生流行必須具備3 個相互連接的條件,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當這3 個條件同時存在并相互聯系時就會導致傳染病蔓延。因此,根據傳染病發生、流行過程的基本條件及其影響因素制定正確的預防措施,以防傳染病的發生、流行和傳播。
科學選擇養殖場能給動物創造舒適、安逸的生存、生長環境。合理布局能減少場內微生物的交叉感染,減少疫病的發生。因此,在建設養殖場時要提前謀劃,做好選址和布局,有條件的在養殖場周圍和場內各分區種植樹木、花草,建立完善的生物隔離帶,抵御外界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傳入和場內微生物的交叉感染,減少動物傳染病的發生。
強化對動物的飼養管理,養殖人員要積極學習養殖技術知識,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結合動物不同時期的生長發育情況,建立完善的飼養管理制度,調整飼養環境、營養搭配,才能飼養出健康的動物,降低其患病幾率。其次,養殖人員要規范使用獸藥,嚴禁使用國家明文禁止的和假、劣獸藥。最大限度地減少獸藥抗菌藥的使用,減少獸藥殘留,從而提高動物機體的免疫力,達到防控疾病的目的。
養殖場(戶)堅持自繁自養能盡可能地避免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傳入,能有效切斷傳播途徑,減少傳染病的發生。如果是動物育肥場,建議采用“全進全出” 的飼養模式,消除交叉感染,盡可能地避免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
養殖場(戶)在調入動物時,要到當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申報備案,經同意后了解輸出地動物疫病流行情況,輸出地為非疫區或最近半年未發生動物疫病。經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官方獸醫檢疫合格,憑產地檢疫合格證明方可調入。調入后,在隔離舍進行一段時間的隔離飼養,確定健康無病才能混群飼養。否則,按規定處理。養殖場(戶)在調出動物前,作為第一責任人,要確保自己飼養的動物健康無疫病,飼養的動物未添加任何違禁物品,并嚴格執行獸藥休藥制度。調出時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申報檢疫,經官方獸醫檢疫合格,出具產地檢疫合格證明后方可出場。
加強對調出和調入動物的產地檢疫是從源頭防止動物傳染病發生、傳播的有效措施。因此,各養殖場(戶)要充分發揮動物防疫的主體責任。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 的規定,落實這項措施,從源頭控制動物傳染病的發生、傳播。
免疫接種能使動物獲得特異性抵抗力,保護易感動物,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免疫接種是預防和控制動物傳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養殖場應把免疫接種作為動物疫病預防的最后屏障,高度重視,制定嚴格的免疫接種計劃和免疫接種制度。對國家強制免疫的動物疫病必須100%進行免疫接種。再根據當地疫病流行情況,本場飼養動物的種類,各種疫苗(菌苗)的特性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按程序做好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確定好注射日期、人員及分工,疫苗、消毒藥品、器械等物質的準備;②檢查疫苗質量,疫苗有無破損,物理性狀是否發生改變等;③按疫苗使用說明掌握好注射劑量和接種途徑,如皮下、肌肉、皮膚刺種等;④疫苗開封或稀釋后應盡快用完。④免疫結束后做好免疫記錄,包括免疫日期、疫苗名稱、生產廠家、批號、生產日期、有效期和注射劑量等;⑥嚴格消毒使用過的疫苗空瓶、一次性器械等,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得隨意丟棄。
消毒是預防動物疫病的常用方法,是預防動物疫病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動物防疫的第一道防線。因此,養殖場(戶)要制定嚴密的消毒制度,通過科學、合理,有效的消毒,殺滅外界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減少或避免動物傳染病的發生。消毒的方法多種多樣,但養殖場(戶)常用的有3 種,物理消毒法包括:清掃、通風、陽光照曬、干燥、高溫等;化學消毒法是利用化學藥品對相關場所、物件,通過浸泡、噴灑、熏蒸等處理;生物熱消毒法是對糞便、污水通過堆積發酵處理的方法。
根據消毒目的分為預防性消毒、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3 種情況。其中預防性消毒最為關鍵,就是養殖場(戶)結合平時的飼養管理對動物圈舍、場地、用具和飲水等進行的定期消毒,以達到預防傳染病的目的。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都是動物發生傳染病后,為了消滅病原微生物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養殖場(戶)消毒時應注意:①消毒藥品的選擇:在選擇消毒藥品時應考慮對該病原微生物的消毒力強、對人和動物毒性小、不損害被消毒的物體、易溶于水、在消毒環境中比較穩定,不易失去消毒作用,價廉易得和使用方便的消毒藥品;②消毒藥的濃度:消毒藥必須有一定的有效濃度才能起到消毒作用。因此,要按照消毒藥品的說明合理配比消毒濃度,不能過高或過低,影響消毒效果;③消毒作用時間:保證消毒藥與病原微生物接觸的時間,時間越長,消毒效果越好。④消毒藥品要定期更換,交叉使用。防止病原微生物對消毒藥品產生耐藥性,達不到消毒的目的。
蚊、蠅、脾、虻等節肢動物都是動物疫病的重要傳播媒介。殺滅這些媒介昆蟲和防止其出現對預防和撲滅動物疫病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養殖場(戶)要采取各種殺蟲方法消滅其存在,防止疫病傳入。
鼠類是很多種人畜傳染病的傳播媒介和傳染源,它們可以傳播多種疾病,如炭疽、布魯氏菌病、結核病、豬瘟、豬丹毒等。因此,養殖場(戶)要通過各種方法滅鼠,防止其在場內生存。
養殖場(戶)在平時做好動物健康檢查,免疫接種后有無抵御疫病的能力主要還是看動物體內的抗體水平,抗體水平直接關系到動物抵御此病原的強度。而抗體水平是通過抗體檢測來實現的。要積極主動配合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本場動物疫病監測工作。
奶牛養殖場每年對奶牛進行兩次“兩病”(即奶牛結核病、布魯氏菌病)采集監測。對陽性奶牛進行撲殺、凈化處理。從源頭加強動物疫病監測,確保人畜健康。因此,養殖場(戶)要配合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動物免疫抗體的檢測,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動物疫情預警機制。
一旦發生動物突然死亡或懷疑傳染病時,應立即將疫情報告給當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包括養殖場的名稱、地點、負責人及報告人的聯系方式、飼養動物種類、數量、發病時間、發病動物數量、死亡數量、臨床癥狀及采取的防控措施等方面。以便業務部門盡快采取相應對策,制定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隔離、封鎖、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措施都是動物發生傳染病后,當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為消除、撲滅動物疫情而采取的防控措施。各級獸醫人員和養殖業主要積極主動地按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所采取的防控措施承擔各自職責,做好疫情處置,防止傳染病的傳播、蔓延。
各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鄉村獸醫、執業獸醫、村級動物防疫人員和養殖業主動物疫病防控知識、政策的培訓。使其認識到自己在動物疫病防控中的責任和義務,掌握必要的動物疫病防控知識和技術,積極參與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才能從最基層做好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動物疫病的發生、傳播和蔓延。
總之,養殖場(戶)為了防止動物傳染病的發生,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強飼養人員職業技術培訓,掌握傳染病預防措施,敬崗愛業,著力做好飼養管理和全方位的預防工作,才能杜絕或減少動物傳染病的發生傳播,維護公共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