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長肖亞慶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穩妥有序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其中將實施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發布綠色低碳升級改造導向目錄,引導重點行業綠色低碳升級改造,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國資委日前發文明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
相關政策體系也將進一步完善。根據《“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要求,相關單位正聚焦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工業領域重點行業,研究編制“工業互聯網+雙碳”實施方案,指導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能源、資源、環境管理水平,深化生產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應用,賦能綠色制造。
“‘十四五’期間將更加注重數字化技術對工業綠色發展的引領作用,從夯實數據基礎、加快數字化改造、培育應用場景三個方面,推動數字經濟的新優勢轉化成為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新動能。”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王孝洋表示,將利用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品設計、生產制造、使用、回收利用等環節深度融合,推動企業、園區實施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精細化管理,帶動能源資源效率系統提升。面向節能、降碳、節水、減污、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典型應用場景,推廣標準化的“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解決方案。
在政策體系持續完善的同時,企業也在積極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工業綠色低碳轉型。
在安徽,“5G+工業互聯網”給海螺水泥帶來了“灰色制造”轉向“綠色智造”的變革。
不止水泥生產,在電力、鋼鐵、石化等傳統行業,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成為節能降碳增效的新驅動。
值得關注的是,從部委到地方將進一步加大對企業數字化、綠色化改造的資金支持。工信部明確,將鼓勵支持企業加大投入,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數字化、綠色化改造的支持力度。
在業內看來,推動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是一項長期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穩妥、有序推動,特別是需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的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的積極性。
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副秘書長毛濤表示,一些企業在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工業綠色轉型尚存在顧慮,例如擔心數字化技術改造會增加企業成本,相關標準體系仍需進一步健全等。
圍繞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魯春叢表示,將積極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綠色發展,按產業鏈梳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綠色化發展共性需求,開展標準宣貫、現場診斷和供需對接,引導企業參與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制造工程,提升企業數字化水平,降低企業零碳化發展成本。
在優化服務上,魯春叢表示將推動建設“工業互聯網+雙碳”公共服務平臺,高效配置政策、技術、數據、人才等要素資源,深化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應用服役、回收利用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打造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
在資金支持方面,毛濤建議,需對項目建設進行必要的資金支持,并通過加大稅收減免、放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審批門檻等措施,形成基于市場的正向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