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賈其坤 謝 權
2015年,平昌縣搶抓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機遇,大力發展花椒產業,截止2021年,全縣累計栽植平昌青花椒、藤椒、云南青花椒、金陽青花椒35萬畝,組建專業合作社120余個,實現綜合產值約2億元。青花椒產業已成為平昌富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筆者通過與巴中市、達州市及南充市部分縣區青花椒種植業主面對面座談交流,詳細了解了業主規模化種植青花椒的經濟效益,調研和分析了青花椒產業帶來的社會效益,就青花椒規模化種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對策及建議。
規模化發展青花椒產業,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有巨大帶動作用,對盤活農村撂荒土地資源,解決農村留守人員務工、增收等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了必須要的產業基礎。
盤活農村現有資源。平昌縣為勞務輸出大縣,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勞動能力相對較弱、勞動水平相對較低,收入來源較少,主要依賴外出務工人員收入維持必要的生產生活開銷。因之次生農村土地無人耕作,常年撂荒,土地資源荒廢,無法產生應有的經濟效益。業主流轉土地種植青花椒,村民可獲得相應的土地流轉費用,也可參與基地勞動,獲取勞動報酬,在盤活農村土地、勞動資源的同時創造經濟收益。
帶動傳統農業轉型。青花椒因其良好的適生性、抗旱性、經濟價值較高等優勢,管理技術較其他經濟類林木更加粗放,非常適合規模化種植。相對傳統農業種植,青花椒種植技術容易掌握、方便集約化管理、加工方式簡單,農戶自行種植較為簡單。通過業主規模化種植,定期開展技術培訓,農戶在四旁地、撂荒地散種花椒,自行管護。采摘后,可直接向業主出售鮮花椒或借用業主烘干房烘干后到交易市場銷售,獲得經濟收益。根據統計,農戶自行散種青花椒,每百株收益在1萬元左右,且散種農戶呈逐年擴大趨勢。
推進三產融合發展。規模化建立產業基地,可有效整合當地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鄉村振興深入推進,體驗式旅游與產業發展相結合,青花椒剪枝、采摘、烘干、篩選等全生產流程參與,不但可以為游客提供放心的花椒制品,還可以讓其領略花椒生產的各個過程及當地的風土人情,在帶動當地增收的同時,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形成良好社會效益。業主在當地規模化種植青花椒,帶動村民種植青花椒、參與基地勞動、流轉土地,在改變當地經濟社會收益的同時,業主新建花椒產業基地,修建耕作道、灌溉渠道等,極大地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通過發展花椒產業,調整當地產業結構,讓農村成為希望之地、創業之地的同時,帶動更多的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共同改變當地村容村貌,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
業主規模化發展青花椒產業,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因資金、管護、市場等問題,也制約著規模化發展。
前期投入較大問題。青花椒產業規模化發展投資大、回報周期較長且受天氣、市場等不可控因素影響較大。規模化發展青花椒產業,需開挖整地、新建作業道和微水池、購置農用機械、建設加工廠房,前期投入資金較大。以加工廠房為例,按50畝1臺烘干灶,200畝基地修建廠房資金需40萬元左右。因此,一些業主在規模化發展青花椒過程中,未做詳細預算,導致在后期管護中資金缺口較大,難以良好經營。
基地管護精細化問題。基地管理精細化,決定業主當年收益。按照業主常規管護,基地面積50畝左右,畝產約2000斤;基地面積200畝,畝產1200斤;面積400畝,畝產1000斤;面積600畝,畝產800斤;面積1000畝以上,畝產500斤左右。通過實際數據調查顯示,管理精細化程度越高,畝產越高,面積越大,精細化程度越低,管理成本越高,每畝相對平均收入較低。
規模化管理滯后問題。2019年以來,平昌青花椒大面積上市,采摘黃金季節陰雨連綿,采摘速度緩慢,烘干加工因停止采摘而停滯,影響花椒產出。持續陰雨,采摘滯后,后期枝條萌發延后,枝條分化、生長速速放緩,影響花芽分化時間,導致來年減產。花椒規模化,工作量加大,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采摘、收老,來年產量降低,業經濟收益減少。
勞動力缺少問題。農村留守人員均為老弱婦幼等,勞動水平、勞動能力較低,勞動半徑較小,業主難以組織大量勞動力在采收、收老等關鍵用工時間節點按期完成生產作業,花椒各個生產環節趕不上季節,會導致花椒大量減產。隨著50、60年代的農村留守人員,年齡逐漸增大,農村勞動人員數量還呈逐年下降趨勢。
抗風險能力差問題。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青花椒行業整體低迷,市場價格創近十年來新低。川東北地區新發展青花椒業主,在當年損失慘重,不少業主在突如其來的價格劣勢面前,選擇退出行業,放棄種植基地。業主在面對自然災害(2021年霜凍)、價格低迷等問題時,沒有任何應對措施;在種植、銷售風險等問題上,沒有任何抵抗能力。
融資門檻高問題。青花椒生產,投資大、見效慢,業主前期投資過大,后續投資缺少資金。業主本身存在抗風險能力差(受氣候、市場價格影響),有效抵押物不足,獲得銀行貸款支持難度較大。青花椒長期投入大、見效慢,銀行客觀評價放貸風險相對其他行業較大,導致銀行對種植業主發放貸款的積極性不高。
建立質量標準體系。依托全國唯一一家青花椒交易中心—平昌青花椒交易中心,積極推廣青花椒質量標準體系。引導和鼓勵業主按照《平昌青花椒栽培技術規程》進行田間管理,建立一套可追溯的青花椒生產體系,在源頭上實現生產標準化和產品標準化,同時引導業主按照市場需求,對烘干后的青花椒進行定品分級,積極參與市場集中交易。標準化生產和標準化產品在得到市場認可、消費者青睞、終端企業的選擇,業主逐漸掌握市場流通話語權,行業逐漸實現川東北地區區域定價主導權。
出臺價格保險政策。部分區縣出臺了青花椒價格保險政策或價格補助政策,極大地堅定了業主種植信心,增強了業主自主發展青花椒的主觀能動性。產業發展區縣可參照其他縣區,采取財政補貼部分、業主繳納部分的模式,與保險公司合作,出臺花椒價格保險政策,實行青花椒價格保底和價格補貼,保障切身利益,讓種植戶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持之以恒種下去。
合理引導種植規模。業主發展青花椒實現合理規模化,種植前期,業主應結合當地土地情況,對開挖、種苗、農用機械、烘干房、耕作道等相關費用進行詳細預算。土地連片成塊,耕作道設置合理,種植面積在400畝以內;土地相對分散,有耕作道,農用機械可進入,種植面積控制在200畝以內;土地分散,沒有耕作道,農用機械不方便進入,種植面積控制在100畝以內。如土地較為平整、勞動力足夠,耕作道、微水池配套到位,農用機械進入基地方便,可結合資金準備情況,適度擴大種植規模。
加大生產技術培訓。各個產業發展區縣均有開展青花椒種植生產技術培訓,在青花椒生產各個關鍵時間節點前開展技術培訓。分門別類的開展平昌青花椒、藤椒、云南青花椒種植技術培訓;結合采摘時間,對烘烤注意事項進行詳細培訓;培訓業主對病蟲害進行提前預防,及早采取預防措施;結合近年雨水較多的情況,對業主園區排水系統修復進行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基地產量、花椒烘烤質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經濟收益。
招引龍頭加工企業。以平昌為基點,在繼續培養本地加工企業的同時,招引1至2家潛力巨大的青花椒加工企業,輻射帶動周邊10余個區縣60余萬畝青花椒精深加工,進一步豐富青花椒產業深加工產品種類,挖掘青花椒更豐富的食用、藥用及化工等方面的潛在價值。通過就地就近精深加工,實現種植帶動加工,加工反哺種植的良好循環,提高青花椒產業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