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晶,陳潔煬 (南京曉莊學院 美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1989年美國學者韋恩·奧圖和唐·洛干在《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一書中最先提出“城市觸媒”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在不需要徹底改變的情況下,通過新元素的注入,逐漸去改變城市的特征、外形和質量這些特點”。他們將“觸媒”的概念運用到了城市設計和更新工作當中,目的是解決美國的城市問題,并重新煥發城市的生機。由此表明,城市觸媒理論是通過引入新的觸媒元素來激活原有場地要素,使其形成新的景觀效應,營造出活躍的公共空間,持續帶動場地周邊街區改造更新。京杭大運河是世界文化史中一座不朽的豐碑,它是貫穿中國南北流動的血脈,見證了沿河城市的發展與變遷,確立了城市格局,擴展了城市空間,繁榮了城市經濟,孕育出豐富多彩的運河文化。江蘇運河沿線后工業景觀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線性文化遺產資源,是將工業廢棄地上遺留的設施和場地環境加以保留、更新利用、藝術加工與再創造,以保護有價值的舊工業建筑或工業遺產為手段,挖掘和展現其美學特征以及傳承工業歷史文化的多義內涵為目標,并作為優化和美化中具有主導意義的景觀構成元素來設計和營造的新景觀。同時,從城市發展意義上來說,依照城市觸媒理論對城市后工業景觀進行更新設計,可以合理利用現有工業資源,最大程度上創造觸媒環境,聯動多個空間的觸媒效應,提高觸媒效應的影響力,從而推動城市的發展。
“后工業景觀”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源于歐美發達國家并在九十年代逐漸發展起來的景觀設計領域。國內外學者對后工業景觀的保護和再利用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廢棄工業區復墾的經典案例、廢棄景觀重整的系統設計、將棕色地帶改造成綠色空間以及考察景觀、生態和當代城市主義之間關系的“景觀城市主義”。
在西方,很多學者對后工業景觀這一概念進行了定義。早在2001年,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尼爾·柯克伍德(Niall Kirkwood)先生在出版的編著Manufactured Sites中一書中,將后工業景觀解釋為設計師應用科學和藝術的景觀手段、改造、重組工業遺址,使其實現再生和改造,達到工業遺址的景觀更新、生態改善和文化重構以及經濟提升的目的。P.威克林(P.Wakelin)先生認為:“工業景觀的出現擴大了工業遺產的內涵,一個真正全面的方法包括景觀的表面、邊界、水道、植被、建筑物和道路等所有方面。”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主席L.伯格恩(L.Bergeron)教授指出:“工業遺產不僅由生產場所構成,而且包括工人的住宅、使用的交通系統及其社會生活遺址等等。但即使各個影響因素都具有重要價值,它們的真正價值也只能凸顯于它們被置于一個整體景觀的框架中;同時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夠研究其中各因素之間的聯系。因此,整體景觀的概念對于理解工業遺產至關重要。”在我國,也有學者稱為“工業景觀之后”,是指后工業時代語境下,對失去工業生產意義的場地中各種工業設施、地表痕跡等的保留、改造和更新利用,它直觀地反映出人類社會工業發展這個重要階段,具有歷史的、科技的、經濟的、社會的和審美的價值,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物證。因此,后工業景觀的保護與再利用就是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保持人類文化的傳承,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其設計對象本身就具有從生態到人文的修復和復興目標,是21世紀具有標志性和典型性的專業類型之一,也是風景園林界關注與實踐的重要目標。
城市后工業景觀的更新是城市更新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過去的數十年里,工業景觀對城市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在改造更新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①功能模式單一。舊工業建筑喪失其使用功能被保留下來之后,往往僅具有展示城市歷史文脈的功能,不能與周圍社區功能進行互補,造成了城市土地資源的浪費,以及城市空間結構的混亂。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觸媒理論中關于城市更新的全面性與階段性是其重要指引,它注重與周圍環境的聯系,并根據其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大小做出進一步的調整,建立不同觸媒要素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的觸媒反應。
②缺乏景觀活力。后工業景觀不能較好地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共創宜居環境。而城市觸媒理論則通過對各個觸媒方案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的調節,以不同的方式對周邊區域進行激勵,在更新設計的過程中對棕地進行生態治理,對景觀空間進行立體化整合設計,利用老工業區的自然和人工景觀元素開展觸媒式更新,塑造區域特色,營造生態景觀空間。
③文化傳承斷裂。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推進,許多國家都先后出現降工業化①注:降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是指工業份額不斷減少的過程,包含著工業企業區域面積的不斷減少,工業創阿棕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的過程。現象,大量工業設施閑置,大量環境問題亟待解決,導致了后工業景觀不斷遭受破壞和消失。對于一個曾經有過輝煌工業傳統的城市來說,由于后工業景觀的消失所造成的文化遺產斷層,對城市肌理和個性特征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城市觸媒理論恰恰是一種不斷循序漸進的更新,從而形成正面的、合理的觸媒回應,理解并維護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在城市觸媒理論的指引下,后工業景觀成為一種全新的城市資源,在更新設計過程中既保留了工業歷史文化,又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屬性和經濟意義。
城市觸媒理論其本質是通過城市觸媒的連鎖反應來帶動周圍區域發展,從而推動城市各個要素進行整體性的優化。在城市觸媒理論的支持下,多層次和多角度的設計目標使得后工業景觀在更新設計后形成了良好的整體效應,避免了觸媒作用之下局部效應的機械加和。因而,后工業景觀是城市空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利用各種不同的觸媒因素,使其在更新設計之后產生較好的綜合效應,從而推動城市更新的發展。
城市觸媒理論是一種以一系列引發連鎖效應為基礎的流程性設計,它注重于流程的動態性以及漸進性,它強調設計并非最終的產物,而是要以小型的觸媒元素來刺激周邊的后續發展。與此同時,還需要根據觸媒作用的預期效果對后工業景觀進行循序漸進的更新,并在隨后的反饋中不斷改進。
后工業景觀更新設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主要包括:第一,對工業歷史文脈的更新,注重歷史的延續性,使那些本身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工業遺產能夠獲得新的價值;第二,使周圍的環境能夠得到可持續性的發展,改善工業用地周邊的生態環境,創建一個人性化、趣味性、生態性于一體的生活社區。
4.1.1 功能觸媒設計
從人的實際功能需求和規劃設計出發,對后工業景觀進行完善的保護更新,確保后工業景觀的全面性和階段性更新,實現功能適應性調整和建筑循環利用。在設計實踐中,針對室外區域,可以通過提高對走廊、廣場、庭院等公共空間的利用率,實現功能在室外空間的拓展。具體形式可以表現為在沿街發展合理的零售業、酒吧、茶座等,結合街道的服務功能,提高功能的適應性。另外,室外小型業態的開展也可以通過步行交通系統將室外空間各個功能串聯起來,既實現了功能的混合也提高了步行易達性。
4.1.2 文化觸媒設計
歷史建筑保留著人們對某些歷史事件的懷念,寄托了集體記憶和情感,容易引起人們的懷舊和追憶,因此后工業景觀更新設計要在保留原有建筑結構和外觀基礎上,對那些具有特殊歷史、文化及美學價值的工業建筑和設施進行適宜的保護,保留建筑的時代特征和建筑外貌的原真性。同時,將新的文化表現方式融入建筑與環境中,既加強建筑工業的張力,又不偏離建筑原有的主題表達,既適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又傳承地域文化和工業文化。
4.1.3 引導觸媒設計
后工業景觀中具有標志性的工業設施應盡可能地保留,例如貫穿廠區的外露架空管道體系不僅視覺上能夠增強街道的縱深感,而且使街道因過于寬闊而導致透視感弱的問題得以解決。閑置的生產設備能夠使人們切身感受當時的生產工藝流程,甚至成為城市中的裝置藝術品。此外,特定歷史時期的標語賦予了久遠的年代氣息,真實還原了工業生產中的人文氣息,是社會歷史的重要寫照。通過這些設計方式,拉近觸媒效應與人的距離,在滿足人的需求的同時,使觸媒效應在更大范圍內產生積極影響,讓原有工業建筑在功能上更為豐富。
4.2.1 保護運河沿線工業遺產
后工業景觀思想將廢棄工業場地上遺留的各類設施及其周邊環境視為具有特定工業歷史文化內涵與技術美學特征的景觀,它映射出人類開發自然、獲取資源而從事生產活動的這一現代技術背景,見證著人類工業文明發展進程,應對有價值的工業文化信息加以保留并作為后工業景觀設計中的主要元素。推倒重來不是更新設計的最優手段,與此同時,它也將喪失其對于工業建筑開展保護的初衷意義。在對運河沿線工業遺產進行價值評價的基礎上,采用多樣化的保護手段,對原工業設施的特征、價值、內涵、邏輯充分尊重,進行適應性再利用,以使其獲得新的使用價值。在更新設計中,通過系統科學的景觀設計應盡量還原建筑原有表皮、保留建筑結構特征以及體現建筑形式的完整性,從而實現運河景觀與生態的復興,運河文化和工業文化的延續。
4.2.2 建設運河獨特工業風貌
全面地體現工業風貌,是基于對后工業景觀的保護與尊重。在更新設計中,對分散的工業遺存加以梳理,并通過設計來凸顯其景觀特征和工業美學價值,同時與建筑立面空間、地面鋪裝材料設計、種植設計等內容相結合,從而強化運河沿線城市的工業風貌。使觀者感受到運河沿線工業文明與內涵,強調工業風貌的原真性。通過公共空間及園林景觀的設計營造,改善工業廢棄地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并與場地歷史文脈建立有機聯系,成為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中的風貌特色。
4.2.3 改善運河人居生態環境
后工業景觀是建立在工業生產用地上的一種新型景觀模式,由于在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環境有著不同程度的污染,對后工業景觀環境的治理與恢復是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前提。在尊重原有場地景觀環境的前提下,對場地采取最小的干預原則,將廢棄的工業材料、設備設施等融入到景觀環境設計中,從而減少新資源的使用,節省能源,體現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工業景觀更新。在更新設計中,遵循景觀生態設計,順應機質的自然條件,合理利用土地、植被和其他自然資源,鄉土材料和可循環材料,降低造價及維護成本,減少人工痕跡的干擾,體現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從而重塑宜居的運河生態環境。
基于城市觸媒理論的江蘇運河沿線后工業景觀更新設計研究,實際上就是把江蘇運河沿線現存工業建筑和場地環境的相關要素進行整合,形成一條以運河為依托的線性文化景觀帶。這項研究的主體是工業廢棄地上遺留的各種自然和人工要素,包括廢棄工業設施和場地環境等,這些廢棄工業設施和場地環境既涵蓋了原來直接用于工業生產的工業建筑物,又涵蓋了工業構筑物、工業設備、場地以及場地上的綠化植被、水體等。通過保護有價值的工業遺產(遺存),挖掘其美學特征,在傳承工業文化的基礎上,對沿線城市工業遺產適應性再設計,從而形成具有連續性、藝術性、文化性和歷史性的新型遺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