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輝
(1.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2; 2.智慧長江與水電科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 宜昌 443002)
葛洲壩水利樞紐位于三峽水利樞紐下游約38 km處。實際調度中發現,在葛洲壩水庫蓄放流量為零的情況下,入庫流量和出庫流量不平衡。這種情況增加了葛洲壩水電站發電計劃制作的難點和修改次數,年內修改發電計劃約800次,不利于電站和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這主要是由于三峽-葛洲壩兩壩間動庫容的影響。在進行葛洲壩水庫優化調度時,采用靜庫容計算方法,即水庫壩前水位對應的水平面以下的容積,此時水面比降為零。然而,在水庫實際運行中,還存在著動庫容,它是水庫水面線與壩前水位對應的水平面之間的楔形容積,見圖1。本文重點對三峽-葛洲壩兩壩間動庫容概化計算進行研究。

圖1 水庫動庫容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reservoir dynamic storage capacity
很多學者針對水庫動庫容進行了研究[1-2]:對于湖泊型水庫,由于水面較大,水面比降一般很小,動庫容占總庫容的比例較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計;對于河道型水庫,由于水庫水面比降較大,動庫容占總庫容的比例較大,不能忽略。唐海華等[3]闡述了河道型水庫靜、動庫容本質,并分析了動庫容對入庫流量計算和調洪演算的影響。相關學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動庫容:① 采用積分原理求出動、靜庫容的數學表達式,并用數值解析法求解,得到水庫實際庫容[4-6];② 通過計算庫區水面線和沿程水深分布,假設河底平均坡度和糙率,求出不同水位對應的動、靜庫容比例系數[7-8];③ 采用水力學方法建立水庫動庫容分析方法[9-11];④ 結合遙感影像技術和數字高程模型計算水庫動庫容[12];⑤ 將河道分段,根據分段的水位庫容曲線求出總庫容,進而得出時段總庫容差和入庫流量[13-14]。
目前,尚未有學者對葛洲壩水庫動庫容進行專門研究。三峽-葛洲壩兩壩間水庫屬于典型河道型水庫,兩壩間支流較小,可忽略不計。當兩壩間水位不平穩時,動庫容不斷變化,很難進行量化。只有當兩壩間水位平穩時,對應的動庫容才是穩定值。因此,本研究以2015~2019年兩壩間水位平穩時的水位流量數據為基礎,探討兩壩間水位平穩時動庫容的特性,為水庫優化調度提供技術參考。
三峽-葛洲壩兩壩間水庫有效調蓄庫容較小,僅約0.86億m3(相應葛洲壩5號站水位為63~66 m)。楊文俊等[15]詳細分析了兩壩間的河勢特點。三峽壩軸線至樂天溪長9.60 km,為寬谷段,河槽呈復式斷面。樂天溪至南津關長26.49 km,為峽谷段,河槽呈“U”型或“V”型。南津關至葛洲壩壩前長2.30 km,為山區向平原過渡段,水勢平緩。兩壩間水庫具有“河道”和“水庫”雙重屬性,且三峽壩址下游在水庫常年回水區中。這就造成三峽-葛洲壩兩壩間水庫不同于一般的水庫,入庫流量為三峽水庫出庫流量,出庫流量為葛洲壩出庫流量,壩前水位是葛洲壩5號站水位。據此進行兩壩間動庫容計算。
在研究兩壩間動庫容之前,首先應研究其靜庫容特性。擬合兩壩間水位庫容曲線(靜庫容曲線)見圖2。葛洲壩5號站水位在63~70 m之間時二者呈線性相關,相關系數R2=0.999 7,相關性極高。擬合公式:

圖2 兩壩間水位-庫容(靜庫容)曲線擬合Fig.2 Curve fitting of water level-storage capacity (static storage capacity) between two dams
y=0.2942x-12.31
(1)
式中:y為兩壩間庫容,億m3;x為5號站水位,m。
由式(1)可以看出,在特定的地形條件和有限水位變幅下,三峽-葛洲壩兩壩間庫容與葛洲壩5號站水位有關,與河床形狀和斷面形狀關系不大。在接下來靜庫容計算中采用式(1)代替兩壩間的水位庫容(靜庫容)曲線。
為便于計算,提出以下兩個假設。① 根據兩壩間靜庫容曲線擬合結果分析,在有限水位變幅內,靜庫容與葛洲壩5號站水位呈高度線性關系,因此可認為兩壩間庫容只與水位相關,與河槽形狀關系不大。② 一般情況下,水庫水面線是下凹形,而由兩壩間河勢特點分析可知,兩壩間河道較短,僅有約38 km,河槽形狀變化平緩,沒有突變;三峽壩址下游在水庫常年回水區,可將兩壩間水面線簡化為一條斜線。因此,兩壩間水位穩定時,動庫容可近似概化為圖3。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圖3 兩壩間動庫容概化圖Fig.3 Generalized diagram of dynamic storage capacity between two dams
(1) 分別將三斗坪水位Z三斗坪和葛洲壩5號站水位Z5號站代入式(1),計算二者庫容差ΔV;
(2) 兩壩間動庫容為ΔV/2。
張俊等[16]的研究表明:水庫動庫容與入庫流量、出庫流量和壩前水位有關。本文主要研究兩壩間水位平穩時的動庫容。水位平穩時,兩壩間入庫流量與出庫流量始終相等,兩壩間水面線近似看作條直線。因此,兩壩間的動庫容主要與入庫流量和葛洲壩5號站水位有關,與出庫流量無關。接下來主要探討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將整理的水位流量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擬合公式:
y1=-0.02912x1+1.94×10-5x2+1.726779
(2)
式中:y1為兩壩間動庫容,億m3;x1為5號站水位,m;x2為入庫流量,m3/s。
在多元回歸分析統計結果中,相關系數R為0.984 2,說明動庫容與葛洲壩5號站水位和入庫流量之間高度相關。R2為0.968 7,說明動庫容基本由這兩個因素決定。顯著值為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該回歸方程回歸效果顯著。x1,x2的回歸系數t統計量P值分別為3.8×10-70,0,均明顯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這兩個因素與動庫容高度相關。
計算葛洲壩5號站水位分別為63.5,64.0,64.5,65.0,65.5 m和66.0 m時不同入庫流量對應的動庫容,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結果見圖4和表1。

圖4 兩壩間動庫容與入庫流量關系Fig.4 Relationship of the dynamic storage capacity between the two dams and the inflow
分析圖4和表1可以得出,當葛洲壩5號站水位一定時,兩壩間動庫容和入庫流量呈正相關關系。入庫流量越大,動庫容就越大。在不同水位下,動庫容和入庫流量擬合度均非常高,R2均大于0.99,說明二者關系非常密切,且5號站水位對動庫容的影響小于入庫流量的影響。擬合曲線均為二次多項式對稱軸右側,說明庫水位一定時,隨著入庫流量逐漸增大,動庫容的增速會越來越快。

表1 兩壩間動庫容與入庫流量擬合結果Tab.1 Fitting results of dynamic storage capacity and inflow flow between the two dams
進一步分析發現,隨著水位的升高,圖4中的擬合曲線斜率總體呈減小趨勢。其中,圖4(a)的擬合曲線斜率最大,圖4(f)的擬合曲線斜率最小。5號站水位63.5 m對應靜庫容約為6.371 7億m3,當入庫流量由10 000 m3/s增加至30 000 m3/s時,相應動庫容由0.070 9億m3增加到0.630 9億m3,動庫容占靜庫容的比例由1.11%增加到9.90%。5號站水位66.0 m對應的靜庫容約為7.107 2億m3,當入庫流量由10 000 m3/s增加至30 000 m3/s時,相應的動庫容由0.040 8億m3增加到0.400 8億m3,動庫容占靜庫容的比例由0.57%增加到5.64%。如果按照兩壩間有效調節庫容0.86億m3計算,則5號站水位在63.5m時,入庫流量由10 000 m3/s增加至30 000 m3/s,動庫容占有效調節庫容的比例由8.24%增加到73.36%;5號站水位在66.0 m時,這一比例由4.74%增加到46.60%。由此可以看出,在5號站水位較低時,由入庫流量變化引起的動庫容變化量比高水位時大。即理論上看,在葛洲壩低水位時,隨著入庫流量增大,動庫容可能會超過有效調節庫容。這是因為兩壩間庫容與水位呈線性關系,有效調節庫容是5號站水位在63.0m到66.0 m之間的靜庫容。隨著入庫流量的增大,三斗坪水位會明顯高于5號站水位。例如,當入庫流量為40 800 m3/s,5號站水位為64.00 m時,三斗坪水位達到69.26 m,二者相差5.26 m。但實際生產中,受到機組安全穩定運行要求,葛洲壩低水位時,入庫流量不會無限增大。在水庫調度中,需要充分考慮入庫流量對動庫容的影響,最大程度利用有限的庫容多發電量,提高水能利用率,同時,優化葛洲壩水電站發電計劃制作,提高發電計劃精度,減少修改次數,最大程度保障電網運行安全穩定。
計算入庫流量分別為10 000,15 000,20 000,25 000,30 000 m3/s和40 000 m3/s時葛洲壩5號站水位對應的動庫容,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結果見圖5和表2。

表2 兩壩間動庫容與5號站水位擬合結果Tab.2 Fitting results of the dynamic storage capacity between the two dams and the water level of Gezhouba No.5 Level station
分析圖5和表2可以得出,在入庫流量一定時,兩壩間動庫容和5號站水位呈負相關關系。水位越低,動庫容越大;水位越高,動庫容越小。在不同入庫流量下,動庫容和5號站水位擬合曲線均為二次多項式對稱軸左側。當入庫流量由10 000 m3/s逐漸增加到40 000 m3/s時,擬合曲線的R2逐漸由0.406 7增加到0.979 2,擬合度由低變成高。說明在入庫流量較小時,動庫容同時受入庫流量和5號站水位影響,擬合曲線R2較小,擬合度較低。在入庫流量較大時,動庫容與5號站水位擬合曲線的R2接近1,擬合度很高。說明此時兩壩間動庫容主要取決于5號站,與入庫流量關系不大。
當入庫流量為30 000 m3/s時,5號站水位63.5 m相應的動庫容為0.512 5億m3;5號站水位66.0 m的相應動庫容為0.383 1億m3,動庫容減小了0.129 4億m3,減幅約25.25%。當入庫流量為40 000 m3/s時,5號站水位63.5 m的相應動庫容為0.795 7億m3;5號站水位66.0 m的相應動庫容為0.665 0億m3,動庫容減小0.130 3億m3,減幅約16.38%。由此可以推測,隨著入庫流量繼續增大,5號站水位由低到高,相應動庫容在不斷減小,減幅在慢慢減小。在實際水庫調度過程中,當入庫流量(即三峽出庫流量)不變時,5號站水位由低到高,動庫容會減小;5號站水位由高到低,動庫容會增大。在進行葛洲壩水電站發電計劃修改時,應注意這一規律。
在實際水庫調度中,采用靜庫容法計算兩壩間的蓄放流量(蓄放流量為正說明水庫在蓄水;蓄放流量為負說明水庫在放水)。本次研究采用動庫容法計算兩壩間蓄放流量,選取2020年2月4日相關數據進行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兩壩間動庫容法與靜庫容法計算結果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calculation results of dynamic storage capacity method and static storage capacity method between the two dams
通過分析2月4日葛洲壩水庫實際調度過程可以看出,葛洲壩5號站水位在02∶00~06∶00時段內均勻下降,在10∶00~12∶00時段內均勻上升,在14∶00~16∶00時段內幾乎平穩。在這3種情況下,兩種方法計算的蓄放流量相差不大。這是因為兩壩間庫容與水位呈線性關系,在入庫流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雖然兩壩間動庫容不一樣,但相鄰時段的庫容差變化不大。因此,蓄放流量相差不大。在調峰時段,因5號站水位與入庫流量二者中的一個或兩個因素發生明顯變化,導致兩種方法計算的蓄放流量相差較大。這是因為靜庫容法沒有考慮入庫流量變化,僅以5號站水位為依據,計算的兩壩間庫容誤差較大,因此在實際生產中,需要對計算結果進行修正。
本文以2015~2019年三峽-葛洲壩兩壩間實測水位平穩時水位流量資料為基礎,對兩壩間的動庫容進行概化計算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 對兩壩間靜庫容曲線進行線性擬合,擬合度極高。說明兩壩間靜庫容與5號站水位呈線性關系,可以認為與河床形狀關系不大。
(2) 水位平穩情況下,兩壩間動庫容主要由入庫流量和5號站水位決定。從擬合結果看,動庫容與這兩個因素高度相關。
(3) 兩壩間動庫容與入庫流量關系比較密切,與5號站水位關系密切度不高。在5號站水位一定時,動庫容與入庫流量呈正相關,入庫流量越大,動庫容就越大,且二者擬合度極高;在入庫流量一定時,動庫容與5號站水位呈負相關,5號站水位越高,動庫容越小。但在入庫流量較大時,動庫容主要受入庫流量影響,與5號站水位關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