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震
(新賓滿族自治縣農村供水管理站,遼寧 撫順 113200)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是實現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直接關系著農村生活質量以及生產條件的提升。一直以來,中國都十分重視農村自來水工作,先后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建設農村供水工程,有效解決了農村飲水問題。然而由于各鄉鎮村屯較多且居住分散,加之已建工程可持續效益明顯不足,仍有部分村或自然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供水問題[1-5]。因此,有必要利用合適的方法定量評估供水工程的可持續綜合效益,為農村集中供水保障規劃及方案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文章遵循系統層、層次性、科學性、獨立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結合相關資料從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角度選擇典型指標構建定量評估體系,供水工程可持續綜合效益評估體系,見表1。
通過定量評估準則層中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效益值,應用下式計算綜合效益評估值M,即:
M=α1B1+α2B2+α3B3
(1)
式中:α1、α2、α3為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效益評估指標權重;B1、B2、B3為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效益評估值。
然后對各項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利用1~9標度準則,1~9標度準則,見表2。進行判定,從而構造相應的判斷矩陣[6-7]。通過求解判斷矩陣的特征根分類計算指標權重,為保證權重計算結果合理性還要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方程如下:
(2)
式中:CI為檢驗值,其數值越大則一致性越好;λmax為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n為參評指標數。

表1 供水工程可持續綜合效益評估體系

表2 1~9標度準則
結合各項指標評估值和專家賦分結果,將綜合效益評估等級劃分成較差、差、中等、良好、優秀五級,所對應的分值評估區間為0 新賓縣開展了農村供水工程現狀與需求調查,全面掌握供水工程存在的問題和資金需求情況。經核實,后全縣共計15個鄉鎮,181個行政村,農村人口24..84萬人。截止于2018年,新賓縣農村集中供水工程499處,集中供水工程總供水規模為18899.53m3/d。20人以下分散供水工程43處。規模在W>1000m3/d的工程1處,200m3/d 2019年底已基本完成“十三五”規劃的建設任務,農村集中供水率88.33%,自來水普及率88.33%,自然村通水率100%,水質達標率100%,水質水量均達標,運行管理基本完善,農村人口的飲水問題得到解決。雖然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取得的較大的成績,但由于資金等問題,對農墾、扶貧及偏遠分散的山區人口,未能覆蓋完全。已建工程人均投資標準偏低,規模小,大多數供水水源為淺層地表水或山泉水,遇到干旱季節便出現缺水等不利局面,供水保證率偏低,部分鄉鎮村、村屯用水極不方便,季節性缺水嚴重,水源保證率<80%,加之已建工程可持續效益明顯不足,仍有部分村或自然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供水問題。因此,為制定農村規模化、標準化供水工程,科學實施農村集中供水保障規劃,必須定量評估供水工程可持續綜合效益。 根據各參評指標的具體內涵,按照1~9標度準則構造判斷矩陣,綜合效益定量評估判斷矩陣,見表3??紤]到專家賦分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為保證標度的科學合理性,必須進行一致性檢驗,經計算CI=(34.5-15)/(15-14)=1.39>1.0,即構造的矩陣通過了檢驗,所構建的體系適用于綜合效益定量評估。 表3 綜合效益定量評估判斷矩陣 結合新賓縣經濟社會統計數據合理設定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效益指標值,由于各指標的確定方式及單位不同而無法直接參與計算,評估前必須先標準化處理參評指標值。經一致性檢驗合理設定各指標權重,通過加權乘積各指標權重值與標準化值,從而確定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可持續效益評估值,利用公式(1)即可定量評估可持續綜合效益,各參評指標標準化值、權重值和加權效益值,見表4。 表4 各參評指標標準化值、權重值和加權效益值 其中,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效益指標權重值依次為0.308、0.381、0.311,結合準則層各指標可持續效益評估值,經加權計算可以確定綜合效益評估值,即: M=0.308×78.30+0.381×80.05+ (3) 依據0 為實現供水工程的長效運行,建議加大工程管護資金投入,創新工程管理機制,具體措施如下: 1)建設水價制度:創新水價形成機制、建立節約用水和水資源合理配置體制,進一步完善取用水監管和水價管理體系,合理利用價格杠桿促進節約用水,逐步增強群眾節水意識,促進水資源供需平衡、高效利用和供水工程長效運行。配套完善計量設施,加快實行差別水價,使得地表水、地下水得到合理利用,用水效率和效益穩步提升[8]。 2)完善運行機制:健全“三個責任”、“三項制度”管理責任體系,進一步健全農村供水管理責任體系,層層壓實政府主體、水行政部門行業監管和供水單位運行管理“三個責任”,向村委會和鄉鎮政府延伸,打通責任體系“末梢神經”,形成省、市、縣、鄉、村五級管理責任體系;健全運行管理機構、運行管理辦法和運行管理經費“三項機制”,齊抓共管,服務民生[9]。 此外,進一步健全農村供水應急保障機制,完善供水安全應急預案,組建應急搶修隊伍,設立監督服務電話,建立常態化特別是旱澇、冰凍多發季節開展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治理,妥善應對突發情況,做好臨時應急供水和設施設備搶修準備工作。 3)強化工程建后管理:①對管理人員實行定期培訓和考核,實行持證上崗,并建立健全檔案;②由當地政府負責劃定本供水工程的管理保護范圍和水資源保護區,對工程和水源進行嚴格保護;③自來水廠工作人員根據《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按補償成本、合理受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向縣物價部門提出水價核定預申請,科學合理地確定供水水價;④建立供水誠信服務體系,即保證水質水量達到供水標準要求,把水價、供水水質和供水量向用戶公開,推行服務承諾制度和供水合同制度,切實提升服務水平。 4)鼓勵用戶參與:加強項目民主管理,推行用水戶全過程參與工作機制。農村供水安全工程建設前要廣泛宣傳,就水價、運行機制、管理體制、資金籌措辦法和建設方案等征求用水戶代表意見,與受益戶簽訂建管協議,協議應作為項目申報的必備條件和開展建設與運行管理的重要依據[10]。項目建成后,積極鼓勵受益戶參與工程運行監督管理。 1)新賓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可持續綜合效益達到良好等級,其中經濟、社會可持續效益略高于生態環境,早期建設的工程項目對生態環境考慮較少,故生態效益相對較低。因此,建議后期建設規劃要綜合考慮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效益。 2)為實現供水工程的長效運行,建議加大工程管護資金投入,創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機制,從建設水價制度、完善運行機制、加強建后管理、鼓勵用戶參與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3)文章未深入探討水質安全對生態環境效益的影響,后續研究還要考慮飲水水質改善效益,進一步擴充和優化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指標。2 實例應用
2.1 區域概況
2.2 構造判斷矩陣

2.3 可持續效益評估

0.311×72.76=77.252.4 對策建議
3 結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