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凱 , 文 丹
(1.長江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2.湖北財稅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4)
數字鄉村戰略的提出[1],在國家政策層面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農村綜合示范、鄉村智慧物流等的建設進一步加快了農村電商的發展。隨著眾籌農業、訂單農業、預售農業等新模式的出現,農村電商領域將在數字鄉村發展戰略中大有作為,也會加快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領域的數字化應用創新。在脫貧攻堅時期,高職院校農村電商職業創新教育體系,進一步聯動政府、學校、企業、合作社等各方資源,促進學生走進鄉村,發揮專業技能,發揚工匠精神,通過農產品品牌設計、電商運營、直播帶貨等多種形式,帶動地方特色農產品銷量提高,深化地方農產品品牌建設。
電子商務已成為鄉村振興的強有力手段。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育,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培育一批多層次、多崗位、多技能的電商專業人才已成為其重要工作。與此同時,各高校仍不斷探索創新農村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雙創實踐能力。針對農村電商職業培訓存在的培訓模式缺乏針對性、重理論輕實踐、培訓效果難以轉化等問題,可通過制定特色培訓模式、強化實踐環境與過程建設、開展后續跟蹤孵化服務等參考性策略[2],培育新農人電商技能,助推鄉村振興。
韶關市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多部門聯合開展電商人才培訓,培訓受眾1.2萬人以上,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了人才儲備[3]。同時,韶關市制定了一系列農村創業就業優惠扶持政策,積極引導大學生、退伍軍人等返鄉就業創業。此外,借助地方職業院校力量聯合打造電商產業學院,利用課堂教學,將專業教學與地方特色產業相交融,實現產教一體化,從而培養電商實用型人才。貴州省通過搭建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了本土產品的線上銷售[4-5]。越來越多的新農人通過開設直播提升農產品銷量。貴州省通過“云體驗、云選擇、云購買”的模式,助推一批鄉鎮特色農產品銷售、特色旅游景點推廣。
馬艷偉等[6]圍繞揚州新型農村社區高質量的發展與融入社會網絡的問題,構建了智慧社區電商平臺,對接網上商城、農村教育、農村金融、社區服務、物業服務等服務。洪鈺浩等[7]以江西上饒市鉛山縣橋亭村為例,分析了農村電商對鄉村振興的積極作用,并提出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產業、建立并完善電商和物流體系、發揮政府作用培養電商人才、建立健全財務監管體制以規范農村電商發展。
所謂新農人[8],其本質是具備綠色生態意識的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具體實施者,同時也是具備專業知識、懂管理、會經營、愛學習、利用科技、尊重科學規律的現代農業產業領導者和帶頭人。新農人在培訓需求方面主要體現在農產品電商與營銷、農產品品牌建設與管理、農業生產與加工技術、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9]。為滿足以上新農人培訓需求,應打造一個能夠連接農民、學校、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集信息共享、政策宣傳、技術指導、技能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平臺,構建一個基于ADDIE模型的新農人培訓體系[10]。
新農人有別于傳統農民,其大城市求學求職的經歷使其具備更高素質以及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加具有新思維、新理念、新知識、新營銷策略。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一大批新農人將傳統農業進行創新生產、管理、運營、營銷,實現了跨界就業創業。隨著數字技術和經濟的發展,眾多企業紛紛進軍農業,新農業生產技術、新農業機械技術受到追捧,同時對于直播電商、短視頻營銷等電商技術有著極大的熱情。
因此,在開展相關培訓時應該充分了解新農人的需求與農業生產的特點,創新培訓方式。首先,新農人以農業生產為主,培訓時間上應盡可能選擇閑暇時間開展集中培訓,各培訓主體應結合線上線下資源豐富培訓方式。其次,線下培訓盡可能接近新農人工作場地,多開發實訓課程,提升其技能實踐。此外,培訓的核心是提升新農人“三農”專業知識,開拓視野、拓展渠道、提高收入,因而培訓內容務必貼合和滿足不同層級新農人的需求。利用平臺為新農人提供政策解讀、創業問題咨詢等全過程跟蹤指導與服務。
農村職業教育的興起發展著重于服務鄉村振興,表現在培育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實質是推進農村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普通高校等的交流學習,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也是深入服務于地方經濟,為當地特色產業建立品牌專業,以促進該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高職院校一直在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企業是行業發展的承載者和推動者,企業如若積極主動參與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高校一直承擔著教書育人、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因而在協同育人體系中必然處于核心地位,起到牽連各相關方的橋梁作用。為此,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主要體現在:“政校企”三方共建人才培養平臺,結合產業需求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逐步形成連點成面、以點帶面的社會服務工作新局面;高校之間形成職教聯盟,企業之間形成產業聯盟,促進優質校企資源整合,助推職業教育幫扶區域產業的對接;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群在課程建設方面,建議以開展具體涉農電商項目實現工學結合,推動課程理實一體化建設,如農產品直播帶貨、農業高新技術應用與宣傳等。一方面,校企合作旨在以產教融合推動產業升級、三教改革,從而實現“產學研”三位一體校企合作格局;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早已不局限于高校與企業,而逐漸擴展到“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學校推進、科研機構指導”四方聯動,更是深化到“政校行企研”五方協同創新。
“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科研院所”五方聯動,以農村電商高效高水平發展為目的,聚集各方優勢資源打造多方合作平臺,此平臺應涵蓋省商務廳、省人社廳、省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各級電子商務協會、電子商務企業、農產品生產基地等多個單位,學校以校—院—專業—教師四級分層對接。在“政校行企研”五方協同視角下,各方積極開展資源整合、信息共享、技術研發推廣等合作。
高校組建農村電商職教聯盟,充分整合產業各要素,改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同時完善線上線下培訓課程資源,提高社會培訓次數和質量。結合地方產業搭建人才培育平臺,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群與企業合作開展教改科研、國際交流,如開展職工技能培訓、建設先進農村電商實訓室。亦可依托各產業園或高新開發區與各科研機構開展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智庫咨詢、人才儲備培育等。如創辦協同創新研究院,引進先進技術團隊或企業,為高校師生提供創新實踐崗位。高校教師團隊充分發揮智力決策,研究新模式下的農村電商人才培養方案、新農人培訓體系、專業群建設、課程開發等。
政府應完善電子商務相關法律,并落實和細化農村電商從業者優惠政策,以鼓勵其進一步發展,積極推動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如道路、網絡等村村通建設,建立一批集農產品展示、電商運營、職業技能培訓、綜合物流等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園。此外,政府與科研機構緊密聯系,推廣高新智慧農業技術,引進優質電商企業開展農村電商合作。
企業可以從行業發展前沿的角度為平臺提供智力決策,便于高校制訂符合行業發展的人才培養和職業培訓體系,反哺提供給企業合適的人才,降低企業人力資源成本。同時,企業能更緊密聯系科研院所,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豐富自身產業鏈或提升企業運營效率。行業協會從以往的政企連接者到現在五方協同合作者,將進一步發揮其行業指導、產業規劃、標準制定等職能作用,推動農村電子商務行業高效有序發展。
科研院所作為知識密集、人才密集、技術密集的科技創新實體,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技術儲備,如探索新農業養殖技術、研發新農業機械等。借助本平臺,新技術、新設備得以快速傳播,并由高校教師或企業培訓師團隊培訓新農人或在校生,使研發人員更專注于科研工作。
農村電商職業教育服務團隊以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為基礎,借助職教云、博導前程等教育資源平臺,從實戰中開展技能培訓。培訓課程應以新技術、新方向為主體,探索培養具備創新意識、懂技術、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的途徑,開發一系列農村電商相關的教材和課程資源。與此同時,團隊依托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開發示范課程、校企共建課程、前沿技術課程,及時更新課程內容。此外,團隊圍繞“1+X”證書面對不同教學對象開發“課崗賽證”融通課程,如在校生應獲取“網店運營推廣”“電子商務數據分析”“農產品電商運營”等相關證書,并積極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農村電商挑戰賽等賽項。
當前農村電商人才的培訓需求在于網店運營管理、農產品營銷推廣、物流設計與管理等方面,團隊也可組織和開展農村電商基礎性服務,如引導農村群眾在線購物、開展線上線下銷售、推動特色農產品品牌管理等。以電商“新農人”項目鼓勵農村青年創業,加快涉農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增加其收入,提升其幸福感。以抖音為例,12億流量補貼扶持平臺“三農”內容創作,其“新農人計劃”從流量扶持、運營培訓、變現指導等方面均開設培訓課程。團隊以新媒體營銷技術指導新農人開展包括農特產品線上宣傳、短視頻拍攝、腳本寫作、自媒體內容創作、網紅直播帶貨等工作,協助新農人創建自有品牌,借助“農村淘寶”“京東鄉村”“拼多多拼農貨”等體系推動農特產品線上線下行銷。以長江職業學院為例,電子商務專業搭建直播平臺協助湖北省的潛江市、洪湖市、鄖西縣、來鳳縣四地開展農產品網絡銷售,幫助新冠肺炎疫情后地方農業經濟恢復;以葛店中部電商基地為核心,輻射周邊鄉村、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培訓,如助力金水三村電商建設、通山縣鄉村振興勞動技能培訓等。
綜上所述,應借助“政校行企研”多元力量協同創新,以構建新職教、新電商、新課堂為核心目的,培養新時代農村電商新農人,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助力。職業教育與地方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挖掘優質農產品,共建優質品牌,為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營銷宣傳以及商貿流通等提供智力支持。此外,需要各多元主體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和打造新型職業農民等涉農服務者培育體系,推進優質企業、培訓機構加入新農人培育體系,使農村電商技能培訓真正做到規模化、正規化,保障涉農工作者能按時高質量完成培訓,切實掌握各項技能,為鄉村振興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