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領導應該干什么事?毛澤東說:“領導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抓住了這兩條,也就抓住了做領導的根本。道理不難懂,做起來卻非易事。歷史上一些領導集團在這個問題上的成敗得失,很值得玩味。毛澤東讀史,多注意此道。
做領導應該干什么事,毛澤東和鄧小平說過兩句極為相似的話。毛澤東說:“領導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鄧小平說:“我的抓法就是抓頭頭、抓方針。”
出主意,就是抓方針;用干部,就是抓頭頭。抓住了這兩條,也就抓住了做領導的根本。道理不難懂,做起來卻非易事。歷史上一些領導集團在這個問題上的成敗得失,很值得玩味。毛澤東讀史,多注意此道。
領導出主意,最常見的是在一些重大決策上發揮關鍵作用。提出主意的快慢和好壞,體現決策水平和謀斷能力的高下。
見事早、得計早,是提出好主意的一個前提。毛澤東說:“蔣介石就是見事遲、得計遲。形勢已經出來了,他還沒有看見,等看見了又不好得計。比如遼沈戰役時他對衛立煌的部隊總是猶豫不決,最后才下決心強迫他去熱河、到北京。如果早一點兒,我們圍攻錦州的炮一響就讓他馬上走,我們就沒有辦法,只能切他一個尾巴。如果在我們還沒有打錦州時,他就把沈陽、錦州統統放棄,集中于平津,跟傅作義搞在一起,我們也不太好辦。”

毛澤東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各種各樣的書籍
這個評點,雖然是十年后的體會,但也符合遼沈戰役的戰場實際,指出了國共雙方統帥部的決策快慢之別。
見事早、得計早的謀斷力,是在實踐中甚至在失誤中積累和增長起來的。一個成熟的領導者對有的事情可能見事早、得計早,對有的事情則未必。毛澤東坦言,新中國成立后,對有些事情他也沒有料到。在1959年4 月上海召開的八屆七中全會上,他總結了這樣幾件事:“沒有預料到1957 年出現這么大一個風潮。此外,還有兩件事沒有預料到,一件是反斯大林的大風潮,全世界的共產黨跟著倒霉。另一件就是沒有預料到經濟指標定高了。1 月上旬我召集的那個小會,陳云同志講估計完不成,這種話應該聽。”
反思在見事、得計問題上的不足,本質上就是總結經驗,以便更好地出主意。故毛澤東1941 年就說過,“善于總結經驗,就是領導者的任務”。
出主意、作決策不是一個人的事,通常情況下要有一個聽取別人意見、汲取別人智慧的謀斷過程。按毛澤東的說法,要“多召集幾個會議商量,然后才能有斷,所斷便是善斷”。
在1964 年1 月7 日 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詳細講了劉邦納諫善斷的幾件事情:一是聽張良勸說,封舉足輕重的韓信為齊王;二是楚漢劃界鴻溝后,聽張良、陳平之勸,乘勝追擊引兵東向的項羽;三是劉邦稱帝后,欲建都洛陽,聽齊人劉敬建議,入都關中長安。這些見事早、得計早的主意,雖然不是劉邦提出來的,但他能及時采納決斷,作出明智選擇。更重要的是,在關鍵時刻總有人給他獻計,改變他的想法,不能不說與他平時著力營造“出主意”的氛圍有關。
在歷史上,還有一個人的謀斷決策方式引起毛澤東的關注,他就是后唐莊宗李存勖。《通鑒紀事本末·后唐滅梁》記載,李存勖把部下康延孝叫到家里咨詢滅梁之事。康延孝認為,梁兵目前聚集在一起,我們不能硬打,只能等到他們分兵合擊我們時,每處兵力減少了,那時可“率精騎五千,自鄆州直抵大梁”。李存勖依此計等待時機,最終奪取了鄆州。
還有一次,李存勖屯兵朝城,梁朝幾路大軍合圍壓境,而李存勖已經糧草匱乏,難以支撐,于是召集諸將商議辦法。大將郭崇韜建議部署一些兵將留守朝城,由李存勖親率精兵“長驅入汴,彼城中既空虛,必望風自潰”,并說這個主意他曾經和康延孝仔細商量過。李存勖依計而行,果然取勝。
毛澤東讀到此處時,批道:“康延孝之謀,李存勖之斷,郭崇韜之助,此三人者,可謂識時務之俊杰……已成摧枯之勢,猶獻退兵之謀,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時審機獨斷,往往成功。”
李存勖在關鍵時刻有“審機獨斷”之舉,凸顯出其作為團隊核心人物的決策魄力,也展示了“出主意”的領導方法和謀斷過程。
最重要的出主意,當然是確立路線方針。對執政者而言,尤其如此。西漢初年,劉邦、蕭何推行無為而治、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等政策,是符合大亂之后基本國情的聰明選擇。繼任者曹參的政治智慧體現在他能夠確認這條路線,并且不顧非議地堅持下來。
正是“蕭規曹隨”打下了“文景之治”的基礎。此后漢武帝根據國情的變化,在執政方略變為法家一派。他的孫子漢宣帝堅持這一執政路線,但太子(后來的漢元帝)卻勸漢宣帝改變執政路線,多用儒生,以行德教仁柔之道。宣帝很不高興地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毛澤東注意到漢宣帝父子的這場爭論。1957 年6 月,他同吳冷西(原新華社社長)等人談話時說:“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不失為鼎盛之世。西漢自元帝始即每況愈下。元帝好儒學,摒斥名、法,拋棄其父的一套統治方法。其父罵他,‘亂我家者,太子也’。”西漢也確實從漢元帝開始出現衰變。由此看出,執政者確定的路線方針這個大主意,是如何直接影響著歷史盛衰的。
漢宣帝父子關于執政方略的爭論,事實上已經涉及到“出主意”與“用干部”的密切關聯:行德教仁柔之道,必然要多用儒生治國;以霸王道雜之,自然要多用名法之士。對二者的關系,毛澤東1938 年有另一種提綱挈領的表述:“如果是賢明皇帝,就會是忠臣當朝,用人在賢;如果是昏君,必有奸臣當朝,用人在親,狐群狗黨,弄得一塌糊涂。中國歷朝以來的組織路線,即干部政策,都是隨著政治路線改變的。”
用干部的關鍵,就是選擇什么樣的人貫徹實施既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毛澤東說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這句名言,道出此中真諦。
(青銅器薦自《領導文萃》陳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