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迪,景然,孫世梅,劉輝 (吉林建筑大學 應急科學與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教育的根本責任和使命在于培養人才。高等學校作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核心陣地,更承擔著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重任[1]。在對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素養要求愈發綜合的時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足以適用當今社會的需要,只有打破單一要素桎梏的融合式教學模式才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培養出的人才更加滿足時代的特征[2]。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七十余年的發展,不斷加深內涵、擴大外延和實踐活動的應用而日益豐富,逐漸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國優勢、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專創融合”作為一種結合專業、創新、創業等多重要素的培養模式尤其受到重視[3]。從黨的十八大開始,《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設工作的通知》等的重要文件精神將創新人才的培養與課程建設等內容引入大家視野,并不斷擴大影響范圍[4]。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中指出,加強創新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并全面提升高等學校原始創新能力。為此,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需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專創融合”顧名思義,需要將融合與交叉作為核心要義,以高等教育中的專業教育作為基礎陣地,在理論教學、實踐培養、實驗操作等多個環節設置更豐富、更新穎、更融合的創新教育[5]。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培養作為培養目標,以專業知識學習、專業技能訓練、專業實訓實習為載體,形成創新創業教學與專業教學的合力,使創新能力在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專創融合”對于學生提高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和激發學生創業活力等方面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安全工程專業本身有著學科交叉性強、技術實踐性高的特點[6]。在專創融合背景下進行安全工程專業創新能力培養,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專業課程知識的理解,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與學術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與問題解決能力和進入社會后的自主創新能力,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對安全工程專業創新人才能力培養的新要求。
國內相關專家學者在“專創融合”大背景下,針對創新創業教育已開展了相關研究,作者將其概括為“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和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創業教育兩種模式。針對“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王占仁[7]提出以全體學生作為教育對象,將創業精神同等普及給每個學生,以提升學生創業素養和創業能力為本體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路徑,創業課程和活動針對全校學生統一開展;王章豹,張繼延等[8]提出對有創新創業意愿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特別培養,根據智力水平、性格特點、內在潛質不同分層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針對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創業教育,丁俊苗[9]提出將高新技術應用化、商業化作為創新教育重點,教學生如何發掘高新技術的應用和商業價值,實現創新與創業的結合、創新創業與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結合;李璟琦,王立志等[10]根據人才培養定位和創新培養目標要求,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挖掘專業課程中的創新創業元素;蔡展望[11]提出學生是高校各項活動最根本的主體及中心,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參加實踐工作,將創業問題作為高層次的就業問題進行啟發與鼓勵。
國外沒有明確的專創融合概念,在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以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為代表。美國以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為例,斯坦福大學的互補模式通過設置與傳統專業學院行政級別等同的獨立跨學科研究中心,與企業緊密合作,形成企業尖端科研支持和企業資金支持的相互促進機制,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12];哈佛大學的實踐教學模式,通過設立創新實驗室(i-lab)作為跨學科研究和創新的集中學習與發展機構,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研發滿足人類需求的新技術、新產品,將創新創業活動從“各自為戰”轉為“合作創新”[13]。英國的創業角色模式通過大學領導的中介運行方式,以學校自身創業資源為基礎建立“專家中心”,面向各院系建立創業項目,引入校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者與實踐者,關注校內外的溝通合作。通過校內外資源推動科技園和技術轉化中心的發展,為高校師生提供創業教育培訓項目,促進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開展。
綜上,國內外都十分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國內主要集中在教育模式和平臺方面,針對安全工程專業創新能力的研究鮮見,還未形成完善的能力培養模式,因此將“雙創”融入專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從安全工程專業角度進行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應該以專業特色為立足點,從專業課程出發找到適合的課程進行專業與創新創業的融合。依據此精神,確定安全工程專業創新能力培養要素如下。
創新知識的積累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和根基。創新能力的提高決不能一蹴而就,是由足夠種類、數量和質量的知識慢慢累積而成,這就需要專業知識和創新知識共同作用。專業知識作為大學生走入社會后的立足之本,是學生之所以進入學校系統學習的最基本的內容,是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識。掌握了專業知識,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和理解才能全面,才能了解前人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更好地突破現有研究瓶頸,實現創新;創新創業知識是學生開闊思路和創新研究的鑰匙。在目前對于創新人才需求持續增加的現狀下,不斷更新創新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才能推陳出新,實現知識的創新應用。
創新思維是指一種不同于常規模式化、固定化的思考方式和思想觀念,從角度或方向上打破原有思維定式,創新性得出一種新型思維模式。創新思維的產生需要在掌握足夠專業知識和創新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通過思維模式的培養,可以使知識有效運用,在認知事物過程實現科學性創新。
培養安全工程專業創新能力除了需要專業、創新創業知識和創新思維,還需要具備基本的創新態度與價值觀。創新基本態度和價值觀決定了科學創新過程中是否真正能夠使成果有利于現實需求。在國家層面,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創造者需要將自身科學創新研究與國家發展需求相統一,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發展相融合,決不能只顧個人利益不顧國家利益;在個人層面,實現創新就要成為搶占未來先機的領頭者。機會與風險并存,想要實現創新也要勇于面對前期的失敗。創新的基本態度與價值觀就是在滿足國家和社會需求的前提下靈活運用專業、創新創業知識和創新思維勇于創新、敢于創新。
在安全工程專業人才需求多樣化增加的趨勢下,專業創新能力培養是必然趨勢。為了培養出真正擁有創新能力的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結合專業培養目標進行安全工程專業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在專創融合背景下,依托安全工程專業和應用的各行業領域,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設計安全工程專業創新能力需求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的發放對象應包括培養對象學生、培養主體教師和培養評價者行業專家三個群體,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了解創新能力的時代性、全局性、針對性需求。通過對調查問卷結果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確定目前安全工程專業創新能力的真實需求情況。
專業知識學習中融入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科研與創新理念,突出“新技術、新知識、新工藝、新流程、新案例”的“五新”教育,以創新問題和創新課題為切入點,建立1至2門安全工程專業“專創融合”課程,形成包括教案、講稿、教學大綱、教學設計等教學文件。同時“專創融合”課程教學文件也可供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與課后總結。
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為載體,推行本科生“導師制”,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對專業課程知識進行實踐補充。學生“專創融合”課程建設跟隨專業老師進入相關團隊,在團隊教師指導下,參與相關科研和創新能力訓練。團隊組織科學研討、大學生論文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和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等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活動。在每個團隊內部,再組建若干小組。此舉措可有效緩解學生和教師聯系少、學習盲目性大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創造性,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針對安全工程專業創新能力培養出臺具體制度與激勵政策。從立項開始對學生進行進度跟蹤,設置定期與不定期的進度檢查,以過程跟蹤模式替代傳統的結果檢查模式,做到按規執行。同時設立獎學金等激勵措施,以此激發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活力。
在專創融合背景下進行安全工程專業創新能力培養,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專業課程知識的理解,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與學術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與問題解決能力和進入社會后的自主創新能力,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對安全工程專業創新人才能力培養的新要求。此創新能力培養過程取得成功,同時可以為相關學科的專業創新素養和能力培養提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