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 光* 圖/視覺中國
*本文作者為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熟悉博物館的同學們,常常會在各大博物館的公眾號里看到這樣的信息——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
因基本陳列改陳需要,本館茲定于×年×月×日閉館。開館時間另行通知。由此給您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
×××博物館
×年×月×日
你可能會好奇:什么是基本陳列?基本陳列為什么需要改陳?基本陳列改陳又為什么需要閉館呢?除了基本陳列改陳,還有什么原因會導致博物館臨時閉館?閉館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忙些什么?
閉館時的博物館,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冷冷清清,而是熱熱鬧鬧的……
改陳,往往是博物館閉館的原因之一。改,是改變;陳,是陳列。改陳就是基本陳列的改變與更新。基本陳列,就是博物館至少保持3年不做改變的展覽展示,是博物館陳列體系的基礎,也是博物館最希望觀眾了解的內容。很多同學都參觀過浙江省博物館,它的基本陳列“越地長歌”講述的是浙江省的古代歷史:這個地方是怎么來的,當年越國人和吳國人在干什么,他們如何演變成了今天的浙江人。這樣的陳列內容相對穩定,每天到館的觀眾都可以看到。一天天、一年年,小觀眾們便在博物館的滋養下漸漸長大。
可是,如果有一天,浙江發現了重要的遺址,出土了重要的文物,這些新內容就需要被納入“越地長歌”。當我們把新內容加入空間后,必然會改變原來的空間結構,就好比家中突然添置了一件大家具,我們不得不把其他家具的位置都挪一遍。
基本陳列改陳也是這個道理。博物館的陳列,是以“物”為基礎展開的,當我們把新的“物”加入展廳時,原來位于展線上的“物”該去哪里呢?而且,有些大型文物——比如青銅器、石刻文物——非常沉重,要把它們從展線上搬運到文物庫房中,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用到吊車、載重電梯等。只有在閉館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才能把龐大笨重的設備運進博物館,用這些設備把大型文物搬進庫房,再把新的文物調配到展線上。這和家里搬東西時不方便接待客人是一樣的。
當然,與在家里調整家具位置不同的是,基本陳列的改陳需要成熟的研究作為支撐。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需要利用閉館的時間,閱讀文獻,觀摩文物,確定哪些新的內容被調整到展線上,哪些陳舊的內容被刪去,還要重新畫出展示空間的設計圖,請布展人員調換文物。
當這一切工作完成后,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還要完成相應的準備工作,重新撰寫講解詞,培訓相關人員,然后……就是重新開放啦!
基本陳列改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文物、展品,以及展廳里的一切物品,都是需要休息的!
2017年《千里江山圖》在故宮博物院展出期間,很多人以百米賽跑的勁頭沖進展廳,只為一睹真容。這幅珍貴的作品在連續展出45天后,又回到了庫房,下次與大家見面,恐怕是幾年以后了。為什么不能把它一直陳列在展廳里呢?
《千里江山圖》是在北宋末年創作完成的,算是一位接近千歲的“老人”了。《千里江山圖》是絹畫,絹是絲綢的一種。經歷了千年的歲月,在反復的卷折和打開中,絲綢漸漸脆弱,失去韌性,多打開一次,畫卷就多一次斷裂的風險。與絹同樣脆弱的是《千里江山圖》所用的顏料。畫出青綠山水的顏料,主要成分是孔雀石。這種顏料雖然不容易褪色,卻比較容易脫落。今天我們看到《千里江山圖》時,還會驚訝于其色彩的純正,那么它在剛剛完成的時候,一定是光彩照人的。如果我們希望1000年后還有人可以欣賞到它、讀懂青綠色的含義,我們這一代博物館人一定不能過多地打擾這樣的作品,要給它最好的環境,保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讓它好好地休息,正常地呼吸,后人才有可能見證這些美好。
除了絹畫,青銅器、瓷器、竹木牙角,無一不需要休息與保護。閉館的時間,也是博物館工作人員給文物檢查身體,進行保護和修復的時間。
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同學們或許會覺得展覽越來越好玩了,比如出現在某個屏幕前,就會穿上一身兵馬俑的鎧甲,迅速打印出一張雄赳赳、氣昂昂的鎧甲照。然而,打印機、互動裝備也是需要檢修的。機器使用時間過長會發熱,速度變慢,很多博物館每天的游客量常常超過5000人,連續使用100天,就是50多萬次。所以,每周必須安排一天閉館,檢修多媒體設備,保證每一位參觀者進入展廳時,都可以體驗到參觀的樂趣。
不論因為什么閉館,閉館后最辛苦的人都是博物館的安保人員。巴西國家博物館和法國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是每個博物館人心頭永遠的痛。安保人員日復一日地值班、檢查,就是為了杜絕這樣的災禍發生。
每天下午5點以后,觀眾已經離開了博物館,安保人員會首先檢查展廳電路、文創商店電路、展廳電梯是否正常運行;然后檢查展廳用水安全和辦公區的水電安全;最后,還要開啟博物館的夜間照明。夜間博物館前的大廣場,常常是附近居民跳廣場舞的好去處,我曾不止一次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前的廣場上目睹這一盛況。我想,博物館以這樣親切的面目出現,離不開博物館安保人員日復一日的嚴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