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軌道交通環線工程是世界上最長的山地城市環形軌道交通線路,是中國首條軌道交通互聯互通CBTC示范工程。線路全長50.88公里,設33座車站,串聯5大城市組團,兩次跨越長江、一次跨越嘉陵江,是解決重慶主城區1034萬市民便捷、高效、綠色出行的重要交通系統,為3000年歷史名城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重慶軌道交通環線工程集合應用了礦山法、盾構隧道、大跨度越江橋梁、TOD開發及數字通信等多項技術,創造5項世界第一,是中國軌道交通互聯互通CBTC示范工程。重慶軌道交通環線工程實現了“綠色、環保、創新和品質生活”的高度統一,在以下三個方面實現了突破:一是研制了最大坡度50‰、最小平面轉彎半徑250米的山地城市As車,創新研發軌道交通互聯互通CBTC核心技術體系,當前跨線運行52列次/天,環線客流量50萬人/天。二是成功建造世界上跨徑最大(主跨600米)的鋼箱梁自錨式懸索橋(鵝公巖軌道橋)和跨徑最大(主跨552m)的公軌共用雙層鋼桁架拱橋(朝天門大橋)。三是編制《重慶市地鐵設計規范》等地方標準5部,實現技術的可持續發展。2020年8月,英國知名月刊《IRSE NEWS》將項目成果描述為“真正意義上互聯互通的CBTC的首次應用”,將項目形成的CBTC系列標準列為世界CBTC第三套標準,并預測會影響今后的世界CBTC格局。
獲獎單位: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重慶市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成都天府新機場建設項目位于成都市東南,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國際航空樞紐、空鐵聯運的超級樞紐。按年旅客吞吐量5000萬人次設計,建設3條跑道、71萬平米航站樓及相關配套設施等。打造對外開放的空中大通道,輻射服務約7500萬人口,是促進西部大開發、成渝雙城經濟圈相向發展的重要支點和動力源。成都天府新機場建設項目在以下幾方面實現了突破:一是優選跑道構型,場址北移3km靠近成都市,大幅減輕對周邊葭鎮、石板凳等5個鄉鎮近2782戶近1.5萬居民的噪聲影響。更契合東向為主的航線網絡,平均每架起飛飛機加入航路時間節省約3分鐘,節省市政配套投資約10億。二是利用自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機場工程輔助設計軟件,攻克超大型山區機場建設土方、地基處理等技術難點,實現20平方公里的山區場地一次性平場1.7億土方量最優化且自平衡。三是在中國首創應用多項新技術:智能跑道技術;3D技術驅鳥系統;亞洲首條全自動接機功能的登機橋等。共獲得中國專利23項、軟件著作權10項、行業標準2部、著作2部、學術論文96篇。新技術應用能減少人工巡檢次數、節省跑道檢測成本合計約500萬元。四是節能減排,建設“綠色空港”。全場新能源車輛配置占比高達74%,充電車位占總車位的25%,設置充電樁2700個,每年為機場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1萬噸。
獲獎單位:民航機場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烏東德水電站是世界第七大水電站,裝機容量10200兆瓦,創造了8項世界第一、15項水電行業首創技術和8項水電行業技術突破,授權專利395項;年平均發電量389.1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節省標煤1220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3050萬噸;防洪庫容24.4億立方米,有效削減長江中下游成災洪量;投資35.5億美元用于提高33948人的教育水平、勞動技能、居住環境和改善約20萬人的交通出行條件;建設期平均每年增加就業人數約7萬人,運行期提供就業崗位5000余人,幫助庫區沿岸5萬人在2020年底脫離貧困。在建設過程中,工程咨詢單位攻克了地質條件復雜、地震烈度高、泄洪規模大、混凝土溫控防裂難、高壩過魚問題突出等諸多技術難題,提出“靜力設計、動力調整”高拱壩體形設計新方法、首創“強紊動隔離”透水式新型水墊塘、研發“尾水集魚、仿生集運、庫尾放殖”高壩過魚新技術、首次在天然溶洞布置集控樓、利用航空遙感解譯開展移民調查,系統創新成果為工程良好的運行狀態、優良的綠色環境、透明的移民政策和美好的生活質量提供了堅強的技術保障。
獲獎單位: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三峽建工(集團)有限公司