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美國讓歐盟卷入與中國的沖突,是試圖通過歐盟和中國的對抗來削弱世界上這兩個最大的力量中心。因為在兩方對抗的背景下,全球生產鏈和資金流將轉向沒有參與沖突的第三個力量中心(美國),就像二戰和二戰后那樣。
近段時間以來,缺少“戰略自主”、遭遇能源“斷供”危機的歐洲,在工業發展領域開始受到美國越來越多的牽制。在此背景下,美國竟然要求歐盟根據對俄經驗制裁中國。其種種舉動,意欲何為?
數據顯示,在俄烏沖突背景下,今年前8 個月,美國對法國天然氣出口增長421%。僅在8 月,液化天然氣價格就增長了1094%。而歐洲卻在美國的裹挾下,持續加碼對俄制裁,甚至以“斷腕”氣勢限制俄進口能源,直接誘發歐洲能源供應危機,導致通脹飆升。據歐洲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9 月通脹率已升至9.9%,再次刷新紀錄。
面對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價格飛漲與通脹高企不下,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開始向美遷移,涉及制造業多個領域,特別是化學品、電池等能源密集型企業,并使歐洲高科技人才外流。
在歐洲這種產業“被動空心化”的趨勢下,盟友美國反而宣布了包括《2022 年通脹削減法案》(以下簡稱通脹削減法案)等在內的一系列刺激措施,企圖強化自身能源價格穩定、企業政策可靠、綠色轉型支持的誘惑力,這無異于是對歐洲產業與制造危機“火上澆油”。
德國阿倫應用技術大學經濟學教授克雷斯撰文稱,美國有興趣加劇俄烏危機并擴大對俄敵對行動,是因為符合其經濟利益——削弱歐洲的工業潛力、解決美國制造業回流等內部問題。

在歐盟峰會后的記者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痛批美國在貿易與能源政策上大搞“雙標”。他指出,美國一邊降低國內能源價格,一邊卻向歐洲銷售高價天然氣
這種“美國點火、歐洲埋單”的“仆從定位”在過往美歐關系中屢見不鮮。比如,在商業領域,美國在“歐洲獵場”大搞長臂管轄,借“阿爾斯通案”掠奪歐洲財富;在數據領域,美國通過臭名昭著的“棱鏡門”計劃對歐洲多國領導人進行長年監聽,將歐洲數據安全視如無物,甚至還和歐洲就“個人數據傳輸”議題討價還價。
然而,美國的野心不止于此。據美國彭博社報道,在與歐洲盟友接觸時,美國官員提出從對俄羅斯的制裁機制中吸取經驗教訓。美國商務部副部長艾倫·埃斯特維斯表示,對俄制裁可能作為西方對付中國的一個模式。美國將與盟國達成協議,限制向中國出口芯片制造設備。
俄羅斯向東發展促進協會共同主席馬克西姆·庫茲涅佐夫在接受俄媒采訪時表示,美歐想對中國實施類似于對俄的制裁,很有可能是要限制中國的科學和技術潛力,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和軍民兩用產品的進出口會受到沖擊。但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表明,雙方的經濟損失都很大。如果西方對中國實施類似的制裁,很可能會遭受更重大的損失。西方必須清楚,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是俄羅斯的10 倍,造成的后果也將是相似的比例。美歐一旦對華制裁,不僅會失去原料和工業產品市場,還會導致失業率急劇上升,從而影響世界經濟。因此,美國的西方伙伴要認真地評估對華制裁的后果。
庫茲涅佐夫指出,美國讓歐盟卷入與中國的沖突,是試圖通過歐盟和中國的對抗來削弱世界上這兩個最大的力量中心。因為在兩方對抗的背景下,全球生產鏈和資金流將轉向沒有參與沖突的第三個力量中心(美國),就像二戰和二戰后那樣。
法媒認為,烏克蘭成為一張牌,歐洲為其押上了一切賭注,押得越多,輸得越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要求2023 年提供380 億歐元的援助。這應該由誰來埋單?法國還要有多少教師和醫生要為此失去工資?
此外,在今年9 至10 月,意大利、法國和捷克舉行了多次反對武器供應和對俄制裁的示威活動,人們對當局的行動和經濟狀況的惡化表達了不滿。
領導巴黎示威活動的政治家弗洛里安·菲利波認為,美國設置了一個陷阱,其目的是使俄羅斯和歐洲徹底分道揚鑣。“我們在能源、經濟和地緣政治上與俄羅斯息息相關。保持這種聯系對我們有利,對美國則相反,所以美國要摧毀這種聯系。為此,他們利用了烏克蘭,現在我們將很難修復與俄羅斯的關系。結果將是我們的經濟、工業、能源和社會崩潰。誰會從中受益?只有美國。”菲利波說。
瑞士《新蘇黎世報》網站也刊文強調,把中國當作敵人不明智,西方國家的基本共識并不意味著盲目追隨。面對中國,歐洲人和美國人的處境不同。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逐漸超過美國。從歐洲的角度來看,歐洲與中國共享超級大陸,這意味著大量的聯系,而切斷這些聯系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德國的旗艦行業,即汽車行業,其40%的汽車是在中國銷售的。由此可見,經濟脫鉤不是一個好主意。
文章稱,政客和媒體經常談論對中國進行制裁,但中國不會被制裁所嚇倒。在有關臺灣的辯論中,歐洲不應該加入美國劍拔弩張的做法。無論如何,歐洲現在應該避免將“俄羅斯綜合征”發展為“中國綜合征”。
對美國的霸權行為,歐盟進行了反擊。11 月7 日,因美國政府的通脹削減法案破壞歐美之間“公平競爭”環境,歐盟方面已成立了特別工作組,并向美方發出書面警告,將考慮采取報復性措施。此前,德國總理朔爾茨更是發出嚴厲警告:“美方的做法可能引發‘關稅大戰’。”
同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撰文稱,中國是歐盟的關鍵經濟伙伴,也是全面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歐盟要管控各領域對華競爭,并在符合歐方利益的領域開展建設性合作,歐盟還應該避免對華過度依賴,增強自身韌性。他還稱,將通過G7 平臺與伙伴就涉華議題保持溝通,并愿在人權等問題上與中方保持溝通。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我們希望歐方客觀理性看待中歐關系,同中方一道把握好雙方對話合作的主導面,維護好互利共贏的主基調,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為動蕩不定的世界提供更多的穩定性和正能量。
眼下,歐洲需要以清醒視角區分“真正的朋友”與“虛偽的伙伴”,并以強大魄力與決斷走真正的“歐洲自主”道路,這也將是考驗歐洲領導者決心與魄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